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174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26

面朝北方的墓地

——旅泰杂感

□王向规

  (接上期)

  

  虽说早餐还算丰美,但经过足足四个多小时的山地旅途颠簸,到达美思乐时,早已饥肠咕噜,该是补充能量、吃午饭的时候了。

  这是一处依缓坡而建的农家院落,砖木结构,白墙青瓦,典型的中国风格。从经营需要考虑,屋外另搭建起宽敞明亮的大厅作为客人用餐的地方,与堂屋紧密相连,成为一个整体。院落前面的坡脚,有一处较为开阔的平坦地段,修建了花园,同样也是地道的中式园林风格,六角凉亭,二龙戏珠式的苑门设计,其间布有花草林木曲径小道。花园的一侧,建有一排砖木平房,室内陈列着他们的前辈,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所记录下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导游李耀峸告诉我,这是该村组居民平时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我们用餐,就安排坐落于斜坡上的农家大院内。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操一口略带云南口音的华语。听说我们是从云南过来的,显得有些兴奋,表情活跃,没有了大山深处农村少妇的羞涩,主动告诉我们,她爸爸的老家也是在中国的云南,常常念叨要回去看看,但到他“走”的那一天,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言语间,让我感觉到有些酸楚。

  不一会儿,饭菜就已经摆放到了圆桌上,全是新鲜的农家菜,且具云南口味。在这里,我感觉就在中国,在云南的某个山区,毫无在异国他乡旅游的感觉,更像是在串门走亲戚。

  这顿饭吃得好香。

  

  《泰北义民文史馆》又名《英烈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黄瓦飞檐翘角、带有浓郁中国宫殿(庙堂)风格式的建筑。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的入口处,建有古色古香的牌楼。广场的两面,留有大片的原始次森林。广场的一侧,除立有美思乐开创者的雕塑外,还立有母亲喂奶和少年端着撮箕劳作的两尊雕塑,设计与建筑者似乎在向世人,昭示着前来这里的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历程。整个规划建筑,规模虽算不上宏大,但却不失庄严、肃穆的气氛。

  馆内详细展出了前国军93师“十年北伐,八年抗战,四年内战,叱咤金三角,胜败论狗熊”调侃式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斩不断中国结,理不清台湾情”的心声。柏杨先生2003年五月,来此观瞻凭吊时曾题字云:“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便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地不容”。道尽了这群人一生的尴尬处境,读后令人动容。

  这里是美思乐民众心中的菩提,精神寄托的家园。

  看着图片上似曾相识的面孔,读着依然是繁写的中国文字,心情沉重而酸楚。同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无情地将他们世世代代遗弃在异国他乡呢?本是同根生,何时才能尽弃前嫌,重归于好,握手言和呢?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开始萌动。李耀峸告诉我,自从将美思乐列为旅游景区之后,前来探访、观光的大陆游客逐年增多,当年疆场上曾恶相厮杀的仇敌,正在朝着兄弟方向悄悄地演进。

  可不是吗?我们这些老资历的共产党员,正在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关注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在一座风光秀丽的山坡上,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墓地,李耀峸告诉我,那是段希文将军的陵墓。一九八0年六月十八日,段希文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遵其遗嘱,将他的墓地选在这片朝北的山坡上。昔时跟随他的、而今仍健在的老兵,主动、义务为其守墓。平时,这里常有前来敬献鲜花的凭吊者,在墓前肃然伫立,面朝遥远的北方久久地眺望。

  当年,就是这位逝者率领他的弟兄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自己找回了尊严,为子孙换来了地位,为祖宗赢得了荣耀。

  异国青山,掩埋着炎黄子孙的骨骸。

  

  按照泰国的宪法规定要求,泰语是其国民的母语。已经归顺于泰国的美思乐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必须启用泰国教育部门统一编发的教科书(在此之前为台湾提供)。李耀峸告诉我们,尽管如此,各学校仍依然自觉坚持每天课外两小时汉语教学,全是当年的退伍老兵及其后裔自愿担任义务教员,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没间断过。他与妻子育有三个孩子,都留在美思乐学校就读,而不去清迈或曼谷上学,原因就是那里没有汉语教学,担心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儿。现在,他的子女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不仅会说泰语,同时还会说一口流利的华语。而且,还会用汉字书写文章。

