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7期 本期1723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2-17

让绿茶真正改变贵州

□徐来风

  西南出海大通道,高速疾驶。标牌、标牌,还是标牌。

  若非对凤冈县情有独钟,你会目眩于速度,何以记得这块标牌——“茶叶改变凤冈”。

  漫不经心地想——准确点说,应该是:绿茶改变着凤冈。

  绿茶改变着凤冈的,不仅绿水青山,还有“金山银山”。

  那么,绿茶能否改变贵州?

  茶籽化石的发现,将贵州茶史回溯到100万年前;野生及栽培茶种600余个,使贵州茶叶资源优势位居全国前列;贵州茶业全方位加速发展,将其种茶面积提升至全国前位。然而横向综观发展,要打破以资源优势忝陪末座的局面,用茶树改变绿水青山并换取“金山银山”,贵州还有很长的路需盘算前行。

  观念维度决定发展速度

  近年来,贵州茶业发展形势喜人。各地利用良好生态、适宜环境和充足劳动力,凭借诸多配套政策支撑,茶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茶园面积升至近600万亩,排名居全国第二、绿茶省份第一;有一定加工、销售规模的企业逾千家,综合产值达150亿元。以民营为主体的茶叶企业实力增强,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半数以上加工企业以现代化生产车间实现标准化生产,市场贸易形式多样、销售前景向好,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各类金奖300多项。

  发展的速度得益于观念的维度,但观念维度也限制了发展速度。在产业前景向好的同时,支撑黔茶发展的茶园种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科学布局,习惯一哄而上,部分地方新种茶园规模微小、布局分散、管理不良、设施简陋;二是一些地区盲从引种,高产品种产量不高,且丢失地方特色;三是部分地方种管脱节,茶树产量不高,加之生产加工粗放,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有种无收;四是不少一哄而上开辟茶园者,不是为长远效益而是为了获取补助资金。

  核心症结出在盲目扩种、广泛扶持上。因此,茶园种植管理观念需实现四大转变:向着力规划、强化管理转变;向提高下树率、增强升值力转变;向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转变;向打造、创新品牌转变。而重中之重是,掌控好茶业发展的规模和进度。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4300万亩升至2011年6000万亩,增幅约39.5%;产量从2006年352.34万吨升至2011年421.71万吨,增幅约19.8%。中国长期居首,2011年种植面积2955万亩、产量147.5万吨;其次为印度、斯里兰卡。从国内看,产值增长较快的省份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

  从绿茶发展趋势看,规模增长最快的是贵州。以消费市场增速分析,该省最终规模定位在700万亩是必然的。但业界对此看法不一:有的主张借助形势快速推进形成规模;有的主张将增长计划分解到2020年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很多茶农说:“一年种、二年管,三年收一半、四年大丰产”,“上午采摘、下午加工、晚上变钱”。形象地说明茶业是“一次投入、常年管理、多年受益”的产业。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加速扩张更占先机。然而,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市场等诸多因素,总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茶业发展不宜盲目扩张,进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这不仅能让黔茶从起步之初一路走好,还能稳步而长期地保障品质和安全。茶叶生产区域广泛,参与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环节多而复杂。保障茶叶品质与安全,即是维护黔茶的生命线。要防患于未然,将农药残留、激素使用等拒之门外,杜绝一个事件或谣传灭掉一个品牌乃至击垮整个产业的惨剧发生;要取缔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及催芽激素,建设茶叶专用农资销售网络,加强组织监督、强化品质要求,对违规者一票否决、毫不手软。

  用观念的维度调控发展的速度,与时俱进适度规模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全省,肩负富民兴黔重任的贵州茶业,定能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走出一条蓄势强劲的稳步推进之路。

  扶持力度决定产业跨度

  茶叶正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乃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支柱产业,这一共识促使贵州各地的种植、管理、加工、生产等茶业建设如火如荼,金融支持空前聚集、产业人才不断涌现,茶业三产走向繁荣。业界认为,茶叶行业已处于提速期,经济贡献率将逐年提升。

  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助力下,以民营为主体、大中小并举的贵州茶业企业集群初具雏形。全省近700家茶叶加工企业半数以上拥有现代化生产车间,茶业科技含量增强、综合利用率提高。

  然而,茶叶行业调控多头管理、效益机制缺乏统筹、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直接导致生产企业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混乱无序。对此,有政协委员调研后认为,贵州应成立茶叶企业集团统筹黔茶发展,尤其应着手市场开拓;借鉴正安白茶的运作模式,由省级成立独立法人国有公司,授权经营省级茶叶商标,组织参股或合作生产经营。

  这样可以完善产业链,避免无序竞争,形成拳头产品。同时,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也势在必行:设立生态茶业发展专业管理部门,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协调全省生态茶业发展规划、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等工作,以集中有限资金、提高资本有效利用率。

  资金投放的力度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贵州省对茶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少,但仍是杯水车薪。以现行物价估算,大户、企业种茶,每亩5年约需资金5000元,70万亩共需35亿元;按其中20%由政府提供种苗、物资奖励计,每年全省需投入7亿元以上。以一个投资200万元的企业平均覆盖3000—5000亩计算,每年需新增200家,新增投入4亿元以上,加上流动资金贷款约需40亿元。截至2020年倒回分解测算,全省每年需项目资金、财政支持资金、金融贷款共计80亿元以上;按投产400万亩计,仅流动资金就需200亿元以上。

