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5期 本期1702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1-09

作家的文化情怀与文学理想

——读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

□杨玉梅

  阅读陆景川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向世界敞开大门》,我思绪千载,陷入对人生价值与文学精神的沉思,感觉是上了一堂课,一堂关于人生与文学价值的课。这不是恭维作者的客套话,而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的真实感受,特别是作为一个从山窝窝里走出的侗家女的阅读感受。“文如其人”,这部作品集的叙述风格、语言正如作者本人一样朴实、谦逊,内容则与作者多年从事文史工作相关,饱含丰富详实的史料和深厚的生活积淀,充满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寄寓着一位业余作家的文化情怀和文学理想,让人感受到一位侗族文化人炙热的民族感情、一位地方官员的无私的公仆意识和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向世界敞开大门” 这个书名的标题,我刚刚拿到书本时还暗想书名是不是大了一点。可是阅读了一部分作品之后,就觉得作为整部集子的标题,还是非常贴切的。因为,这部集子不仅仅记录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还展现了黔东南乃至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追求科学文明进步、走向全国甚至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作者及其人物不屈不挠、孜孜不倦的人生求索,彰显了勤劳、善良、坚韧的苗侗人民的家国情怀,特别是龙大道、杨和钧等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与革命一生,有力证实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中国各族人们付出了生命与血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而,《向世界敞开大门》也是关于伟大祖国的复兴之梦、强国之梦的生动诠释。

  托尔斯泰说过,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除才华、叙述的晓畅、真诚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作者对其表现对象的正确的、合乎道德的态度,即对生活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向世界敞开大门》让人深受启迪和感动,固然源自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承载着思想内容的人与事都决定于作者对生活的取舍,故而根本的就在于作者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在于作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家的文化情怀和文学理想。

  现如今已经鲜有作家谈论文学理想,追求文学理想主义也许被当成过时的受嘲讽的行为,又或许陆景川也不会跟人说自己的文学理想,他甚至不会畅谈自己的文学追求。但是从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他所讲述的人物故事中,比如革命烈士龙大道、杨和钧、画家吴冠中、院士叶大年、赤脚医生李春燕、母亲、继父等,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所奉行的文学理想,那就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以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黔东南这块土地上的现实生活与世态人情,展现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与民族文化之美,刻画黔东南各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表达对生活对时代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陆景川从贫穷的侗族村寨走出大山,生命中体验过生活无尽的酸楚与无奈。在《遐想在我们心中》《勤劳一生的侗家人》《继父》等篇章中,作者叙述到了乡下生活的艰涩,乡村人物命运的多舛,表达了自己被迫中学辍学,青春理想之帆船刚刚起航就破灭的遗憾,可是作者并没有表露出对时代过错的哀怨之气,没有对贫困、苦难命运的怨恨之情。辍学当铁路民兵之后,在语文王老师的鼓励下,他用梦想照亮生活,每天下班回到工棚,尽管疲惫不堪仍然坚持日复一日地自学、看书、写作,努力实现老师在作文课上为学生描绘的青春遐想。天道酬勤。陆景川一步步向梦想靠近,实现了理想。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及文学理想主义的照耀而使得他在创作中不是诉说个人的苦楚与生活的苦难,而是去发现生活之光、挖掘人性之美,通过文学照亮生活,引领人生。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陆景川追求的正是这种文学精神。在《做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中,他满怀深情描绘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者大会的盛况,记录了老一辈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对青年作家的殷切期望,表达了继承老一辈文艺家的光荣传统、为祖国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理想。他说:“党啊,您对我们青年寄托了多么深切的厚望,祖国呀,您赋予青年作者那么崇高的责任。”为祖国、为人民、为时代而写作,是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力所在。故而,在《向世界敞开大门》这部集子中,作者泼墨书写的大多是时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好儿女。如开篇之作《龙大道与毛泽东周恩来》追忆龙大道与两个伟人之间因名字引发的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简述龙大道的革命生涯及其英勇就义后周恩来、毛泽东、鲁迅的缅怀之情。鲁迅说:“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毛主席说:“所有这些同志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作者借鲁迅、毛主席的评价表达了对这位侗族优秀儿女的深切敬仰和爱戴之情,提醒读者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他们永垂不朽,是永远值得后人纪念的。

  再如《杨和钧:从侗乡歌师到革命烈士》讲述侗族歌师杨和钧与中央红军王连长、吴排长的生死情缘,杨和钧以诗为证表达了跟着红军、跟着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以生命为代价证明侗族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做出的贡献。《缅怀陶承老妈妈》通过拜访革命前辈陶承老妈妈的过程,刻画了人物慈祥、亲切形象,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情怀。《罗章龙逸事》虽然书写的是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同志,可是详实的史料和真实的书信,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历史老人的风骨。凯里籍文学史专家张毕来和锦屏苗族物理学家龙咸灵的执着人生与高尚人格,也是黔东南的骄傲,是民族精神之光。这些人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这样的散文作品正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陆景川还讲述了费孝通、吴冠中、叶大年等当代文化名人在黔东南的生活经历,借人物故事解读民族历史文化,阐释社会人生的要义。比如《费孝通的苗侗文化情结》通过费孝通先生上世纪50年代在黔东南考察调研反映了黔东南苗族人民的生活变化。解放后黔东南结束了历史上苗汉隔阂仇恨的局面,60多岁的苗族老人破例为毛主席派来的汉人唱起了“反歌”,展现了新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当家作主的新局面。作品还通过费老的调研阐释苗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征,说明中华民族不是哪个单一民族独立开发的,而是“由许多已经消失了的和现时正在发展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吴冠中:苗岭清江丹青情》以吴老先生在雷公山、锦屏河口采风写生的故事展现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以他的亲身经历阐释其艺术观点:“艺术的成功从苦中泡出来,养尊处优是不能有艺术成就的。”作者因编写《红军在黔东南》,河口是红军两次抢渡的渡口,曾去函向吴老索要当年他创作的一幅河口油画。吴老竟欣然同意奉赠原作。尽管因故未果,但也表现了吴老的一片真情和宽广的胸怀。《一片冰心在玉壶》叙述了叶大年院士对贵州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热忱支持和帮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叶先生将贵州作为第二故乡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更感动于人物的科学求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费孝通、吴冠中、叶大年这三位文化名人只是在黔东南或贵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或是做过采风调研,却对这块土地倾注了深厚的情谊,令人动容。还有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为黔东南的历史文化所迷醉,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为“台江县古生物博物馆”题写馆名,著名作家冯骥才考察黔东南时对民族文化的眷恋和文化保护的焦虑感和急迫感,莫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由此让人想到受到这块土地滋养的儿女是不是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应该回报故乡。这正是文学之光,它可以透过人物高尚的人格和生命价值照亮读者,给予读者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

