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88千米 中法联合探测队公布绥阳双河溶洞长度
□本报记者 王 吟
12月20日,贵州省洞穴协会副秘书长钱治向记者传来喜讯,由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省洞穴工程中心、贵州洞穴协会与法国洞穴联盟、法国洞穴联盟青年洞穴潜水中心、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组成的中国贵州绥阳双河洞2014联合考察队经过20天的努力,实测出双河洞系总长超过160公里,达161.788千米,排名跃居世界第11名,同时创下两项世界之最——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和世界天青石分布面积最大的洞穴。
“奇险瑰丽”双河溶洞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洞是美国的猛犸洞,全长630多公里,而亚洲最长的洞是马来西亚的清水洞,长207.064公里长。这次通过中法联合探测,贵州遵义绥阳双河溶洞的长度超过了瑞士一个157公里长的溶洞,在世界排名中从第十二名升至了第十一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长洞,仅次于207公里的马来西亚清水洞”,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李坡告诉记者,历经多年科考,双河溶洞的科考难度越来越大。这次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发现了新的洞口“辛家湾凉风洞”, 为了使之与双河溶洞连通,专家们整整花了4天时间,再次延伸了双河溶洞的长度。
双河溶洞的理论长度,可以超过200公里,如果今后的探险印证了这一理论,那么双河洞将成新的亚洲之最。“但是,求证这个亚洲第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坡说,越到后期,探洞工作变得越困难。
“我们预测它是亚洲第一长洞,是有数据支撑的。”李坡说,目前,在绥阳县的温泉镇、青杠塘镇甚至毗邻的正安县2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一个庞大的“地下洞穴世界”。
“这些洞穴,分为上下四层。”李坡说,除了目前探明长度,科考人员还发现,有30多公里的地下洞穴,目前未与双河洞主洞连成一体,“一但‘打通’这最后的关节,那么,双河洞的总长,将超过200公里。冲击亚洲第一长洞,还需要专家们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努力。”
李坡说,在国外,最早的洞穴探测早在公元前十八世纪就已展开,而我国的洞穴科考本世纪才活跃起来,起步非常晚,因此,技术显然不能和国外相比,不排除我国还有长洞。中法专家此次到绥阳双河溶洞科考,还带了大量国内的洞穴探险爱好者入洞,以实战培训他们的洞穴科考和探险技能。李坡对记者表示,以绥阳双河溶洞为起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有更多的长洞被发掘出来。
法国洞穴联盟秘书长让·布达西介绍说,此次新探出的洞距为14.6公里,但其中只有8.8公里属于双河溶洞新探出的长度。加上之前已探明的151.8公里的长度,双河溶洞的长度新增至161.788公里,虽未超过亚洲第一长洞马来西亚的清水洞,但却使双河溶洞排名跃升至第11名,把瑞士的一个长洞挤出11强。另外,此次科考亦刷新了绥阳双河溶洞的深度,达到584米。此次科考发现,双河溶洞还有很多洞穴没有探测,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留待以后的探测中再通过科考,向世人展示它的奥秘。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双河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石膏晶花洞中分布的天青石沉积物分布面积为世界最大。一位科考专家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天青石大量分布的晶花洞堪称双河溶洞的压卷之作,走在晶花洞中,犹如穿越冰雪隧道,洞中的晶花体(天青石的统称)形态不一,各式钟乳厂、卷曲石、石膏粉和晶花体随处可见,其中的絮状晶花是比棉花还轻的石头,如同天上的白云生长在石缝中。双河溶洞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石头的艺术,水浸奇石,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洞穴内的石头相比,它的品质无与伦比……
钱治告诉记者,本次考察活动的一个惊喜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犀牛化石。尤为让人惊讶的是,在此之前,洞内发现了大熊猫化石,此次科考,又在洞中发现了状若犀牛的化石。
他介绍说,12月13日,三名考察队员从一个新发现的平洞进去,在一片塌方区发现一条很大的腿骨,带回驻地后,中法专家们分析认为,附近可能有很大的生物化石存在,14日,队员们再次来到洞中发掘,在不远处发掘出盆骨,随后根据骨骼的位置推测出头部的位置,跳过胸腹部的挖掘,最后找到该动物的颅骨。队员几乎花了一天的时间,从洞中带出该动物的牙齿,大家根据牙齿和颅骨的图片分析后确定是犀牛,具体名字需要请专业人士做出检验后才能确认。有专家在对比图片后认为这具化石疑似“披毛犀”,“但是很遗憾,这次因为我们技术有限,害怕挖掘出来后不利于保护,不敢继续深挖,如果挖到犀牛头上的那个牛角,就更能确定了”。
