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常态下贵州边远贫困地区民生扶贫工作
□李月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我们所进入的新常态,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常态,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常态,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如何做好扶贫和民生工作,更需要我们干部坚守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把“十有”作为民生工作的新常态,创造性地抓,常抓常新,抓出新成效,扎实开展民生扶贫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省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收入逐年增长,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2012-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753元、5434元、6140元,年均增长13%,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我省仍然是扶贫开发任务最繁重、形势最严峻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尚有745万贫困人口,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9000个贫困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为此,我建议:
(一)围绕满足基本民生,用确保困难群众“十有”作为民生扶贫工作新常态扎实开展民生扶贫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都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省委书记赵克志也经常要求我们,要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如何把中央的指示和省委的要求和扶贫开发工作,与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的民生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我认为可能就是“确保困难群众‘十有’”,确保特困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钱用、有自来水喝、有医院就医、有学上,逢年过节有肉吃、有火烤、有酒喝。我认为这“十个有”就是民生扶贫工作的新常态,这是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迫切需求,就是各级政府要经常抓,随时随地抓,创造性地抓,常抓常新,必须抓好,抓出新成效。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好中央的指示,达到的省委的要求,困难群众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惠。因此,用“十有”这个民生扶贫工作的新常态来兜底保障特困群众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底线。只要做到了“十有”,贫困群众生存才有尊严、生活才有希望,也就不会上访,不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基层政权就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二)扎实关注民生,帮助农户实现“五个一”,以同步小康统揽边远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边远地区同步小康步伐,实现“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扶贫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同步小康,要切实做到“六个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在扎实做好“六个到村到户”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以下六项具体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不怕身冷,就怕心冷”,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靠艰苦拼搏的信心和决心告别贫困,奔向小康。二是要认真抓好以水利为主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田的有效灌溉,高寒山区要重视发挥自流灌溉的作用,确保贫困群众人均拥有半亩以上的“饱水田”和“饱土地”,作为“看家田”和“永业地”,确保困难群众首先还是要有饭吃,吃饱吃好。目前,特困群众首要的还是要靠种好自己的那份责任田地过好日子,稳住家庭生活。三是要鼓励和动员贫困群众外出打工赚钱致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培训力度,多举办适合农村青年的实用技术等培训班,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艺高人胆大”,有技能在身才好找工作、好赚钱。同时各级政府要多方联系劳务渠道,提供可靠的劳务信息,要帮助贫困村群众外出经商打工,确保每一户贫困群众都能有一个以上的劳动力成功转移出去,进而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要鼓励和发动贫困群众亲带亲、戚带戚、朋友带朋友,能出去打工的都要出去打工赚钱。这样有劳动力能上山破坏生态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家乡的生态也保护好了,一举两得。四是要利用农村小额贷款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首先要保证高寒山区困难户有头耕牛,海拔在13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地区耕牛还是主要生产工具。没有耕牛,春耕时节到了,等于“打断手”,误了农时,秋天就没有好收成,就会影响来年的生活。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户,主动上门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农户了解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原则、宗旨和服务方向。根据不同农时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帮助贫困群众申请农村小额贷款用于购买耕牛、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发展农村生产。要优先解决农民种养业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贫困农户的贷款期限,尽可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结合。扶贫没有资金,没有钱这个干货,空嘴讲空话是没有效果的。五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我87年在普安当县长时就给边远地区农村贫困户定了一个贫困标准为:“天点灯、风扫地、养个猪儿会唱戏”。即:房梁顶上的盖房瓦或盖房草已经被风吹走了,晚上月亮可以直接从房顶上直射下来照着吃饭不用点灯,房屋四周没有墙壁,风可以吹过去吹过来把地上的灰尘吹扫干净,养个猪儿吃不饱,整天都叽叽叽的叫,像唱戏一样。到农村调研看见这种情况的农户,肯定就是困难户。由此可见,少数贫困群众依然没有实现住有所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贫困群众只要手里有余钱,每个农户只要人均有6000元以上的现金收入,首先考虑的就是建房,看农村变化一看这个村子有多少户建新房就一清二楚。因此,要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帮助特困群众把房屋建好,实现住有宜居。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特别是一方水已经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必须实施生态移民。六是要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好庭院经济。按照“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合理布局、宜居高效”为原则,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利用院落空间,发展立体种养业,开展蔬菜种植、瓜果套种、畜禽养殖、花卉栽培等多种模式,哪样赚钱种哪样,哪样赚钱养哪样,调整好自家的经济结构,努力发展庭院经济,提升贫困群众收入,加快贫困群众小康步伐。我认为,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小康标准就是“五个一”,即:每户人均拥有一亩饱水田土,对于边远地区贫困户来讲,最终还是要认真种好这一亩田地,确保困难群众有饭吃,吃饱吃好;有一个以上劳动力成功转移出去,每年为家庭赚回两万元左右的现金收入,为脱贫打下坚实的现金基础;有一片杉树林为建造一幢新木屋所用;有一头耕牛保证能按季节耕种,不误农时;有一头过年猪宰,农家一年忙到头,宰头年猪,全家过个欢喜年。我们不要说空话,能实实在在的帮助困难群众每户都能做到这“五个一”,如果能真正实现了“五个一”的农户,不是小康之家,也应是殷实之家。
(三)围绕发展现代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边远地区贫困群众。构建以人为本、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民生经济的核心和目的。我们在推动边远地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进程中,也要逐步探索发展现代民生。一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在做大蛋糕后,给每一位群众都分好蛋糕,确保既吃得到,又吃得好。五是要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机制,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群众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去实施,自己去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六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制定好乡规民约,疏导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营造和谐家园,让老百姓生活更丰富、追求更高雅、精神更愉悦。
民生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内涵会不断丰富,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新常态下的民生扶贫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省政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