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茶旅一体”模式助黔茶转型升级
□金毛毛 唐 胜
“师傅,杀青大概要几分钟?”“你看我这揉捻的力度够不够?”近日,在清镇市红枫湖畔的大冲村刘关堡组红枫山韵茶场,新疆游客韩旭萍正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加工茶叶。这些青翠欲滴的茶叶,是她和朋友刚从两公里外的茶山上亲手采摘的。
韩旭萍和朋友一起从新疆来贵阳旅游。当天上午,两人在茶山当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茶姑娘”。“贵阳风景太美了,到处绿葱葱的,一边采茶一边欣赏美景很舒服。”她们采完茶,中午在茶场吃特色的“农家乐”美食,休息片刻便又当起了“制茶姑娘”。
“之前从来没有这样的茶旅体验,很多时候都是在景点买茶叶带回家。在贵阳的茶园里,我们自己采茶、自己制茶、泡自己加工的茶叶,喝起来简直一级棒,非常有成就感。”韩旭萍说,这种亲身体验也让她更加了解茶叶,绿茶要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程序,红茶要经过发酵,“下次我一定要带家人来贵阳体验自己制茶的乐趣”。
红枫山韵茶场位于红枫湖畔,有茶园1000亩左右,2009年建成茶园基地。“借助红枫湖旅游景区的优势,我们将茶与旅游融合起来。2013年茶场拿出50亩茶园作为‘体验式旅游’点,设立茶叶加工车间,上午采茶、下午制茶和喝茶,现场都有师傅指导,让游客全方位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该茶场负责人冉文定介绍说。
“每年4、5月和7、8月是春茶和秋茶采摘期,游客都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人,忙都忙不过来。现在每年大约有2000人(次)以上的客流,虽然这比纯粹的茶叶加工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多,但收入也比单纯的茶叶加工高出不少。”冉文定说,下一步,茶场将对茶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力争每年接待游客达20000人(次)。
红枫山韵茶场的“体验式茶旅”,是贵阳市“茶旅一体”发展的一个缩影。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贵阳市大力推动一产和三产结合,拓展茶叶生产功能,跳出简单的种茶卖茶经营模式,赋予茶园休闲、体验、观光功能,打造了开阳云山茶海、清镇红枫山韵茶场等一批“茶旅一体化”项目,借此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
据了解,根据《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贵州将通过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景点),以茶园、茶馆、茶街为载体,开辟茶文化展示窗口;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举办两年一届的“贵州·国际茶艺大赛”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茶旅一体化”发展。
为此,贵阳市及时出台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强化对茶产业的扶持。一方面,组织茶企参加北京、厦门、成都等地举办的茶叶展会,并在小车河湿地公园和贵阳孔学堂开展“五一”、“十一”品茗活动,推广本土茶品牌、普及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促进、加强茶园管护,将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茶园建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14年底,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26万亩,茶叶加工水平、品牌形象有了较大提升,茶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绿宝石’、‘开阳富硒’加工品牌创建,不断拓宽营销渠道,利用茶园自然优势,将茶园自然景观、人文和体验充分融合起来,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成10—15个‘茶旅一体化’示范区。通过拓展茶叶功能,实现茶产业全面转型和升级。”贵阳市农委总农艺师王祖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