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20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2-11

弘扬“不粘锅”文化 净化行政生态环境

□尹晓芬

  “不粘锅”文化,是一种以一是一,二是二的态度,没有含糊地带,将潜规则改为明规则。只有尽快完善“双清单”制度,加大社会和民主监督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行政生态系统才会逐渐清明。

  长期以来,行政系统中由于长期疏于“除草打理”,野草丛生,“山头文化”、“老乡文化”、“同学文化”、“战友文化”杂草滋生,似乎不进入这些小圈子就不能正常从政,于是乎江湖、市侩盛行,一些官员不惜用手中的权力和所掌握的可支配资源拉关系、建圈子、拉选票,簇拥共进,污染吞噬着原来健康的土壤,导致某些干部理想宗旨观念淡化,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失职不作为、越权乱作为,缺位不作为、越位乱作为,进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至于一人被查处就牵出一串来,有的甚至是坍塌式沦陷。例如前不久山西出现的“塌方式腐败”,还有更早以前的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腐败“窝案”、河南省交通厅前后四任厅长腐败案等等,“腐败团伙”、“利益集团”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不仅败坏风气,损害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更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一些中低层的小官吏,他们因其小而无孔不入,因其小而对基层老百姓造成直接伤害,因其小而老百姓长期受制于他们敢怒不敢言。在一定程度上讲,小贪官就是黑社会的温床,就是老百姓和小微企业的克星,就是溃败大堤的蚁穴。如果说大贪官是腐朽了一座房子的檩条,那么,小贪官就是腐朽了一座房子的基石。通过权力制衡和扩大监督来堵住小圈子利益,防止掌权者远离人民,扭曲公共服务初衷,官民共治,让权力公开、公正、公平运行,是防止和治理腐败的制度选择。1945年毛泽东在回应黄炎培提出的政权兴亡周期率疑问时,曾经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集中或者连续出现腐败问题,固然与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监督有关,更与这个单位、部门或者地方恶劣的行政生态环境有关。行政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或部门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比如山西官场地震,形成腐败链,有权力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是因为行政生态环境受损,如果行政生态环境好,政治清明,广大党员干部就会坚持信仰,信即感恩、仰即敬畏,慎独慎微,讲规则、守戒律,就不会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相反,行政生态环境遭到侵害,自由主义泛滥,不正之风盛行,党员干部就可能受其影响,形成搞腐败心存侥幸的心理。某些部门行政生态环境的恶化,抱团腐败案的频发,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中依法行政是关键,反腐败也进入了新常态,也必将永远在路上,要保持定力,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节奏和力度,逐步走向深入。个人的违法可能影响的是“点”,权力部门的违法殃及的是“面”。要净化一片被杂草侵占的土壤,最好的办法不只是除草,而应大面积种上粮食,挤占和遏制杂草生长的空间,让行政执法不再那么任性。

  因此建议:大力弘扬“不粘锅文化”,治理官场“潜规则”,净化行政生态环境,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

  一是倡导建立责任政府,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尽快完善官员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重大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在反腐治贪的同时,也要针对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恶劣现象,除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干部积极履职的责任感之外。我们还要在制度安排上及时跟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依靠制度来铲除腐败和行政不作为两种极端行为生存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可逃,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庸者懒者下,让敢做善为的能者上。

  二是行政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做到信息透明,阳光行政。对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审计全覆盖,实行预决算公开,接受公众特别是本单位群众的监督,对“八项规定”提出以后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追究和曝光。

  三是增强监察力度,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同步进行。官民共治,建立保护官员和群众揭发举报机制,让贪官没有生存的空间。同时要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减少一些幕后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预 ,实行舆论自由。对“人治大于法治”,“权大于法”的种种丑闻要公开曝光,让“潜规则”不再能潜行。

  三是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体制,拓宽党外监督渠道。增强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内“一把手”与社会各界人士密切联系的机制,切实保障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的建议、批评、控告、检举等权利。党内党外监督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省委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