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重点,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与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五期:生态文明增福祉
主持人徐兴海:您现在收看的是2015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创新驱动》,本节目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独家特约播出。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的嘉宾是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秘书长曾国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欢迎两位的到来!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重点,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思想落地生根,切实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与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大致了解一下。
背景短片
2014年8月15日,以“开放引领、改革驱动,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为主题的第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市青岩古镇隆重召开。这是我省第一轮“旅发大会”的收官之作,也是开启贵州旅游发展升级大幕的新起点。围绕推进旅游产业化、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强省,我省从2006年开始轮流在各市州举办“旅发大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持续九年、九届、九地的艰苦努力,换来了贵州旅游的巨变。
贵州生态良好、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文化多彩,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此,我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立足旅游业发展的新特征,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规划建设100个重点旅游景区,打造了“多彩贵州”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产品体系渐趋完善、旅游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旅游特色更加鲜明,旅游业逐步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贵州念好“绿色经”、“生态经”。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又在发展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旅游业建设成为真正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如今,秉持“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已经成为贵州人的集体行动。作为一种回报,“绿水青山”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我省通过以旅游维护青山绿水、以旅游助推脱贫致富、以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以旅游提升贵州形象,在实践中创造了旅游业后发赶超、富民兴黔的“贵州模式”。
演播室访谈
主持人:刚才电视短片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即“国发2号文件”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曾委员,国家明确这样一种战略定位对贵州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曾国强:“国发2号文件”首次把贵州的发展放到国家层面来谋划,其中一个战略定位是把贵州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就编制实施了《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引领全省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省旅游业实现收入年均增长32.6%,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这为2012年我省启动创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于2014年6 月获得批复,我省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两次发展机遇都非常难得,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把生态文化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主持人:徐委员,您对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我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
徐大佑:我认为,贵州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两者之间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一是从战略定位的目标来看,创新区和示范区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二是从内容上看,创新区和示范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包括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的认识、构建、传播,建设生态文明当然也具有文化、旅游层面的内涵;三是从过程和效果上看,创新区和示范区建设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例,它既是一个国际级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一种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所以说,生态文化旅游和生态文明在贵州展现出了高度的统一性。
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两位委员都从事市场经济方面的课题研究。曾委员,在近几年我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您比较关注那些方面的问题?
曾国强:我比较关注怎样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问题。对贵州来说,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重点需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传承。要告诉大家这个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文化的视角渗透、传承下来。二是持久性。我们过去有一些文化旅游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销声匿迹了,这种例子在国内外也有很多。怎样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业界、也是政府的一个课题。三是质谛性。质是品质的质、谛是真谛的谛,也就是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本质属性要好,让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独特性。自己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要让别人难以模仿,即使被模仿了也无法超越。所以说,我们现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重点不是追求接待多少人次,而是一定要把文化贯穿始终、让文化融入旅游者心中,通过更多的人把贵州的旅游文化、生态文明理念传递、传播出去。这种层面的发展,远远重要于其它的数字。
主持人:首先是要形成集聚效应,然后以此释放辐射效应,来达到倍增的发展效果。徐委员,在近几年我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您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事件或者现象有哪些?
徐大佑: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首先是从2009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13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成为贵阳乃至整个贵州一张极具影响力的名片。这个论坛每年都有固定的主题,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要员、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等,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探讨,并达成了很多共识。在论坛的推动下,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全省上下达成的一个高度共识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只有保住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其次是在“十二五”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我省打造了一批品牌性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多彩贵州城”、黄果树国家公园、荔波生态旅游度假区、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深度开发和升级建设,目前效果都非常好。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即到2020年我省要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在未来五年里,贵州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如何推进,两位委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
曾国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到2020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分别占全省GDP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2%和25%左右。省委、省政府定的这个目标,既非常喜人也任务艰巨,必须通过全省上下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为此我想提几点建议:一是立法保护。早在1894 年,美国国会就通过《国家公园保护法》;1923年,芬兰也颁布实施《自然保护法》。类似的法律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应该成为依法治省的题中要义。二是制定规划。现在全省正在组织实施,还要加大配套措施和推进落实的力度。三是加强宣传。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们原来就吃了不少亏。作为公益性的宣传,除了业界、学界和媒体界有义务和责任,政府也要有更大的作为。四是利益协调。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调地域性,一定要更加注重保护当地的环境、文化和群众利益,确保老百姓主动参与并充分分享发展成果。五是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要把生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作为全省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并纳入省政府各部门和各市州目标考核。
徐大佑:无论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还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必由之路,关键是产业选择要符合要求。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后发动力和优势才能显现出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也一样,当它的基础、规模上升到一定台阶以后,它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就会体现出来。对贵州来说,应该把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作为主体和支柱产业,加大力度进行培育。具体到企业层面,创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不只是文化旅游行业内的事,其它行业的企业也要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营销等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把绿水青山保护好、发展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的开局之年,在新形势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建设生态文明,还要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通过健全完善法治体系推行相关的决策部署,未来的发展蓝图才能够最终实现。
主持人结束语
旅游是一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工程,是一种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美丽生活;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俱佳的阳光产业,也是创造和分享美丽的美好产业。期待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每一个贵州人和来到贵州的人,都能感受到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
1月29日下午,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了;1月30日,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也将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这次会议,再次广泛凝聚了贵州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只要我们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强化民生保障,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好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独家特约播出的2015年省“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创新驱动》就到这里,感谢两位参与这次访谈。羊年春节很快就到了,祝观众朋友们春节愉快。再见!
(本报记者 田锦凡/整理报道 本报记者 姚晓凌/图片摄影)
数字链接
2014年,我省围绕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目标,主要指标全面完成、旅游景气指数增加,旅游业呈现结构优化、业态创新、转型加快、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8%和22.16%;实现旅游增加值780亿元,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7%、18%左右;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4%,带动社会就业234万人,受益人数超过470万人。
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秘书长曾国强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徐大佑
2015年省“两会”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两会面对面:谋略贵州·创新驱动”第五期《生态文明增福祉》录制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