  《“赤脚医生”胸中的大世界》让读者深深感动于一个普通苗族女性李春燕的崇高人格和闪光的灵魂,而月亮山深处的山村,直到新世纪依然贫穷落后,村民宁愿相信巫师也不相信医学,着实让人忧心忡忡,启人深思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依然任重道远。所幸,李春燕的感人事迹感化了一颗颗爱心,人间大爱照亮了苗岭山寨,推动了山村走向文明进步。《在苗村侗寨构筑“精神高地”的人》将审视生活的目光转向黔东南州民族电影译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赞扬他们默默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他们曾在历史上无限风光,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这份职业变成了冷门,作者为译制中心走向衰弱、陷入低谷而忧虑。这篇作品是对人物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的真诚记录,充满了人文情怀。

  陆景川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和睿智的双眼,善于发现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还拥有一个文化人的学术精神,所以其作品充满了知识性和学理性。或许因为他是一个地方官员,多年从事行政工作,所以虽为性情中人却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而内敛。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感动人心的力量,却鲜有直抒胸臆的抒情,而多是借助白描手法对生活细节和故事进行细致的描摹。如《勤劳一生的侗家人》通过一些生活片段叙述母亲辛劳的一生,刻画了勤劳、善良、博爱、深明大义的侗族母亲的光辉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缅怀之情。母亲年轻的时候投入过家乡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革命事业,在50年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是她自认为没有文化而不当干部,而是做一个普通农民,默默地支持儿子的事业,当儿子因为工作需要远离自己,她虽有不舍,而且疾病缠身,却没有一句阻拦的话。作者感恩母亲,深深愧疚未能及时将她接到州里治病。作者愧疚母亲其实是给累死的,她和父亲供养3个儿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为两个女儿置办嫁妆,还盖起了4幢房子。母亲还有一颗宽厚、仁慈之心,一生行善,助人为乐。“母亲一生正直、勤劳和善良。如今,我没有了这样的母亲,我真羡慕有母亲的人们啊……”这个结尾,句子朴实无华,可是承载着作者沉甸甸的思念和沉痛。读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自己的同样是一生勤劳的远去了天堂的母亲,不由得潸然泪下。这个母亲形象是侗家人,特别是侗族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所承载的生活情感内涵与时代记忆必将载入史册,历久弥珍。

  《继父》是陆景川散文中的另一朵奇葩。继父以宽广无私的父爱颠覆了人们印象中的自私狭隘的继父形象,并以其经历深刻诠释了侗族男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文章开篇说:“我对继父的感情超过了自己的生父。”道出了继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父子深情。随后,作者简述生父、母亲与继父的命运交错,接着将笔墨重点落在继父对“我”和弟弟的栽培和关爱,而后通过具体事例讲述继父的文化素养,他的帅、宽、善、仁,勾勒出一个立体饱满的侗族父亲形象。这个朴素的将一生的力气都献给了家乡的好人,是侗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篇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继父的好,更在于通过继父的真善美人生说明生命存在的价值。此外,在《哭远森》《忆胜先》《侗乡情》三篇记人散文中,作者满怀悲痛追忆3个不幸英年早逝的优秀知识分子远森、胜先和黄医生。尽管他们的生命已然结束,但是曾经的求索和奉献,焕发着生命之光,并通过文学的记载流传于世,成为永恒。这些作品,是生动的教科书,使人读后获得诸多有益的启迪和顿悟。

  虽然陆景川对自我人生经历描写不多,但是在有限的篇幅里依然能看到他的生命形态与人生追求的目标。比如《遐想在我们心中》里的青春理想追求,《绿色的记忆》《青山界:不老的歌谣》里教书育人的认真、执着,《杉乡神韵》《我的“乳娘”》《向世界敞开大门》等乡土遗韵专辑中体现出的对苗侗文化的热爱、作为地方官员和研究者为苗侗文化的传承发展上下求索,皆可以窥探到这个业余作者的使命意识和奉献精神。他像母亲一样勤劳,像继父一样帅而宽,将自己的才智与热血奉献给了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发展事业,是黔东南走向文明、进步,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推动者、实践者和见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陆景川的作品也有想象和联想,但是厚重的生活才是其创作的源泉。这些年来他行走在黔东南,扎根在侗乡苗寨,深入生活,自觉地投入时代的变革发展,勇于担当,饱含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而获得了执着求索和不断前行的力量。这样的文化情怀和文学精神,必将使得他的文学之路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