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7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03

  今年2月,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刊物《诗刊》“本期聚焦”栏目不仅一次性刊发了李报德15首诗词,而且还配发了诗评,这在我省诗歌界中极为罕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对报德先生发表于贵州日报的诗作“美酒赋”亲笔批示:“《美酒赋》气势磅礴,美哉壮哉,只可品赏,不敢妄评......请陈敏、仁国、克良同志阅,可上宣传资料,镌刻于石碑、墙壁、展室......”

  5月16日, 为繁荣贵州文艺创作,加大文艺评论力度和推介贵州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由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李报德诗歌研讨会”在贵阳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原省直机关工委书记罗兴武,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报业协会会长刘庆鹰,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等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李报德动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及情怀,他说:我写的这些东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旧体诗,不敢冠以“七律”、“五律”的称谓。按现在诗坛上的一种说法,最多只能叫新古体诗。我没有严格按照古人要求的格律来写(《诗刊》载十五首除外):一是觉得这种格律现代人不易掌握;二是我认为如果今人严格按起承转合、粘对拗救、合掌孤平等规矩写诗,即戴着镣铐跳舞,未必跳得出好的舞蹈;三是“有诗味”才是最重要的。崔颢的《黄鹤楼》就不完全符合平仄,特别是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除一平声外,一仄到底可说严重违规,离谱得没边了。可是自唐至今没有人说这首诗不像话,李白还说这首诗好到他不能超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以若论“诗”,一首好诗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不会改变它诗的质地。这是我的一个看法,也可能是一种自我开脱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会者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李报德的诗歌价值取向。大家认为,李报德诗歌自然流畅、真切感人,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又能在个人感慨和关注社会之间贯通沟联,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大爱情怀,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和思索,对形成具有贵州符号的文化态势、建设书香贵州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让读者从诗歌中领略大爱情怀

—— 李报德诗歌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唱一曲正气之歌

  顾久(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著名学者):我很喜欢报德的诗,真情流淌,体现了慷慨刚正的诗风和情怀,亲切自然宛如谈心。我更喜欢他的人,我和他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毛泽东的时代,毛泽东的诗很血性,他为那个时代打造出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报德的诗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之所以赞美他的“神”,是因为他的诗继承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有儒家的纯正,还有道家的飘逸。现在,是一个“失神”的时代,很多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北大有个教授曾说:毛泽东时代解决中国人挨打的问题,邓小平时代解决中国人挨饿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解决中国人挨骂的问题。就是说,一个民族应该拥有能让全世界都赞美你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施政方略让我感觉到他希望这个民族应该拥有新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美报德,就是赞美这个时代拥有的新的东西。报德很真,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失真,道德最初的陷落就是从说假话开始,这是费孝通先生当年做人大副委员长时说的。鲁迅先生曾形容那个时代的那一批官僚,他说那一批人是做戏,上面敲锣,下面就演戏,眼睛盯着上面看,演戏结束回家后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虚假、做戏刚好就是不严不实,所以我在有关部门受邀讲“三严三实”和“传统文化”时,直接表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社会中存在很多“不严不实”的现象。报德的诗里流露出的是真性情,他让我联想到陈毅元帅,陈毅元帅写诗时在兴致上也是不管格律的。写诗就是写真情,读诗就是读这个人,读这个“神”。

  罗兴武(省直工委原书记、作家):2011年2月17日,报德在《贵州日报》发表诗作《免祝寿》之后,三四年时间,出版了几本诗集。这些诗,主要反映了他热情奔放的一种精神状态。他的诗,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感情真挚,文字朴实,像《国酒赋》、《民工返乡过年》这样的作品,还反映了诗人呼应主旋律的一种自觉。他的诗,有自己的真性情,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不装腔作势,幽默调侃,随性随意,意蕴丰富,朗朗上口,有的让人过目不忘。

  刘庆鹰(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报业协会会长):作为一名老军人和公务员,报德先生的诗词,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浓郁民族风格。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骨,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在数十个春秋的学习、思考与创作中,报德先生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在思想、感情、语言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心中有人民,脚下有生活,笔墨中充满百姓情结,同时他的作品历史意识很强,能够感知社会发展方向,革命激情与生活热情相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汇。

  欧阳黔森(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李报德的诗歌有一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鞭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唱响了一曲正气之歌。他的诗歌钙质十足,又柔情似水,抒发了团结和谐的人间真情,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和温馨。同时也有他对当下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解剖和解答,这是诗歌的一种大胆尝试和突破。

  杜国景(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教授):从他的诗里我得到一点启发:地域文化在旧体词中其实也可以大有可为,可以成为诗词中的一种历史的、文化的、情感的元素,在人生况味的体察、情怀志趣的抒发、艺术风格的形成等方面,给诗词增色,更不用说乡愁美学。哪怕是娱情遣兴,诗词也能够借助地域文化本身的蕴意,获得某种深长的审美效果。

