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一些乡村或者社区在春节期间都会上演自己的“春节晚会”。在看似赶潮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基层民众对文化的渴求。
“民间春晚热”背后的文化渴求
□本报记者 曾 丹
侗胞“春晚”美轮美奂
2月19日,正值羊年大年初一。当天晚上,一场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晚会”在黎平县蒲洞村隆重上演。
据悉,位于黎平县西南角的蒲洞村为侗族村寨,现有2046人,全部都是侗族人。该村为国家级一类贫困村,贫困人口比例超过4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60元人民币。
“虽然物质上较为匮乏,但精神上当地村民却十分富足。”村里的老人介绍说,侗家人有唱歌跳舞的习俗,逢节自古就有庆祝的习惯。村子里鼓楼旁边的戏台,是全村最吸引人的地方。
缘于此,蒲洞村当天的“春晚”也在村子里鼓楼旁边的戏台上向观众展示了童声版的“侗族大歌”、大学生版的“行歌坐月”、侗族版的“时装模特秀”等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节目。
据悉,受春节联欢晚会的启发,蒲洞村村民自2008年起便自发办起“春晚”,每一年的春晚更是“全村总动员”,群策群力拿出各自拿手的绝活。谈及最初办春晚的目的,村支书杨昌发说:“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相聚的时间越来越短。办一场自己的春晚,目的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欢度春节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以新颖的方式传承侗族的文化。”
原味文化倍受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在黎平县蒲洞村自办“春晚”的前一天晚上,习水县同民村的村民们也欣赏了一场自己的“春节晚会”。当天,村民们早早就来到了晚会现场守候,在欢快的氛围中,品味了歌曲、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这场演出,既有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也有来自社会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倾情表演。
无独有偶,在春节期间,玉屏县的四镇两乡也都上演了自己的“乡村春晚”,无论是亚鱼乡百人齐鼓的滕箩,还是新店乡别有风味的侗族大歌,都吸引了众多村民的观看。特别是该县桐木寨村的“春晚”,既有舞美灯光,也有动感音乐。在一支眼下很时髦的广场舞《小苹果》中,表演者有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也有四五岁的小朋友。这老少同台的组合演出,瞬间就点燃了台下观众的激情,大家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乡村春晚’如同一把钥匙,激发了玉屏基层民众的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玉屏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介绍说,2014年以来,玉屏县全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倾力打造“五个一”文化品牌,致力形成一种新风尚,引领着文化服务朝着积极健康向上方向发展,使全县村级文艺队伍真正成为文化的主角。“别的不说,扭扭秧歌,锻炼身体,打麻将现象少了很多。”据悉,该县在今年将为村级农村文艺队配齐便携式音箱,同时,这项工程也纳入了县委、政府五个一民生工程。
“安顺市西秀区杨武乡补董村的春晚已经办了11届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年的春节,该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会陆陆续续回到家乡,2003年以前,这个村过年时除了吃年夜饭和走亲串户拜年外,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那时候,走到哪里哪里是牌桌子,很多人其实也不喜欢赌博,但是村里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活动,他们也不知道过年该怎么玩。”村里的一位负责人回忆道说,为了让大家过一个文化年,2003年春节,村民叶守刚和村里几个年轻人一合计,便决定办个晚会。
“头两年,确实看的人多,参加的人少,但是大家毕竟是喜欢的,一村老少聚在一起说说笑笑,这个年过得也有滋有味。”叶吉江是补董村春晚舞台上的“赵本山”,他专门演小品,演得好,逗人笑。他说,村里的春晚一办就是10多年。从最初的几个年轻人撑台子,到后来全村老幼一起参与,每家每户都要凑份子,从30元、50元到100元、200元,全凭自愿。这几年,补董村的春晚规模越来越大、演员越来越多、节目类型也丰富多彩。
“这些年,我省举办自己春节晚会的村寨越来越多,节目也越来越丰富。”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黔西南州楼纳村、息烽县大兴村、遵义县西安村、务川自治县麻青村、贵阳市水田镇瓮蓬村等村寨,都在举办自己的“春晚”,由于演出人员都是基层群众,自编自演自导的春晚久真正做到了“接地气”,备受民众欢迎。
“村晚”凸显文化渴求
