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入村组接地气 干群连心奔小康
——观山湖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记事
□卢远明 本报记者 刘启靖
今年第二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启动以来,观山湖区10个工作组51名驻村干部第一时间抵达驻地,转变角色驻入村组、走村串户进入农家、实地察看走入田间、村情民意记入心里,真情服务群众,干群联动连心共奔同步小康。
转变角色确定位 驻入村组接地气
由机关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转变,明确了自身定位,端正了态度,尽早地进入了工作角色,吃住在村里,与村干部、村民打成一片,在基层干部群众面前甘当“学生”。
该区所有驻村干部驻入10个村以来,以群众服务大厅、群众工作室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窗口,服务当地群众。该区驻村工作组驻入村后,为让他们安心在村里工作,及时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
目前,该区驻村干部已协助村支委召开党员会议50余次、群众会70余场,宣传党委政府惠民政策及法律法规50余场次,化解群众各种矛盾纠纷100余起。
走村串户了民情 进入农家听民声
空巢老人必访、留守妇女必访、贫困户必访、老党员必访、老村干部必访、残疾人家庭必访……
很大部分驻村干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揣着民情日记本,走进村组,挨家逐户地到村民家里走访,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说真话、讲实情。
“有诉必听、有难必帮、有忧必解,打个电话过去,就可以跟干部交流,问题就得到解决,感谢党委政府设立了民情联系卡!”家住观山湖区百花湖乡哪嘎村五组的一名村民如是说。
该区百花湖乡哪嘎村五组距乡政府10余公里,山路崎岖,村民到乡里办事需要步行2个多小时。驻村工作组驻入该村后,深入该村5个村民小组196户村民家中,主动访贫问苦、了解实情,主动落实群众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与村民举行各类座谈会14场,发放驻村工作组联系卡430余张,在村里醒目位置张贴工作组联系方式30余处,方便了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办成事。
截至目前,该区驻村干部走访群众2600余人,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村民的意见建议100余条,为民办理实事150余件,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件件有处理、件件有结果。
实地察看解困难 走入田间促发展
村里地里适合种什么?村里适合什么项目发展?“光听别人说不行,自己得到实地看一看!”
该区驻村干部用脚丈量民情、用心服务群众,主动协调、主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土质、了解土地面积,找资金,找项目,统筹整合资源,真正形成人力、财力、物力向村民发展倾斜。该区驻村工作组驻入百花湖乡后,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及时帮助农户协调农资、技术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毛栗村有田地约180亩,由于沟渠未硬化,影响农田灌溉,驻村干部向相关部门争取到农灌沟渠项目及相关资金并已完成800米硬化。驻村工作组还联系了观山湖区富民村镇银行,帮助村民发展绿壳蛋鸡、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提供资金帮助。邀请贵州信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多次到村里田间地头提供生态种植技术服务。驻村工作组还联系永辉超市,打开农产品销路。截至目前,该乡发展养殖基地3个、蔬菜基地3个,推广种植韭菜、香葱等蔬菜400余亩,饲养绿壳蛋鸡3万余羽。
该区驻村干部与村民在田间地头同劳动、促发展,为村民协调资金78万余元,不仅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且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奔同步小康的合力。
村情民意放心中 记入心底回头看
驻入村组、进入农家、走入田间,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村民组的地形图、所驻村的大致轮廓逐渐被驻村干部记入心中。驻村工作思路、帮助贫困户致富经等,正在他们接地气、听民声、促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认真对照村情民意“回头看”。
“引导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磨砺锻炼、改进作风、干事创业。”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在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推进会上的指示,该区已落实到驻村干部实际行动中。驻村干部主动作为、主动协调、主动服务、主动落实,统筹整合帮扶资金和项目,宣传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指导所驻村党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督促监督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情况,为村民发展广拓渠道探索同步“小康路”等等,在绵延起伏的山间沟底撒播智慧和汗水,留下令当地群众时常回味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