钱治说:“双河溶洞至少有两百万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探明的共34个洞口形成了双河溶洞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然后就是洞连洞,而且每一个洞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贵州省科学院对于双河溶洞的探测开发十分重视,在贵州科学院的力促下,2004年双河溶洞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国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今年时值中法建交50年,也是中法文化年,中法两国探测专家决定成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每年都会培训一批新的学员,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团队。”
据介绍,中法专家此次在绥阳双河溶洞中的科考时间总计达300个小时,洞中最长一天为14个小时,每天都是深夜出洞或翌日凌晨出洞返回。绥阳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时值冬季,洞内湿度较大,中法专家每次入洞前都会喝一点白酒,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地质奇观静待游人
双河溶洞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距绥阳县城50公里,距遵义市92公里,是国家国土资源部命名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双河溶洞集溶洞奇、瀑布险、生物异、泉水怪等特点于一体,与宽阔水原始森林相毗邻,是黔北藏量十分丰富的旅游源点。双河溶洞群分布十分集中,仅双河、桂花等4个村就有76个溶洞,可谓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水洞、旱洞并存。洞内地貌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绥阳县旅游局局长杨进告诉记者,目前绥阳县双河溶洞正在大力开发,到2016年将建成5A级景区,届时该景区与附近的水晶温泉、青溪河漂流相配合,将形成一条旅游精品线。
“凡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常在险处”,这是中国伟大的远足者徐霞客的名言,400多年前他便开始寻找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奇景,先后考察了300多个洞穴,并在 《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洞穴被开发,一批洞穴探险爱好者,追随着徐霞客的脚步,体验洞穴探险的奇趣,然而这些“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却面临着开发雷同化、人为损坏盗采严重等问题。
洞穴的神秘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洞穴探险旅游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旅游成为现代人类对洞穴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洞穴探险旅游目前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尚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随着洞穴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向往去原始洞穴一探究竟的人越来越多,但洞穴旅游还没有形成产品,已经有专家指出,洞穴旅游的前景广阔,政府和开发者应抓住有利时机,突出洞穴的资源特点,在保护中合理开发。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坡说,在观光旅游中,所有游客得到的旅游产品完全一样,而在体验旅游中,游客应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产品,并安排游览时间。
“可以在洞穴中选择适合的洞厅、洞段建立疗养院,让城市人避开喧嚣,消除工作和精神上的疲劳。”李坡认为,洞穴具有冬暖夏凉、负氧离子浓度大、空气清新、安静、无电磁波污染等环境优势,并对一些疾病具有治疗或辅助的效果,因此是休闲疗养的理想场所。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已开发的许多洞穴缺乏准确定位,宣传上往往都是“第一”、“之最”之类,没有个性,游客感觉游览过一个东西后就没有再游览其他东西的欲望。因此,在开发时,要抓住洞穴的资源特点,在宣传时突出洞穴的特点和个性,如双河洞不光是“中国第一长洞”,最具特色的是石膏晶洞及其中的各种形态的石膏沉积景观。
贺卫说,目前我国多数旅游洞穴的导游词都是以神、怪及各种传说为主,应培养一支职业规范的导游队伍,不但熟悉洞内情况,做必要的安全设施、洞穴知识介绍,还能解释洞穴沉积物和洞穴溶蚀、侵蚀景观的成因等科学内涵,使旅游的过程充满趣味、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