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改善我省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加快人口战略转移和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我省于2012年开始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革省委通过提案指出,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民革省委提案建议——
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实现“同步小康梦”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生工程战略凸显
“贵州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工作人员陈刚介绍说,目前,按照国家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我省还有923万人为贫困人口,其中85%以上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是还有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是我省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改善这些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加快贵州扶贫开发进程,事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陈刚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总结易地扶贫搬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灾后重建经验等生态移民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2年开始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当时计划到2020年搬迁35万户150万人。随后,在2012年7月的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推进大会上,我省将规模由150万人调整为200万人。计划到2020年将这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这些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到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不仅是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举措。贵州是“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但石漠化程度较深深,扶贫生态移民有利于减轻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生态恢复,维护“两江”下游生态安全。同时,还将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将居住在生态脆弱、高山边远的农村人口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不仅使农民能够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增强这些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有利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我省当前正在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这项重大的工程中,我省规划用九年的时间完成2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态移民。”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这些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到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惠民工程成效显著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使广大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融入城镇,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条件,还有世代农耕的命运和贫困的代际转移,对城镇化和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省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奖金支持,省市县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并积极整合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又好又快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截至去年6月底,累计投入94.34亿元,建成310个移民集中安置点,住房6.21万套,2.71万户12.02万人已搬迁入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年多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农村集中建房、美丽烟草新村、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有机结合,合力推进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扶贫生态移民户搬迁前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住的是父辈甚至祖辈留下的老木房,交通靠步行,吃水靠肩挑,煮饭靠柴禾,有的甚至还未通电、看不到电视。”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工作人员陈刚介绍说,两年多来,我省把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贫困农户迁移到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务相对较好的地方建点安置,在建好移民住房的同时,整合资源配套建设供水、供电、道路、排污、沼气池、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致富难、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问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同时,各地还在县城规划区、集镇、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中建设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路等相关设施,着力改变搬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之融入城镇化、打造宜居扶贫生态移民小区。目前,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共硬化道路54.7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998千米、供电线路607千米,安装变压器352台,排污水沟459千米,使广大山区农民分享到了城市建设的成果。
“移民工程初期投资看似较大,但却降低了交通、供电、供水、教育、医疗等扶贫开发成本。同时,通过人口聚集,引导移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活跃了小城镇经济,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省水库和扶贫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说,我省各地积极引导农户依托调整的耕地或原有耕地,发展特色种养业,依托小城镇、企业和旅游区从事二、三产业,使移民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养业逐转向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劳务输出等,确保移民稳定增收、脱贫致富。2013年,移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723元,比全省农民平均水平高209元。
存在问题亟需解决
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革省委在提案《关于做好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议》指出: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第一,农户入住率低,需要在搬迁上下功夫。截止2014年,全省计划实施搬迁42.4万人、建设房屋10.2万户。据调查,房屋竣工率在90%以上,但已经搬迁入住的农户不到30%,有的安置点入住率不到10%,有的农户住了一段时间又回迁到原迁出地,修建的移民住房闲置率很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移民的后续生计难以维续,搬迁的绝大多数还是贫困农户,尽管当初在移民后续就业问题上作了很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但在农户一无知识二无技能三无资金的情况下,要实现短期内靠从事非农产业来维续生计,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和风险。二是搬迁农户受“叶落归根”等守旧思想影响,在短时间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文化,恋土情结重的移民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回迁。三是部分农户搬迁后,原有的住房没有及时拆除,给其回迁留下了回旋余地。四是一些安置点配套设施不完善,搬迁农户生活不方便。
第二,后续产业缺失,需要在农户就业上下功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核心是要确保搬迁农户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项目县,只注重工程的“建房造屋”,甚至把它作为获取政绩的形象工程,忽视后续产业的设计和培育,导致搬迁农户的就业和长远生计难以保证,不少移民为了维持生计,迁出后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继续耕种原有土地,直接影响到移民的后续稳定。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县在后续产业业态设计和安排上,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市场导向,后续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极弱,难以形成气候实现长足发展。再有,目前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能落到实处的配套政策措施,尽管省直相关部门针对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但实际工作止于文件,呈现无人过问、无人实施、无人督查的“三无”现状。
第三,生态修复滞后,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下功夫。生态修复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目标。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工程区没有统筹考虑生态恢复建设,致使迁出区土地荒芜、农户宅基地和荒山荒坡闲置,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导致工程实施没有达到恢复生态的预期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民革省委建议:要更加注重搬迁稳定工作,不能让省委、省政府的惠民工程变成“群众没实惠、资金被浪费”的伤心工程;要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把搬迁农户稳定就业、稳定增收放在突出位置,不能把搬迁农户变成“就业无出路、致富无门路”的搬迁贫困户;要更加注重迁出区域生态建设,不能把迁出区域变成“迁出一寨、撂荒一片”的荒山野岭。
实施攻坚行动计划
为实现扶贫开发、生态修复和小城镇建设三大功能的有机统一,日前,省政府明确从2015年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
依照该计划,从2015至2017年,将打造100个扶贫生态移民精品示范工程,其中乡村旅游型50个、城镇商贸型30个、园区服务型20个:乡村旅游型主要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邻近的旅游资源和成熟的市场条件,打造升级版的乡村生态旅游综合体;城镇商贸型主要依托重点城镇人流、物流、商流,打造魅力小城镇;园区服务型主要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根据用工需求决定安置规模,实现移民稳定就业。
为确保计划建设成效,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围绕“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六个关键环节,以移民发展为核心,针对“人往哪里搬、房子怎么建、钱从哪里来、迁后怎么办”等问题,对扶贫生态移民新业态的实现途径作了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提出了“两个坚持、四个同步”的创建措施。
“两个坚持”即坚持整村搬迁和坚持适度规模安置。所有省级示范点要坚持以自然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搬迁,把真正贫穷的群众搬出大山,同时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打下基础;要坚持适度规模安置,探索跨乡镇、跨区域移民安置的路子,发挥集聚效应。
“四个同步”即用好资源整合政策,同步编制配套项目计划;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同步编制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实施规划;用好移民培训政策,同步编制扶贫生态移民培训计划;用好农业综合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同步编制迁出地农业开发项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