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70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1-16

解放初期威宁龙街区革命斗争史(上)

□李文汉

  一、龙街区的概况

  龙街于1950年9月由威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法阿河区,辖解放前旧政府时期的观胜、平街、四甫、黑姑和云炉等五个乡。该区大体是土目安祖基、安宜国、安寿峰、安怀杰、安怀润等所占土地划定的。1951年初,全县增设区建制时,将观胜、平街划归三道河区。1952年6月土改时,观胜、平街又划归法阿河区,黑姑乡划归牛棚子区。土改时的法阿河区辖观胜、平街、四甫、云炉四个乡,三十个村。土改结束后县政府又增设区的建制,观胜、平街划归大街,黑姑乡和云炉乡的四个村划归新增设的中水区。原来的法阿河区更名为龙街区,按其排序又称为第九区。土改前统计,龙街区总人口29239人。

  龙街区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部,东南部与大街区接壤,西与中水区毗邻,北面与云南省彝良县隔河相望,境内南部的斗母匈、西部的木槽梁子海拔高,东部属高原山地,北部为河谷,总面积566.9平方公里。气候湿凉湿润,年平均温度为十度左右,年均降雨量为990毫米,无霜期约为二百天,年均日照约为1600多小时。境内的最高峰为西面的双胞岩,海拔为2835.5米,北面仡佬河、底拉河汇合处板桥一带海拔为1234米。土壤为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土三类,农作物有包谷、洋芋、荞麦和豆类作物。

  二、威宁游击团的建立及活动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龙街一带已经活跃着一支游击武装——威宁游击团。龙街是威宁游击团领导陆宗棠、卢嵩岚的故乡,也是游击团发起地和活动中心。游击团成立是根据中共地下党滇东特别支部的指示,派陆宗棠到会泽者海六支队党委举办的滇东北人民军政干校学习结业,支队党委即派陆宗棠、禹志超等人到威宁西北部领导和发展武装斗争。陆宗棠等回威宁后又同时面呈支队党委给彝族上层人物卢嵩岚先生的信,要他在蒋家王朝即将灭亡的形势下,在全歼蒋匪残余势力的最后时刻,为威宁人民的解放贡献力量。经滇东北地下党支队党委批准,1949年12月正式成立威宁游击团,团部驻地勺乐多小学。游击团的组织构成,陆宗棠任政委、卢嵩岚任团长。该团又任命陆思明为政治部主任,张斐然为副主任(后提拔为主任),禄荣为副团长。从此,游击团就成为由地下党领导,由原来卢嵩岚的地方武装、各族农民、知识青年参加的游击武装,他们活动在龙街一带的农村。游击队在控制川滇公路威昭段,防止国民党残余流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游击团深入农村、乡场、学校宣传“反征粮、反征兵、反征教”。他们书写“打倒蒋介石,穷人要翻身”、“打倒蒋介石,人人有衣穿、有饭吃”的标语口号张贴,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着共产党”等革命歌曲。游击团的活动给当地的土目地主武装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游击团,不敢再欺压百姓,威作福,国民党的伪乡镇、保、甲长不敢再抓兵、派款、欺压百姓。各族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当时金星村贯匪闻绍兰,带着几个土匪,到处抢劫、杀人放火,殴打群众,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人民非常痛恨。1949年12月,张斐然带领游击团一个排,在天桥的腮戛塘逢场天,公开捉拿贯匪闻绍兰,当众宣判处决,给这一带的人民除了害,人民无不称快。游击团还奉上级的命令,参加了昭通角奎(今彝良县城)、威昭公路老熊洞一带团箐梁子两次较大的战斗。有力地打击了蒋家王朝的残余势力,为威宁的解放做出了贡献。有游击团这支人民武装在龙街的活动,他们认真宣传党的统战政策,多数地主武装先后弃暗投明加入游击团,陶庆余连人带枪投奔游击团。此时,法阿河区已经没有大的地主武装。因此,解放初期龙街区没有发生大的事件,故被称之为红区。

