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加速新兴肉牛产业发展助民增收
本报讯(任明华)今年以来,凤冈县委、县政府切实把生态肉牛产业作为新兴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紧抓好,始终把发展肉牛产业列为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成为强基础、惠民生的“产业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强引导,加大扶持,积极采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种养结合发展生态肉牛特色产业,拓展绿色产业发展内涵,加速推进全县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推进肉牛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凤冈县成立了肉牛产业发展协会,出台了《关于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每年县财政安排5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00至500万元,专项用于肉牛规模养殖基地、重点龙头企业、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县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与支持下,凤冈肉牛产业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县投入肉牛产业的专项发展资金已达1000万元以上。
凤冈县凭借着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抢抓发展的机遇,抓住市场的机遇、抓住政策扶持的机遇,抓住龙头企业引领的机遇,抓住和盯紧大户发展,认真抓好大牲畜交易市场,采用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强以肉牛为核心的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全县人均0.5头肉牛(22万头以上)的目标任务,全面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奋力开创黔东北肉牛产业的新篇章,从而把肉牛产业真正打造成为集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富民强县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
眼下,当人们走进凤冈县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的绥阳镇黔东北大牲畜交易市场,就能直观感受到该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跳动脉搏。在5天一场的赶集日子里,成百上千头优质肉牛就会从全县各地汇聚到这里,等待客商们的挑选。据介绍,这个交易市场每场交易量最少550头,高峰时可达1300头,年交易量6万头以上,年交易额达6亿余元,交易客商覆盖周边的20多个县,通过市场交易的肉牛远销重庆、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平台。
凤冈县紧紧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入驻该县的凤冈·重庆长博肉牛集团“航母”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市场优势,加速推进全县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据悉,长博集团是一家以肉牛产业为主要基础,集进出口贸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融资理财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企业。去年长博集团正式签约入驻凤冈彰教工业园区,预计投资15亿元建设集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品种改良、屠宰分割、食品加工、生物制约、冷链物流、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有机肉牛产业园。目前,长博集团凤冈生态肉牛产业园饲料厂已经建成投产,研发楼、职工宿舍正在装修,供水厂已完工,屠宰场正在建设中,可望于今年7月投产,年底可完成全部工程建设。长博集团采取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在肉牛产业园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条腿走路办法,工程建设、肉牛发展、产品研发齐头并进。在生产线建设中,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跟进,目前已研发出德汇长博肉牛系列休闲食品13种、牛排8种,其中懒人牛排在中国为首创。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凤冈县今年来积极采取“四个加强”举措,即:加强目标责任落实力度,严格按照统一规划部署,强化目标考核管理,切实将畜牧产业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乡镇,支持和指导养牛农户实施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帮扶支持力度,及时掌握在建养牛场施工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养牛产业发展涉及的供水、供电、道路、沼气、粪污处理、用地等具体问题。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养牛业;鼓励金融业提供信贷支持,破解养牛户资金困难,保障生产设施投入。加强技术服务力度,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等措施,强化畜牧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养殖业主的实际操作能力,着力解决养殖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努力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养牛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