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6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0-29

  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有着资源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世居的苗、侗、布依、彝、仡佬、土家、水等民族均有属于他们各自文化体系的原生态音乐。近些年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为此,我省有关部门对全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难和保护难的困境依然存在——

走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困境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

  “贵州是一多民族的省份,共48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区域之一。”记者在省民族文化研究所了解到,贵州境内的汉、苗、侗、布依、仡佬、彝、土家、水等18个世居民族,因其“世居”性和各自的语言特征,进而就形成了颇具“世居小块地域”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模式。

  “由于地理偏远,交通闭塞,导致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贵州较好地遗存了各世居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其间,民族民间音乐便是其中较为主要和典型的文化艺术样式之一。”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我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厚重。苗、侗、布依、彝、仡佬、土家、水等世居民族均有属于他们各自文化体系的音乐文化,且各具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生活习俗不同、方言土语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交流甚少,而呈现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品类繁多的分布特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流传至今的音乐文化形态来看,我省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仪式音乐、歌舞音乐等六大类。

  抢救保护原生态的音乐文化

  “侗族大歌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其‘众低独高’之支声复调的多声性结构特征和‘自然和谐’的人文哲思,通过国内外若干的演出实践和文化交流,一次次征服了世人。”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省侗族大歌备受关注,至今,侗族大歌已成为我国30多个民族多声性歌舞(乐种)中被学术研究最多的一种音乐文化,其研究者之众,研究成果之多足以说明它的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地位。

  “近年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了剧烈冲击。”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韩宝强教授对我省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他发现,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侗歌没有谱子,因此,侗族大歌也被称作“无字之歌”。“年轻一代学习侗歌基本都是靠侗族歌师口传心授。”韩宝强指出,眼下,年长的歌师年轻时所演唱的曲目,随年龄增长而被遗忘;年轻一辈的歌手,受到外出求学和打工潮流的影响,对家乡的侗歌也逐渐生疏。

  “目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脆弱性,面临着困境,缺乏能担当此重任的高层文化人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我省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省历届相关文化部门、音乐艺术界都对其展开了大量的抢救保护工作。相继开展了民间音乐采集、“民族文化调查”、“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撰、“艺术之乡”建设、“民族村寨博物馆”建设、“民族民间音乐进校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工作,为我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早在1957年,省文联原音乐舞蹈部部长肖家驹率龙廷恩,毛家乐,郑寒风,钱明正等专家学者,对黎平县,从江县各地的‘侗族大歌’进行了历时四个月采集。”记者在省文化厅了解到,这次历时四个月的文化抢救活动,共采录了130首侗族大歌,和50首拦路歌、开路歌、踩堂歌等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为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抢救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各种形式的抢救整理、调查研究、保护措施等工作,由于各自原因,呈现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本身、文化经济的发展进程、保护工作三者之间,呈现出复杂多重的矛盾,导致我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仍处于传承难和保护难的局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下,我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缺乏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同时,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人文生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让我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进一步发展步履艰难。

  “随着我省广大边远山乡小镇的通路、通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手段、电子媒介的介入,人们的社会意识、心理和文化的价值取向在极短、极小的时空里很快就颠覆了积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有专家指出,民族民间音乐行为主体的文化本能与文化自觉的丧失,区域经济、文化水平的反差而引起的短暂性的‘务工移民’,至使保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文化圈地’运动,可能将导致全省民族音乐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陷入困境。

  合力破解传承困境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指导下,我省相关的文化部门、文艺界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音乐艺术工作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抢救、收集、整理等大量的基础工作,形成了学术研究、录音记录、音像文本复制等诸多形式的保存保护。”记者在省文化厅了解到,正是基于这些音乐文化资源上的创作、创编、创演等大量的艺术实践所获得的成功,推动了我省的各种品类风格的音乐文化的传播。如侗族大歌的创演;源于苗族飞歌、芦笙音乐的创作;对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仡佬族(土家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改编等。对这些品类音乐文化的传播、传承方式、手段的创新,则起到了示范性推广的作用。

  2012年7月,腾讯新乡村绿皮书发布暨保育乡村论坛在贵州黎平举行。副省长谢庆生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要整合现有文献与数字资源,建立贵州省民族音乐的资源文件库,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省各级政府部门、文化工作者一直在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对当前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状做了全面的调查,提出了很多问题,也总结了许多经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应华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生态文化角度、从人类未来生存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如建立生态博物馆、传承人的保护、特别是生产性保护的试验,这些都很不错。”

  “在对贵州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探索中,通过教育传承与发展的方式顺应而生。”记者在省教育厅了解到,1980年代初,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民特班”,将少数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并向社会各界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得到音乐学界、教育界及社会的肯定。之后,贵州民族大学(原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将民族音乐纳入本科主修课程,部分高校开始招收民族音乐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陈忠松表示,到目前,贵州省高校几乎都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

  对于走在台前的许多贵州音乐工作者而言,他们更多地认为,民族元素结合现代时尚,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融入时代潮流做大原生态品牌

  前不久,凯里市举行了一场“多彩贵州中国移动‘唱享古老的歌谣’原生态音乐展暨DIY彩铃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以歌谣为主线,围绕“寻找迷失音乐、解读古老歌谣、亲听天籁之声、录制个性彩铃”这一主题,发展地域民族音乐、打造黔东南地域符号,活动以政府搭台、文化唱戏,共同树立黔东南州原生态音乐彩铃品牌。其形式主要通过图片来感知、通过音乐来感受、通过DIY彩铃来体验等立体的形式打造独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音乐符号,同时通过移动全国渠道的推广,推动全州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将原生态音乐制作成原生态彩铃,不仅能向世人展示原生态音乐的魅力,促进促进黔东南民族文化音乐的保护及传播,也对黔东南旅游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从而打造出黔东南特色的精品旅游。

  9月6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贵州本土音乐家杨春念、李松洋等陪伴5位法国音乐家及研讨职员前去黔东南,开启贵州原生态天籁采风之旅。贵州省歌舞剧院、贵州师范年夜学音乐学院、贵州八音盒音乐师作室的音乐家们陪伴前去采风。

  中西民乐的交流是本次音乐采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19日晚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的“中法建交50周年之贵州侗族音乐采风学术交流音乐会”上,雅克和斯蒂芬还与14名侗族歌师上演了一出“侗族大歌”与“法国民乐”的“跨界交融表演”。整场音乐表演之后,观众持久热烈的掌声让他们欣喜与自豪。

  “音乐仿佛让贵州大山与法国阿尔卑斯山紧紧连在了一起。”不少听众说,法国元素与贵州元素的结合,让贵州本土音乐更有立体感,给人一种全新的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