  三、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一)建立区乡两级政权。1950年阳历8月28日,县社会部长罗文启、张贵芳带领王守义、陈国友、计绍英、芦云亭、范本立、强同训、赵凤龙、王佳华、徐俊文、魏常雷共十二名同志,从威宁县城出发,当晚住得胜坡。第二天中午到达大官寨。当时游击团住在那里,因张贵芳、罗文启和游击团领导有事要商量,工作队当天宿大官寨,第三天他们才到龙街。10月1日,张贵芳主持召开了有各伪乡长参加的座谈会,主要听取各乡汇报情况,互相作了有关人员的介绍,然后张贵芳宣布所带来的同志工作安排。陈国友分到云炉乡,范本立、徐俊文分在黑姑乡,计绍英分在四甫乡等。这个时期张贵芳任法阿河区委书记,王守义任区长,徐俊文任青年干事,芦云亭任财干干事,赵凤龙任武装干事,计绍英任民运干事,范本立、王佳华为农林干事,通讯员为魏常富,石昭华任妇干。

  区级政权建立后,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各乡工作的同志深入村寨开展工作。龙街是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的地方。工作队的同志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遵守纪律,吃饭开钱,不准拿汗帕垫着坐等等,同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访贫问苦,宣传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穷人,要打倒地主,穷人要翻身,要解放,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工作队通过访贫问苦,了解情况后,用推荐办法选出有威信、有才能的人到农协会工作,有些同志担任了领导。龙街区建立了农协会,农协会正副主席有20人,正副村长16人,委员53人,小组长316人。农协会会员不断扩大,除地主、富农,当过土匪,在国民党中做过事的人外,其他经本人申请,农会组织批准均可以参加农协会。全区参加农协会13979人。

  随着区乡政权的建立,艰巨繁杂的五大任务开始了。为了顺利地完成艰巨复杂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任务,进一步纯洁组织,使政权真正掌握在贫雇农手中。

  (二)开展清匪反霸斗争。龙街区虽然是游击团曾经活动的地方,在打击反动统治和瓦解封建地主武装,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虽然龙街没有发生过重大事件,但散布在农村的一些土匪、恶霸地主及土目仍是十分顽固。在他们即将灭亡的情况下,拉扯在一起,借龙街山区地形复杂和对地形熟悉,以及当时边远贫穷农民尚未觉悟,居所可作避难之地,纠集在一起,企图与人民政府和新生的政权,劳苦农民对抗,决死到底。给龙街区清匪反霸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龙街土目安宜国、晏荣基、黑土河的安怀锐、官寨王付新、沙包包安怀建、补块安怀宗、野衣梁子安怀帽等土目,互相串通,勾结在一起,每人备有长短枪各一支,到处招摇过市。他们曾在马踏的饶家和苏朝友家窝藏过。为了彻底清除匪涣,在区委的领导下,龙街各村寨都布下天罗地网,三里一岗,五里一哨,开展了搜山清匪的群众运动。1950年冬,黑姑乡工作组徐俊文、施宗祥带领黑姑民兵在白么梁子追捕顽匪,同时紧急向区委报告,张贵芳立即写信通知四甫一、五村民兵快速集结。在工作组计绍英的带领指挥下,民兵围追到了官寨;四甫六村民兵把住底拉河的大岩口、小岩口。龙街的冬天,白么梁子到处铺着雪凌,山中笼罩着浓雾。施宗祥不顾生死拼命追赶顽匪,徐俊文光着脚带着枪追到白么官寨。计绍英对民兵说:“你们在后面,我朝前”。说着带着手枪往前追击。但是,这些匪首很狡猾,不愿往区里布下的罗网里钻。他们经头天民兵追打后,连夜逃到马踏小湾子的曾家藏着。后经拉力旮逃往云南镇雄的细沙河,躲在安宜国在细沙河的住处,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土目安宜国被击毙,安怀锐,贯匪仁国清被打散后逃到彝良县梭戛被抓住,其他也陆续被民兵逮捕。

  根据政策进行处理。在云炉乡工作的陈国发同志,组织民兵配合解放军43师1291团,在昭通、威宁、彝良三县交界处消灭了匪首李国栋残部,在昭通附近曹家梁子孟太清家地洞内活捉了匪首李国栋及其子李绍白,缴获手枪、步枪各二支,子弹多发。部队将李国栋及其子李绍白带到彝良县沼泽河一带枪决。根据“首恶必为,胁从不问”、“立功赎罪”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进行处理。拖洛河的伪保长陶庆余曾给法拉河家扛过枪,后拖枪参加威宁游击团,但不久又逃离游击团回家。解放前曾欺压人民,有抢劫等罪恶。五落卓赵德全曾作过伪保长,到处横行霸道,他们在1951年枪决于法拉河。清匪反霸斗争,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贯匪的气焰,龙街的各族人民积极投入清匪反霸的斗争中。

