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黔味原生态” 打造“香系农产品”
民资蓄力助推黔农产品出山
□本报记者 李 丽
4月末的黔东南,绿意遮眼、空气清透,处处氤氲着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息。行进在苗乡侗寨,迎面而来的盎然春光,让人倍感惬意。
日前,记者跟随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商会深入榕江县调研农业产业发展。现撷取几个镜头,以窥见贵州农业产业的希望与惊喜、忧虑与期待。
镜头一:葛根粉
月亮山荫蔽着的榕江境内郁郁葱葱,山中百岁寿星辈出。在被绿色围绕的王岭工业园区内,葛根全粉经由贵州省岚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干法新工艺去皮—干燥—粉碎—去纤维—熟化而成,装袋后即可运出山外,送到注重保健、健康饮食的人们手中。该公司法人代表龙见斌在葛根行业耕耘多年,他如数家珍地向参观者介绍,眉目里喜忧兼具。
龙见斌从事葛根事业多年,对这个行业有着深厚感情。现在,他家里的老人、小孩每天都吃葛根粉,这种地道的药食两用食物常常出现在当地居民的餐桌上。其公司开发生产的葛根全粉,用凉水调制即可直接食用,十分便捷。
2001年,发现作为健康产品的葛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龙见斌开始与人合伙进行葛根粉加工,起步几年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2007年,合伙人撤股,龙见斌就自己单干,继续坚守在葛根事业上。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打不开,实施订单制生产的葛根粉产量一直上不来,年利润仅为100多万元,厂里只有13名工人;企业设备生产能力一年可达1000多吨,但实际销量仅为几十吨。
“我们的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公司网站,销往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回头客支持力度比较大;另外,销售公司有专门的业务人员铺货到周边省份,每年的销售额都在稳定递增。”龙见斌介绍说。
岚山公司自有50多亩种苗基地,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与农民合作,已带动1000多户种植农户,年消化数百吨葛根。龙见斌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葛根原料,并根据市场价格上调,每斤葛根农民可有四五毛钱的收益。目前,一亩地可产出6000斤葛根,葛根适宜种植在有一定坡度、排水较好的闲地山坡,不占用良田,因产品销量未完全打开,“农民也在少量的一两亩、两三亩试种”。
虽然公司处于平稳的发展阶段,但龙见斌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原材料价格在提高、耗电量高、加工成本在增长,使生产成本大幅增长;同时也遇到资金困难,种植、雇工、肥料及已满足不了需求的烘烤设备,急需300多万元资金投入——但眼下没有抵押物,困扰许多企业的融资难题也制约着岚山公司进一步发展。
在技术方面,虽已通过产学研结合取得属于公司的葛根全粉生产发明专利,但葛根粉的速溶问题仍待深入解决,需要贵州大学教授的指导。“自己单打独斗毕竟力量有限,想让产品走得更远一些、企业发展更好更快一些,就需要更大的平台、需要借助外力。”龙见斌说,他正在积极申请加入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商会。
鉴于葛根充足的营养资质,龙见斌想深度挖掘这个“金饽饽”,下一步他打算开发葛根饮料,让贵州青山绿水里的“宝贝”走出大山,滋润健康更多人的身体。
镜头二:小香鸡
穿行在榕江秀丽的山水田园间,许久才到达黔东南小香鸡苗生产基地。山上林木茂盛,在这样干净、幽静且自由的自然环境里,各种动植物都透出一股蓬蓬勃勃的劲头。正是金银花盛开的季节,清透的空气中偶尔飘来野生金银花的馥郁香气,让人沉醉。生长在这里的当地特色品种小香鸡,看到外人毫不面生,昂首挺胸、眼神凌厉,精气神十足。
2004年6月,榕江县通过招商引资,由六盘水商人付家兴投资1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省榕江山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方式共同开展小香鸡品种繁育和产业开发。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市场开发宣传,2006年小香鸡冰冻产品在南京上市。同时,山农公司还建立网站,开通阿里巴巴诚信通服务,申请注册了“黔农”牌商标。2007年11月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实现贵阳、上海、南京订单销售。2009年,在农业部项目资金的扶持下,该公司租赁忠诚镇乐香村土地新建了一个能饲养种鸡10000套、年供应脱温鸡苗150万羽的小香鸡原种场。目前,原种场小香鸡原种种群已发展到10000套,建立起“乌骨”、“白皮”两大类群及“麻羽乌骨”、“白羽乌骨”、“麻羽白皮”三大品系。
