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改革 扩大开放合作
科技支撑贵州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本报讯(记者 李 丽)获批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家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实现零的突破,这是科技支撑贵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成绩之一。记者从2月1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获悉,2014年贵州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努力开创了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一批重要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去年,贵州省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幅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预计增幅居全国第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预计增幅居全国第一,技术市场交易额增幅预计居全国前列。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贵州并启动建设。获批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家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实现零的突破,3个农业科技园区有望获国家批准建设,大射电望远镜工程主体合拢,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精彩亮相,贵州科学城核心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跻身先进行列。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化药新药“替芬泰”获得临床批件,贵州大学宋宝安团队承担的“农药研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出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一项、科技进步奖78项、成果转化奖14项,7个项目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一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14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遴选1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89家科技小巨人及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9名科技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及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一批科技型经济增长实体培育形成。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全省达到30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09亿元,同比增长27%;在中药民族药领域,36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实现上亿元。
2014年,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主要以“六个坚持”推动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一是坚持以改革增动力,狠抓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将原有近30个科技计划整合为五大计划,主要分为创新类和成果转化类;全年省级财政研发资金约40%用于科技创新后补助,并设立了“创新券”。二是坚持以服务促转化,狠抓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力促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大型仪器和科技文献实现逐步开放共享。三是坚持以市场配资源,狠抓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四是坚持以开放激活力,狠抓科技平台和载体建设;五是坚持以示范作带动,狠抓农业和民生科技;六是坚持以保护、运用为核心,狠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据介绍,2015年贵州省力争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逾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科技进步综合指数在全国排位上升1—2位。具体要落实“五个转变”,即科技发展战略部署实现从小局到大局转变,科技创新依托力量实现从小众到大众转变,科技资源配置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转变,科技发展理念实现从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从追求专利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坚持“五个导向”,即市场、需求、目标、绩效、问题导向;实施“6+1”行动,即“六大科技行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行动。
2014年3月5日,科技部在贵阳组织专家对纳入科技部与贵州省政府两轮省部会商重要议题,依托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组建的“国家现代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