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75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4-22

坚守古镇 古村落的文化灵魂

□本报记者 杜 薇

  贵州是古村落资源大省,贵州省的古村落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村落自身的“硬伤”也显得愈发严重。去年以来,省政协委员王莉深入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的民族古村落进行调研,在政协第十一届贵州省委员会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如何保护古镇与古村落文化和生态属性的建议》的提案。

  旅游已为古村落蒙上商业化阴影

  近年来,贵州已成为旅游热土,多彩贵州原生态的风景就吸引了众多希望洗涤城市喧嚣的游客,而贵州许多古镇、古村落的宁静、田园更是吸引了很多驴友。通过调研,王莉发现,“随着游客的接踵而至,会给古村落带来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如果开发不规范则不仅打破当地的宁静,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给这些古镇或古村落的文化属性蒙上阴影,当它们丢失了自身的生态和文化属性后,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当游人找不到那份田园的宁静后,势必也会抛弃这些已失去特色的村落。”

  王莉告诉记者,很多上百年的民族古村落正在受到破坏,如西江千户苗寨,随着商业化的普及,村里酒吧、旅馆、店铺林立,有游客发出“商业化的味道太浓,和自己想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预期相差太远”的感叹。而在黎平堂安等著名侗寨,村里村民逐渐拆掉原来上百年的木结构房子,取而代之修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给侗寨整体结构和视觉造成破坏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指出贵州的民族村寨、传统村落要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报告前瞻性的指出了在做好旅游开发的同时,更要坚持文化的灵魂。

  旅游资源应合理开发

  贵州有着丰富的古镇、民族村寨及传统村落资源,如青岩古镇、西江苗寨等已作为旅游景点成熟开发,但是更多的村寨、村落没有开发或者仅初级开发,这些村寨虽然没有开发但已有了一定知名度,如黎平的唐安、盘县的妥乐、梵净山下的云舍。但这些村落的旅游服务设施仍然很不完善,游客集中性的涌入势必会对当地生态及文化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调研,王莉发现,目前古镇、古村落的开发主要有政府主导、社区自主经营以及公司开发等模式,不同的开发模式各有优缺点。王莉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重点在于要形成开发和保护互动的良性二元机制。如安徽歙县西递、宏村的开发案例值得借鉴,其中西递采用村镇为主体,全民办旅游的模式;宏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模式。这两个村落都积极的引导原住居民参与开发,在村民得实惠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其保护村落的积极性。当然 ,国内也不乏一些古镇开发不成功的案例,例如周庄以政府主导的模式,曾经一度因为陈逸飞《故乡的回忆》而名满天下,成为古镇开发的先驱者,但由于鼓励居民经商造成过度商业化,如今已失去了江南古镇的特色;丽江束河古镇采用公司经营的模式,但个人认为今日的束河的喧嚣已不复十年前的幽静美丽。

  王莉告诉记者,作为贵州的古镇和古村落有着更大的优势,因为古村落都拥有更好的山,更好的水,可以欣赏晨曦中炊烟四起,可以欣赏姑娘们河边洗衣,可以欣赏田园耕种,这样朴素宁静的原生态生活正符合暂时逃离城市的人们“返璞归真”的心态,因此在我省的古镇、古村落开发过程中,对原住文化的保护犹为重要。她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开发,都要本着有利于当地文化和生态保护的目的,激励引导原住民参与开发,让他们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才能更有利于原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黎平地扪侗寨的保护经验就值得借鉴。

  近年来,在国内兴起了人造古镇,人造古街的热潮,把原本拆除的又恢复,或者原本就没有的重新造,但这样造出的古镇通常徒有其表,在根子里缺乏文化的底蕴。在“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让他们成为贵州的名片,百姓安居乐业的福地。王莉认为,在示范镇建设中不仅仅是要恢复古镇风貌,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属性的定位,让这些古镇不只是穿上了一件古代的外衣,更要有人文定位,有特色文化,有血有肉有灵魂;在古镇、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与实际相结合,很多地方政府动辄数亿圆进行风貌改造,造成财政赤字、百姓负担;在美丽乡村、风貌改造建设过程中,做到萧规曹随,不要换一届领导就把民居换一种风貌,既增加负担,又给百姓造成麻烦,同时注重民众实际需求不搞形式主义。

  在云时代来临之际,王莉主张普查收集全省古镇、古村落自然生态及人文状况的翔实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古镇、古村落的文化及生态属性,形成贵州省古镇、民族村寨及传统村落大数据平台。同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经验分类、分层次制定保护与发展长远规划,该保护的进行保护,具有开发条件的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避免未开发就破环,或者无序过度开发造成更大的破坏。针对个体案例更要注重制定可持续的长远规划,不仅要注意古迹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注意保护原住居民和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这样的大数据平台在充分分析特色的基础上还有利于根据各自特色塑造一批古村落、古镇的品牌,例如赤水的丙安,其盐运文化、红色文化及保护良好的吊脚楼都很有特色,但由于品牌塑造还不够,知名度并不高。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让这些多彩贵州的最美村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看山、看水、看田园,来欣赏在城市里早已不见的乡愁。

  因此,王莉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贵州建设大数据的契机,建立古镇、古村落大数据平台,制定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及开发规划,实现有序、规范并充满保护性的开发。

  二要制定并使用适于不同古镇、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过度商业化损伤古镇、古村落的文化灵魂。

  三要在传统古镇、村落的保护及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里子”,避免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造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