  从李耀峸的言谈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北方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故土,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常言道,打断骨头连着筋,情还在,意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口总会愈合的。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同时,就赋予了自我修复的顽强功能。

  我问李耀峸是否想回大陆看看,他告诉我,前些年曾去过北京和上海,什麽时候回云南大理,还要再等等。他父辈的老家就在大理,回去看看理所当然,究竟还在等什麽呢?没有明说,这是他的隐私,应该受到尊重,自然不便深问。

  但愿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长时间的殷切期待而无结果,会伤人心的。

  十一

  从美思乐返回清莱后,我们先后观赏了皇太后后花园的精美园林艺术,“金三角”区域内的缅甸和老挝一方边境的风情与风光,还有美伦美奂的龙昆(白色)艺术宫……

  龙昆艺术宫是一处尚未完全竣工的系列工程。从已经完工的三座建筑的艺术性来看,我觉得它简直可以和印度的泰姬陵媲美。更令人钦佩惊讶的是,建造者竟是一位民间艺术家,而且完全由他本人独资建造。

  他哪来这笔巨款?——我不禁发问。

  李耀峸介绍说,几年前,此人受英女王邀请为其王室作画。一年之后,作品完成,女王大悦,便送给他一张空白支票作为酬谢,具体金额任由他本人填写。于是,他回到泰国后,决定穷其一生将这笔巨款,建造九座艺术宫殿,献给国王九世,回报社会对他的养育之恩。

  至于他在那张支票上究竟填了多大的数额,只有他本人和英王室知道,整个社会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无人知晓。

  尽管景观美好,令人陶醉,故事也十分传奇,令人咂舌,但心中仍不时依然浮现出在美思乐生活着的同胞的身影。

  随后接下来的几天里,便是纯风光与文化游了。清迈古城悠久历史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双龙寺内的大金塔,大塔寺的古代建筑风格及其精美砖雕,三王庙广场的肃穆;曼谷市内大皇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还有东巴乐园曲径通幽的园林设计,芭堤雅热闹与宁静并存的海滨风光等等,使我全身心都放松了,令人乐而忘返。

  然而,才复平静,又上心头。

  待我回到自己居住的筑城之后,美思乐——泰国最北部大山深处的“中国村”,那片面朝北方的墓地,又隐隐浮现在我的眼前,总是挥之不去。进而,我又回忆起了《南方周末》,前些年曾经刊发过的那篇长篇报道。虽已记不清文章题目的准确名字,但其内容仍历历在目。作者追寻着前国军93师的历史足迹,饱含深情地详细追述了他们从抗战到内战,从败走缅甸到羁旅美思乐的血泪经历,至今仍令人百感交集,心情难平。

  于是,我坐到了电脑前,当敲击出以上文字之后,心灵才感觉得到些许安慰。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脑海里回响。

  后来,我知道了建议在我们的行程中,增加清莱美思乐一地的地陪,就是接待我们的李耀峸,一个既爱着泰国,又恋着中国的华侨后裔。

  我从内心感谢他。

  是他在默默地扮演着迎春信使的角色,为同根同种的同胞沟通心灵、消除块垒,增进理解与互信,带领我们走进了隔绝半个多世纪、羁旅他国的“中国村”,华夏子孙,共话桑麻,而尽自己的一份殷殷心意。

  冰山正在消融。

  此时,我终于初步猜测到了,李耀峸建议我们增加清莱(美思乐)一地的良苦用心,我的心中不禁油然回响起了李耀峸陪同我们从美思乐返回清莱途中,声情并茂地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他那深情、浑厚而又略带悲怆的男中音,是深藏在他内心的真情流淌,更是痴情的呐喊。

  我真心希望他能早点回到他父辈的老家——云南大理看看。那里的青山绿水间,遗有他祖辈的骨殖,父辈的汗水和泪水。

  炎黄子孙后代,依然深情地惦记着遗留在异国他乡的骨肉同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