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76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25

组织有力 宣传发力 措施得力

黔茶产业:谋全面推进促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黄福九

  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为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全省茶业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合力推动,黔茶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前三季度,全省新建高标准茶园51.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662.2万亩、投产茶园达350.4万亩;全省茶叶产量为17.68万吨、总产值达161.5亿元。预计全年茶叶产量达18.07万吨、总产值达165亿元、综合产值达271亿元,可圆满完成今年茶叶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270亿元的任务目标。

  组织有力 产业规模化

  按照规划,贵州省要重点打造黔北湄凤余优质绿茶产业带、黔南黔东南优质绿茶产业带、黔中优质绿茶产业带、黔西南优质绿茶产业带等。

  专门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全省茶业工作开展。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安顺市、黔西南州、毕节市及41个茶叶主产县根据工作需要,也成立和完善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资金投入方面,省级全年统筹资金28840万元用于发展茶业,9个市(州)共投入茶业资金7750万元。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省内龙头茶叶企业,引进一批省外优强茶叶企业。以绿茶为发展方向、大宗茶为突破口,以省内市场为依托,重点培育和打造“三绿一红”黔茶品牌;以大宗茶叶原料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推动黔茶出口。把贵州建成中国绿茶最大的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中心,推动黔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同时,完善贵州茶叶标准体系,以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为方向,严格按照标准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全面提升黔茶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多元参与、分工协作的茶叶产销联盟,整合产品资源及市场资源,集中资源、集群加工、集约营销,实现黔茶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

  加强无公害茶园栽培技术培训。截至9月底,全省共开展相关培训2536期(次),培训人员10218人(次),发放相关资料26000余份。开展茶叶品牌加工技术培训,邀请中茶所及国家茶体系的专家举办全省重点品牌和主要公共品牌加工技术培训班,20多个茶叶主产县和省直相关单位的茶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工技术人员、大户及茶叶主管部门技术人员近500人参训;开展茶叶标准制(修)订培训,先后召开全省茶叶品牌标准制(修)订工作会、全省茶叶品牌标准制(修)培训会,各品牌指导专家到遵义、铜仁、安顺等地进行现场指导、培训10期(次),培训890人(次)。推动各茶叶品牌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及指导专家组,每个品牌都明确技术专家开展“一对一”指导。到今年底,将全面完成省重点品牌和公共品牌的产品标准、加工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宣传发力 影响大提升

  央视1套、13套从今年3月3日起,推出隔天、每天4次的贵茶公司“绿宝石”虫宝宝广告;黔南州从10月1日起至明年9月30日,在CCTV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贵阳版块宣传“都匀毛尖”品牌;贵州卫视等也作了140余次的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推出10个专版广告(软文),省外报刊报道30余篇;省内《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等报道100余篇(其中整版22个);人民网等主流网站报道485篇,转载3万余次;优酷等视频网站视频报道389次,其中《论道—贵州茶文化》优酷上线两个多月点击量达30.9万次。在全国“两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要活动期间,省内外报道300余篇;完成了《贵州茶香》MV试播版制作。

  从“黔茶提升在行动·绿宝石发现之旅”起,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共组织重点茶叶品牌企业320家(次)参加境外及国内重要的茶事活动、展会23次。3月25日至4月25日,连续第7年参加北京玉渊潭公园品茗活动;“五一”期间,开展全省景区标志性地域品茗活动;5月28日,召开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遵义茶博会。同时,举办第八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全省茶行业十大系列评选等活动,支持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在凤冈县召开第三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8月22日至24日,举办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十一”国庆节期间,开展全省景区标志性地域品茗活动等。

  此外,全省组织开展其它大中小型品茗活动10场(次);开发茶旅线路2条;推动茶文化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活动10次;推动在省内景区开设大中型茶叶销售体验店10个、推广品牌茶馆50家;推动设立省内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152块。

  措施得力 效益大彰显

  做好茶叶主产县新建茶园规划指导工作。多次邀请中茶所、重庆茶科所的全国知名专家赴都匀、湄潭等地指导规划茶业发展。全面推行标准园建园技术,认真加强茶园肥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管理,促进大规模幼龄茶尽早投产;配套完善茶区水电路基地设施,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管护与采摘等。

  茶叶绿色防控取得实效。在普安县召开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并印发《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目前,全省已安排落实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63万亩。创建茶叶农资专营店(专柜)。在全省范围内印发《贵州省茶园用农药规范化专营店(专柜)实施方案》,在31个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163个乡镇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创建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推动贵州省质检中心、贵州勤邦公司、贵州大学精细化工中心等合作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采取财政资金贷款贴息方式,支持新建改扩建茶叶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能、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全省已培育组建贵州黔茶控股集团、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贵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贵茶公司、贵州苔茶集团、梵净山茶叶集团公司、贵州万峰报春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茶叶企业集团(联盟)。

  招商引资与合作交流成效明显。上半年,引进省外投资茶叶企业114家;协调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投资黔茶,协调中粮集团成立贵州茶业公司,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福建省漳州市云润公司投建的王老吉·湄潭加工基地项目,将建成年产1000万件王老吉红罐凉茶生产线2条、年灌装54吨矿泉水生产线1条。

  支持、协调黔茶品牌到大城市建立营运中心,开设旗舰店、专卖店等。截至目前,贵州已在省外建立销售渠道的茶企(包括茶叶合作社)有169家、销售点544个,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

  截至9月底,全省共有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2249家(茶企1453家、合作社796家),茶企集群效应初现。其中,有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5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商标数934个,398家企业通过QS认证、220家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