春节前夕,随着寨子里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陆陆续续返回老家,安龙县洒雨镇竜堡村里日渐热闹起来。村民贺勇是返乡务工青年之一,他喜好乐器且喜欢热闹,当听说村里要办春晚,他积极地参与了好几个节目的演出。
“我们村爱好音乐的青年很多,他们出去打工有的两三年都不回来过年,我想要把他们吸引回来一起搞个春晚,在村里面大家一起过年,每家都团圆,让老人高兴。”村民韦利奎说出当初自己倡导办春晚的初衷。
竜堡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音乐村”,聚居着布依族、苗族和白族,全村432户,男女老少都喜爱音乐,能吹能唱。
“我小时候跟哥哥学吹笛子,哪个地方没吹好他就来指点。所以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去打工都舍不得丢。” 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像韦利奎一样,从小受熏陶爱好音乐。2013年,韦利奎回老家办春晚的事情很快就在寨子里传开了,对于这个喜好音乐的村寨来说,大家都乐意参与进来。
“春节期间,业余时间较多,如果用去打麻将,输了的话辛辛苦苦挣的钱又不在了;如果去喝酒的话,喝得醉醺醺的回去头还疼。把这些时间用来练习节目,我们都开开心心的,把那些所有烦恼的事情都抛九霄云外去。”村民们说,一台晚会,至少要有十几个不同类型的节目支撑。村里谁擅长什么乐器,谁有什么特长,大家都了如指掌。
“我们要把布依族的特色展示出来,而且还要带动其他民族展示他们的芦笙舞、敬酒歌。我们很多年轻人在外面接触流行歌曲、霹雳舞、街舞等等,慢慢忘记我们的传统音乐舞蹈,我要让年轻人传承我们的传统节目,所以召集他们来办一台经典的、原生态春晚。”今年的春晚,韦利奎还专门找来村里一些音乐能人组成了晚会艺术组,负责晚会的筹备与调度。
“我们这个晚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电视上看的晚会就没这个感觉,看着他们这么热闹,我们老年人有机会都想跟着来跳一下。”70多岁的村民夏锦阳一边鼓掌叫好,一边跟着哼哼唱唱。
“我们不光是要搞春晚,而且我打算要成立一个艺术团。”村民们说,以后,他们不光在自己村演出,而且还准备到镇里、县里、市里去演出,以便让农村的民族文化走得更高,更远。
“民间春晚”亟待引导
11年前,安顺市西秀区补董村的几个年轻人以村青年文艺协会的名义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会,之后每年如期举办,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是第12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里没有资金,举办晚会的钱是各家各户自发赞助的,一年又一年,参加的村民越来越多,自办春晚成了补董村全体村民每年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精神盛宴。
有专家说,补董村的民间春晚表演的节目与600年前的南京官话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屯堡语言和屯堡地戏、屯堡山歌浓郁的民俗魅力都给现场和网上观众留下了印象深刻。
在补董村民间春晚中,有一个屯堡人必看必演的重要节目,那就是为敬神而表演的地戏,山山水水都要敬拜才可以求得村庄安宁。这样做也是有讲究的,祖先来贵州先是戍边,然后就开始种田,要表演屯堡先人最敬重的英雄,做人要有担当。这个节目的表演过程中,孩子们懵懵懂懂知道山水和村庄的关系,在口传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甚至有人说,600多年的地戏表演,本身就是屯堡民间英雄主义教科书;一部《三英战吕布》的地戏上演,观众对角色的评价在脸谱雕刻上就此定格。地戏演出后,山歌、迪斯科、孩子们专门排练的节目、外请的节目相继登场,每个节目都花费了演出者很大的精力,好的节目还专门有奖金——这是为鼓励下一年春晚出好节目而设置的。
“老老幼幼都参加嘛”,这是补董村民间春晚的又一特色,晚会上,台上表演的是村里人,台下的观众也是村里人,屯堡山歌、地戏和苗族歌舞展示了补董的地方特色,而年轻人和儿童的充满时尚元素的流行歌舞表演则充实了补董人现代特色。
令人惊奇的是,从去年开始,补董村的民间春晚增加了外请节目,据说这是为了做大排场,增加新亮点。而且,从最初的村民自发组织出钱出力赞助春晚,到去年依靠广告赞助形式招商办春晚,补董村的民间春晚在保持着民俗演出本色的同时,正在朝着商业化运作、专业化表演演进。
“我们要体现自己的文化,我们要把祖先留下来的文化传下去。”村民们说,自办春晚对补董村来说是凝聚力的展示,是历史文化的展演。节目演出的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村庄文化重要的认知、传承过程。而村庄在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村庄的价值体现。
“民俗文化的力量让很多人走进‘草根’的春晚。”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说:“一个村对民俗文化的坚守本事就是对自己传统的坚守,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这样的村庄,我们心怀敬意,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中,民俗文化资源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宝库。所以,要关注这样的文化现象,更要关爱在坚守文化传统的屯堡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