  资金症结还有:因茶业回利周期长、盈利风险高,商业银行受省级管理,难以发放茶业贷款;而县级主要依托的农信联社受规模限制,大笔贷款难以解决。同时,茶企多为新办企业,贷款担保难以落实。纵观以往,当金融政策宽松时,因周期长利润较低、服务对象众多等,农业受益最少最慢;当金融政策收紧时,农业便遭遇一刀切,贷款最先被砍掉。

  对此,有人建议由省级财政安排资本金成立公司,专门为茶业贷款提供担保;也有业内人士建议省委、省政府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要求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项目主动围绕配套茶业进行,优先建设茶区公路、茶园水利,以缓解茶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政协委员的调研建议更为具体:一是由省政府金融办与金融机构明确每年必须发放茶业贷款的额度;二是由省级财政作资金担保,根据县级政府的审核名单发放茶业贴息贷款,出现风险时省、县各承担50%。

  根据贵州财力现状,适当放慢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加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力度,把有限资金花在刀刃上,将更有利于茶业有序发展,稳步扩张贵州茶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从而实现理想的产业跨度。

  品牌高度决定市场广度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的茶叶产区,其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有20个产茶大县的土壤富含硒、锌、锶等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地。这些不可复制的地域优势,赋予了黔茶不可取代的品质特征:内含物质丰富、香气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

  这对黔茶的区域品牌效应产生巨大贡献。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共获各类金奖300余项,“十大名茶”、“五大名茶”、“三大名茶”应运而生,贵州绿茶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时,贵州茶叶市场贸易形式多样、销售前景向好,春茶市场批发价格水涨船高,有的茶叶每公斤高达2000元、大部分在1000—1600元,遵义湄潭、凤冈的春芽批发价均达每公斤1200—1400元;贵州茶城、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等年销量上万吨,销售收入超亿元。

  然而,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贵州茶叶,“好茶卖不出好价”仍是普遍现象。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带动效应差、市场竞争力弱,还是黔茶未修补好的“短板”。

  贵州全省有100多个茶叶品牌,由于缺乏核心品牌带动,茶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高品质绿茶被省外品牌茶商低价收购,然后加上自己的商标,包装成高档茶品高价出售。

  根据国家茶叶产地分区指导意见,贵州属长江中上游绿茶产区,红茶、乌龙茶等均有优势。但市场动向并不那么乐观:全国红茶销售方兴未艾、成长快速,而最具优势的贵州绿茶走势“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与红茶同台共舞。有人因此认为,贵州应红绿并举、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从全国茶区看,目前已基本形成各省的标志性茶品,如福建铁观音、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若贵州发展红茶,不仅要宣战国内品牌,还要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展开激烈竞争。反观贵州现状,春茶产量仅占四成,产值却占了七成。这种畸形说明:贵州人对春茶情有独钟,而省外市场窄小;价格偏高,难有竞争优势;夏、秋茶利用率太低。

  有业内人士分析,茶叶是高商品率的产品,商品的外在区分就靠商标,商标的所有者属于企业或政府,而品牌的概念在于消费者认同。每个产茶大省都有知名品牌领军,如信阳毛尖、四川竹叶青、西湖龙井等。“贵州绿茶·秀甲天下”只宣传地域概念,还需实现绿色理念及商标宣传的阶段过渡和华丽转身。而贵州既有商标不能承载几百万亩茶园的产销重任,除历史包袱难以化解外,内耗阻力正是来自茶企本身:宣传东家西家有意见,主推北家南家不认同。加之一些老商标只有政府在守品牌,消费者不给力;多年的良莠不齐、好坏不分、真假难辩,已稀释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浓度。依靠市场竞争实现品牌自然整合显然不符实际:实力跟不上、时间拖不起。

  对于贵州茶叶的品牌定位,有政协委员建议:由行业协会申请注册能代表贵州的1—2个茶叶商标,所有权归省政府,经授权后共同使用。这样既可规避前述矛盾,还可集中省级资金强势宣传,在短时间内打响一两个品牌,从而引领全省茶叶冲击国内市场,打开一片新天地。

  价格定位、宣传推介、市场拓展、品牌塑造……这些茶业环节背后,都隐藏着竞争力、知名度和知名品牌培育的课题。

  近些年,东部地区名茶评选活动频繁。江苏茶叶产量不高、但名茶很多,第十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90项,其获奖65项、占72%,包括特等奖23项、一等奖42项。无锡太湖翠竹是1986年创新名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积极参与省、全国和国际名茶评比,1993年中茶杯首届名优茶评有特等奖23项,太湖翠竹占6项,并以97.5分名列第一。

  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实施茶叶品牌带动战略?名茶评选带来启发,其作用是评出优点、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提高质量、打响品牌,这对加快贵州茶业发展很有借鉴必要:重赋茶业以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内涵,用独特的自然矿产特征、生态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推动茶业进步、促进茶业腾飞。

  在循序扩张产销规模、提高绿茶利用率、解决夏秋茶加工销售问题的同时,果断打响“绿”牌、明确“有机”目标,把“有机绿茶”定位在竞争全国茶区的拳头上,再辅以其他茶品,充分利用各种比较优势铸造品牌高度,必将成就贵州茶业市场占有的广度,让绿茶真正改变贵州,从而迈进“茶业强省”之列。

  2014年,贵州省面向社会开展“绿宝石”高原绿茶万元广告语征集活动,最终评出100名鼓励奖、5名入围奖,但20万元大奖无人摘走。

 

贵州绿茶种植基地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