  体味大爱情怀

  张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诗人):读报德先生的诗,可称“三味”。可玩味者,是作品中始终掩不住的,如水似火、自然流畅、真切感人的情感。可品味者,是他诗歌意境的营造和凸现,用语平凡却意韵深远,杂揉了乐府、古风、格律诗、民谣和现代诗修辞手法、表现风格的多种特点,源于古而不泥古,立于新又显古风,尊重格律但不拘于格律,可体味者,是他诗中既体现社会责任感、良知良心,又闪烁真知灼见,具备普世价值的人生感悟。如此“三味”,便使报德先生的作品有了熠熠光彩。

  周国茂(贵阳学院教授、贵阳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报德先生诗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题材广泛,意旨多样。其中有一类作品,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现象,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假、恶、丑进行了无情鞭挞,用诗歌的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报德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类诗,笔者将其命名为“生态诗”,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农文成(贵州民族报社社长、总编辑):从“文章千古事”的宏观叙事社会功能角度,李报德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蕴可用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文学古训作出概括评价。其诗词作品对家国语境下的时事和人事的关注,对改造现实社会生态的关切,对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盼望向往歌颂,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大爱情怀。

  陶淑琴(贵州财经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李报德的诗歌,以雄浑的气势,率真的态度,直追汉唐风度、魏晋风骨,正是这种审美取向,使他的诗歌创作卓尔不群,在众多古体诗创作者中脱颖而出。诗人所抒写的,是一首首浩然正气的男儿之歌。

  赵旭(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诗集《黔灵行吟》、《黔灵山人诗词选》、《流年梦影》、《李报德诗稿》,诗歌语言朴素、安静,有着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他的诗篇不仅是现实中点滴生活的体悟,也是个人人生态度的表达。

  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赵雪峰(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改革试验办主任、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诗词师古不泥古,尊古不媚古,忘我不失我,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大胆冲破食古不化,在观念、观点、题材、风格、语言、韵律、意境等方面大胆接近现代,接近现实,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规范”的力量,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让旧体诗词这棵千年大树枝繁叶茂,焕发生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蒋德明(《家庭指南报》原副主编、诗人):他的诗,让人读出风、雅、颂的味道,诗的味道犹如明前茶,叶子是这个清明的,而生长叶片的茶树,根在地层深处刻骨漫延吸取千年又千年的泥土精髓。

  韦安礼(黔西南州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他热爱生活,处处有诗。身边的人、事、物,他随意拣来都成诗。比如,他写四季变化、春夏秋冬、花草树木、人间万象、交朋结友、思念故旧、祭拜烈士、崇拜先贤、尊敬师长、养花种菜、看画抒怀、念旧图新,扬善拒恶……这些和人生相关的人事物景,他随意拣来,便能成诗。勤奋耕耘,收获颇丰,仅从他的诗集《题图诗》看,他几乎天天在写诗,在看书。

  陈齐奎(省农信社原副理事长、省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李报德的诗,放胆、放手于多种体裁、题材的探索和应用。在已出的三本诗集中,有古风、律诗、赋、新诗、歌词,他都能驾轻就熟,音韵天成。

  朱家淮(贵州经济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黔灵行吟》、《黔灵山人诗词选》,吟唱黔灵山成为诗集之首。诗人在《春登黔灵(诗十四首)》的引言中坦诚地说:“黔灵山,宽广延绵,紧邻城边,是贵阳人的福祉。登此山也,春夏秋冬,风韵各异,阴晴晨昏,感受不一。”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让读者诸君遨游多彩贵州和爽爽的贵阳。

  雷智贵(作家):《黔灵行吟》中“黔灵一隐者/独行少人知/游人遍山隅/知音几曾识/山青多妩媚/绿水无尽时/枫下摘红叶/作笺寄相思。”这“枫下摘红叶,作笺寄相思”二句,用10个字就把黔灵山的美景与对黔灵山赞誉的心境表述出来。第八首:“弘寺钟声远/黔灵笼轻烟/对景寻佳句/随机参禅缘/放浪形骸外/寄情云水间/人生百岁短/举杯邀山月”。尤其是“放浪形骸外/寄情云水间”二句,洒脱而凝炼。

  文瀚仪(诗人、西部全羊董事长):他的诗歌能做到老妪能解,通俗易懂,语出平凡,寓意深刻,信手拈来,无论是拟物还是拟人,非常切题。这是一个诗人很难做到的事。

  赵举亮(云露水业白云水厂厂长)、刘娅(贵州鸿福坊酒业经理):他的诗歌抒发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乡情,让人感受到暖融融的人间真情,他的诗歌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当下经济的、人文的、反腐的等一系列怪相进行严肃反叛与批驳,并提出合理建议,找寻了新的出路。

  相关链接

  李报德: 1951年生,1969年入伍,先后在团、师、军、大军区宣传部门工作。转业后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曾任省编办主任、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系省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中华诗词协会终身理事,在《诗刊》、《诗词百家》、《山花》、《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不少作品。著有诗集《黔灵行吟》《黔灵山人诗词选》《流年梦影》,新作《题图诗》也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