2014年9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4年第96号公告,批准对“榕江小香鸡”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该公司基本建成小香鸡屠宰加工厂,设计规模为每小时屠宰小香鸡1000只,加工产品主要为冷鲜鸡和灌装方便食品。
去年,该公司自身效益加上带动的230户农户,共创造2000多万元的产值。现在,加工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付家兴在自己开拓渠道的同时,也不断接触外界各种平台,“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推动,有实际效果好的平台一起合作,让好产品走得更远”。
镜头三:万发特产
“老庚豆豉粑辣子”、“酸笋”、“酸剁椒”等,简单包装的地道产品陈列在一张桌子上,是为“产品展示区”,简洁陈列倒也显出几分朴素和原生态的味道。加工车间里,设备正在轰轰运作,工人们不停“装点”着从机器里出炉的豆豉干。
成立于2014年3月的黔东南榕江县万发特产加工开发有限公司,是榕江一家专业从事开发脱水蔬菜、山野菜加工、辣椒制品加工的新兴企业。该公司经理、技术负责人黄祥飞之前从事蔬菜批发业,看到市场商机后,他果断地开始从事加工业。
依靠本地优质的蔬菜原料,黄祥飞从广东购进加工设备,组建了研究团队和员工队伍。经过近一年努力,已开发出独具地方风味的“老庚牌风味豆豉粑辣子”、“酸剁椒”、“酸 头”、“笋干”、“酸笋”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投放市场,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其初步在黔东南、黔南建成每县有1家销售代理的销售网点。
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今年已带动6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300多亩,投资规模超过340万元。创业初期,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度,但想进一步发展,黄祥飞意识到还需要“市场认知度大提升,让更多的人知道”。
目前,该公司创收仅能保证12名工人的工资支出,且会出现“预计之外的开支”。比如,在商场、超市铺货需要六七十万元,原材料收购也要100万元左右的资金。深感创业不易的黄祥飞,眼下正在想办法融资。
“今年之内要走出贵州,把产品推向全国。”对于企业下一步发展,黄祥飞有着清楚的目标。而对于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商会到公司调研,他认为借助商会平台,其产品或许会更快地走出去。
探路黔农产品出山
贵州省农工委原副书记李昌来认为,“有样品、有礼品、有贡品,无商品”是贵州农产品的现状。长期以来,贵州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主要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存在,难以形成“拳头”、缺乏“品牌”农产品,更无法形成强劲的“经济共同体”。
“要发展贵州农业,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流通促进生产,使农业成为赚钱的产业。”李昌来表示。
成立于2014年3月、全省第一家专为“三农”服务的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商会,对助推贵州农业发展、推动黔农产品出山有着极大热情与美好愿景。一年多来,其不断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与一线实践,契合着“扶持农业实体经济发展、帮助农业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流通‘倒逼’生产”的宗旨;其具体工作落在“抓市场、抓品牌、抓销售、抓融资”上,也完全贴合贵州农业企业的迫切需求。
针对类似上述农业企业的情况,该商会成立了两个农业公司:贵州千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阳品常元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拟通过上股交用Q版或E版挂牌上市。同时,与阿里巴巴贵州地区授权渠道推广商进行合作,让贵州特色产品成为全国各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将与中国网络蔬菜超市、贵阳保德集团合作,对农产品进行综合渠道销售等。
“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后,我们提出以‘黔味原生态、香系农产品’为重点,开发生产香猪、香牛、香羊、香鸭、香鱼、香禾糯等一系列香系农产品,使黔中大地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该商会负责人表示。
图为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商会一行在黔东南榕江县万发特产加工开发有限公司调研。(记者 李 丽/摄)
贵州优质农产品急需在市场上以“拳头”品牌出现,形成强劲的“经济共同体”。(记者 李 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