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市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积极创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贵阳范本
□本报记者 曾 丹
贵阳进入“示范区”
前不久,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上,贵阳市继遵义市之后,第二批荣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名单。
据介绍,贵阳市获得创建资格后,将用两年时间对照国家创建标准,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资金和政策等保障措施,健全市、县、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文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实施24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和16个公共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等文化惠民工程,使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入西部地区领先行列。
届时,贵阳市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40%以上的县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70%以上县级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45%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将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80%的乡镇、60%以上的社区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更加完善,群众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利。
协力保障“公共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初,贵阳市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国家和省市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创建工作纳入人大督查的政府重要工作任务,纳入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纳入贵阳人文城市建设中等。创新性地将公共文化现代传播网络平台建设纳入《贵阳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内容保障任务。各个区(市、县)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办公室,落实责任目标,签订责任书,统筹开展创建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目前,全市创建规划的落实率达50%以上,创建任务稳步推进,部分指标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重要文化活动开展、农村三项指标完成、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等任务完成率达80%以上,推进落实情况良好。
“全市市级建有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以及贵阳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市图书馆和市群艺馆为国家一级馆,处于文化中心及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地带,便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记者从贵阳市文广新局了解到,为破解全市中心城区无公共图书馆这一窘境,市文广新局实施了省、市、区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三级联动试点工程,在南明、云岩两城区打造“图书馆小站”项目,2014年建设完成项目点20个,计划到2015年,我市在两中心城区共打造50个“图书馆小站”,扩大中心城区图书服务的覆盖面,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在云岩区、南明区新建的各10个“图书馆小站”均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免费为市民提供公共图书服务。
“‘图书馆小站’的建设,构建起了由省市图书馆服务为源头,区图书馆服务为核心支撑,“图书馆小站”为服务节点,服务方式便利化、多样化、现代化的、服务范围广泛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省、市图书馆藏书资源共享,最有效地服务基层。”据悉,近年来,贵阳市将各部门和各区(市、县)长效开展的品牌文化活动列入贵阳市创建规划,作为24个服务品牌项目予以保障。其中作为贵阳市重要文化项目的“筑城大舞台,逐梦展风采”——2014’筑城广场市民才艺大赛,共8个月7项单项比赛,每月每周都有比赛,使筑城广场成为市民展示梦想、展示才艺、展示风采的大舞台;“戏聚星期五”戏曲大家唱公益群众文化活动于每周五在贵州京剧院举行,截至目前,该活动已进行30余场演出和戏剧知识讲座,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搭建了一个集兴趣培养、学习戏曲知识、教授演唱方法和提供演出场地为一体的公益平台……
持续推进“公益性”
“贵阳市所有公益性文化单位都具有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区域和服务项目。”贵阳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至今,全市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138次,受益人群达11290人次;市群艺馆向农民工及子弟提供免费学电脑、学舞蹈、学声乐活动,培训活动进基层、公益演出进社区等活动,2013年至今达192余次,受益人数达8000人次;市、县两馆公共文化面向特殊群体服务项目达20项以上,受益人群总计28万人次;贵阳市100%的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服务效果良好。
数据显示:2013年,贵阳市1156个行政村分别开展了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共放映公益电影16782场,观看戏曲、文艺演出2348场,共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3176次。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个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3次的目标。2014年这三项指标稳步推,任务完成率达75%。
创新注重“云服务”
记者在贵阳市文广局获悉,贵阳市理事会制度下的公共文化联盟章程和管理方法已经编制完成,联盟成员包括近200个拥有公共文化资源的机构和个人。联盟所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云”,将极大提高对地方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所谓‘云服务’,即组建理事会制度下的公共文化联盟,将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各类机构和个人纳入联盟,联盟成员可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统一采集进入数据库,按照市民需求和政府部署,联盟理事会将统一对联盟成员资源进行采购和配置,最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优质打造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贵阳市的公共文化联盟章程和管理办法已经编制完成,近200个团体成员为基础的联盟正在组建中,对贵阳交响乐团、贵州京剧院及其他民间文艺团体等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案例正在分析完善中。按照计划可以在示范区创建验收前完成相关任务,探索形成理事会制度实践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制度机制。
“完成示范区创建标准规定的任务只是贵阳市示范区创建的基础工作。”市文广局社文处处长卢俊介绍说,创新开展制度设计,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则是贵阳市示范区创建的必要和核心任务。我市在统筹协调、社会化、均等化、标准化以及理事会制度建立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