  根据群众揭发,逮捕了土匪恶霸、反动党团及反动会道门骨干分子。土匪大队长安华宗、余万金,中队长李忠廷、蔡朝均、安明、安正昌、苏义昌、苏超俊、徐银祥、金海清;土匪排长安吉祥;特务分队长姬得昌,贯匪张亚宽、金新春、顾老三、石义帮、蔡必昌、禄天才、文开斌、黄保林、邓国清、禄国清;恶霸安正才;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余万泰;伪保长李太昌,对他们均进行判刑。在新生的人民政权的震慑下,四甫乡长安正国逃至昆明也被抓回来劳改。安寿峰的管事张炳顺,副乡长安登元见势已去,逃离龙街,杳无音信。需要说的是安寿峰1951年春的一天。其儿子安荣已经参加了滇东北第六支队,他回到龙街之后住了几天,临走时,在区的同志陪同下去看望安寿峰说:“我这次回来有三件事。第一件是回来看望你”。安寿峰抬起头来看了儿子一眼。“第二件事,我们的房子都是老百姓的,要退给老百姓”;“第三件,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是农民的,要分给农民”。安寿峰渐渐把头低下。儿子又说:“如果这样做,我们就是父子关系,不这样做,从此我们就分别了”。安寿峰不听儿子的劝告,安荣走了几天就服毒自杀了。

  通过艰苦复杂的斗争,阶级斗争教育了群众,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人民热爱党,充分认识到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从内心里衷心拥护党和政府。

  (三)进行减租退押运动。清匪反霸消除土匪,收缴了武器。但是,反动阶级是不会甘心灭亡的。他们造谣惑众,威胁群众,把钱、粮、财物隐藏起来,明里暗里与新生的人民政府对抗。如四甫十村地主姬在中就威胁雇农说:“二天国民党来,拿你们一刀一刀的割”。有的地主订立攻守同盟,拒不交出财产,企图抵制减租退押运动。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面前,工作队员计绍英、徐俊文等同志深入贫雇农中,访贫问苦,宣传毛主席领导干人打倒地主,穷人要翻身解放的道理,充分发动了群众。以四甫乡二村为试点,对地主、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余万泰等三户地主进行斗争,很多贫苦农民站出来控诉了地主利用地租剥削的种种罪恶,在铁的事实面前,三家地主不得不低头认罪,把牛、马等牲畜、财物交出来。在四方井教堂的场地上,作价退给贫苦农民。当时龙街唱着这样的歌曲:“吃一斗,还两斗,年年都不够,实行减租退押,这才是合理。”

  四甫乡进行的减租退押试点成功,减租退押工作势不可挡,由点向龙街区推开,迫使地主不得不拿出牛、马、羊折价退给贫苦农民,实行了退押,退帮工帮粮。82户地主共退出牛101头,退给雇农59头,贫农37头,中农5头,马107匹,退给雇农79匹,贫农23匹,中农5匹;羊257只,退给雇农146只,贫农93只,中农18只。在退押中,4户地主赔偿给人民群众旧币150万元,衣物35件,大小羊54只,其他18件,共折款旧币4414300元。富民45户,赔偿旧币2301500元,衣物29件,折款旧币3102500元。中农4户,赔偿衣物12件,其他6件,折款801500元。

  在减租退押中,有的地主不老实,通过群众检举揭发,他们又拿出衣物34件,金银1.85两,大小洋104元,粮食2100斤,以上共折款旧币274700元。这些财物,退给中农1户,得旧币235000元,衣物5件,折价250万元。退给贫农50户,旧币16700元,衣物65件,其他11件,粮食1153斤,共折款7074100元。退给雇农13户,旧币141500元,衣物40件,其他10件,粮847斤,共折款3468200元。通过二五减租,龙街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地主的粮仓收归人民所用。从1950年至1951年,各族人民勤奋劳动,由给地主上租变为敲锣打鼓给国家上粮。当时从县城到龙街还没有公路,区政府组织人背马驮到观风海、小海上粮。通过艰苦复杂的斗争,龙街区胜利完成了五大任务,为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