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
2014年4月至5月下旬,省政协副主席班程农率部分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同志一行赴麻山、瑶山片区就我省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精准扶贫就是要准确识别出贫困人口,然后根据农户的贫困程度开展帮扶。使扶贫开发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当前实施的精准扶贫应当首先瞄准那些处在贫困程度最深的民族地区,如果这些民族地区能找到一条解决贫困问题的路子,大家就有理由相信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也都好解决。
省政协调研组调研麻山、瑶山片区扶贫工作建议:
实施精准扶贫 绕出贫困“陷阱”
□本报记者 潘 建
长期以来,“两山”片区一直是世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一地区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相比20年前,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两山”片区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瑶山乡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650元增加到2013年的5600元,瑶麓乡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780元增加到2013年的5890元,分别增长了8.6倍和7.5倍,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5650元相当。
但由于群众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上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而且时常是洪灾、旱灾等多灾并发。有的群众已经初步解决温饱或刚刚脱贫,但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问题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在“两山”片区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
省政协“两山"扶贫回顾
199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好“八七”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部署的关键时刻,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七届省政协确定以麻山极贫地区为扶贫工作突破口,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新路子。同年8月,省政协民族宗教工妇青委员会根据主席会议的决定与省民委、省民研所共同组织省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共l00多人,组成5个调查小组,对麻山极贫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省政协领导带领在黔全国政协委员对瑶山极贫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视察组深入麻山、瑶山极贫地区的25个乡镇进行调查,走访了180个村组,召开各种座谈会300余次,收集整理近100多万字的调查资料,拍摄了反映极贫农户实况的《麻山在呼唤》录象和典型图片资料,并写出《麻山地区极贫乡镇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关于麻山、瑶山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等调查报告报省委、省政府。
1994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省政协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蒙素芬副主席会同省民委、省绿化委的负责同志等一行五人,带着文字和录像资料专程赴京分别向中央有关领导汇报。看完《麻山在呼唤》录象后,在座的领导都流下了眼泪。当时中央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我省在麻山、瑶山极贫地区进行的贫困调查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及时作出了重要指示和部署。
随后,在麻山极贫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省政协民族宗教工妇青委员会写出《关于加快我省麻山极贫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案》,经省政协主席会议讨论后,于1994年4月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审议通过,正式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我省麻山极贫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案》。《建议案》分析了麻山极贫片区的贫困状况和原因,对如何尽快改善麻山极贫片区的贫困面貌提出了10条具体建议。其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纳。省政协的这个《建议案》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推动麻山、瑶山地区乃至全省扶贫攻坚、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年来“两山”扶贫路
在带领群众与贫困作拼搏的峥嵘岁月中,“两山”片区涌现一批新时代人民公仆(“背篼干部”和“伙计干部”)。“背篼干部”是长顺县敦操乡的一群乡干部,每天身背背篼,下乡工作时,为老百姓捎带日用生活品的感人事迹。“伙计干部”是荔波县瑶山乡干部背着斜跨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背包,以老百姓容易接受的“伙计”身份,与当地困难群众结成“伙计”(俗称好朋友)走村串户做工作。
在那“两山”陡峭的山路上,“背篼干部”和“伙计干部”的身影已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感人事迹在省内和中央及省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在干部们的民情日记中,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次次交心的长谈,一篇篇群众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叙述了他们在扶贫道路上走过的日日夜夜。他们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实处着手,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群众服务中实现,生命的意义在为群众服务中升华。
自从“退耕还林”、“坡改梯”等项目实施以来,“两山”片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光秃秃的山坡都披上了绿装,以前到处常见的裸露岩石被植被遮盖住了,放眼过去,绿色葱葱。由于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紫云县宗地乡从1984年到2005年,共实施退耕还林1956.7亩,实施封山育林4.7万亩,种植各类林木1200多亩。该乡共修建沼气池500多口,节柴灶200多个,减少了农户为了生存而砍伐林木,目前宗地乡森林覆盖达到了32%。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在核桃、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蔬菜、草地畜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项目资金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有些地方已见成效。麻山乡利用省扶贫项目资金大力培育种植业,现购置皇竹草150万株;种植黄菊草2000余亩;核桃种植3600亩9万株;引进贵州黔森源油茶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油茶科技示范种植。同时实施黑山羊养殖,共养殖黑山羊120000余只,涉及农户650户,以麻山黑山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麻山黑山羊已成为知名品牌。麻山猪、麻山鸡等天然、无公害食品也深受外界好评。
全省“两基攻坚”、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开展以来,“两山”片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有了长足发展,昔日缺医少药、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的现象有了彻底改观。在调研各个乡镇时发现,盖得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免费义务教育也使家长们愿意让孩子到校读书,大多适龄儿童都在接受义务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99%的群众看上了电视,民族民间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乡建有卫生院,村村建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群众就医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20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极贫地区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精神,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但群众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有一定返贫现象存在;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观,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仍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生态条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值得重视,需要继续巩固成果;农村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以教育、卫生为主的社会各项事业成效显著,但要彻底改变农村“人穷志短”的现象任重道远;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但干部创新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不高的现象在“两山”片区依然存在。
实施精准扶贫,绕出贫困“陷阱”
这么多年的扶贫,“两山”片区为什么就绕不出贫困的“陷阱”?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建议,当前我省民族地区要搞好精准扶贫,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认认真真把建档立卡落到实处。一是底数精准。要做到逐户上门摸底调查,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发展意愿等。对于谁是贫困人口,要制定一个识别办法,通过有效的程序识别出来,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对最后确定出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减贫对象。二是流程精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根据县、乡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组织评议,召开村级民主评议会,村级民主评议结束并公示后上报乡镇进行审核,由乡镇审核确定贫困户并再次公示后报县扶贫办复审确认。三是管理精准。针对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确定帮扶的责任人和具体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同时要建立起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把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录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用。
实实在在地把帮扶责任落到实处,要有明确结对帮扶的责任主体。一是结对单位精准。对于“两山”片区的贫困乡镇,要明确结对帮扶单位,帮扶单位要派驻驻村工作队。做到村组有帮扶队伍、帮扶协议,户有帮扶干部、帮扶卡、帮扶牌。二是帮扶干部精准。驻村干部可以整合本单位其他干部,共同参与结对帮扶。采取“l十N”方式,实现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三是社会力量精准。除了结对单位帮扶以外,利用本乡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贫困乡村发展。
千方百计把产业培育落到实处。产业开发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项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产业开发还要选择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开发项目。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经济、生物制药、旅游业等产业项目选择上,必须根据贫困乡镇的实际,长短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布局规划。
脚踏实地把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一是加大贫困地区以水、电、路、讯等为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全省交通、水利“三年大会战”机遇,在老百姓集中居住区,下大力气帮助贫困地区新上一批有质量、管长远的水电路项目。二是改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要建、管、护并举,三管齐下抓好基础设施。三是全力推进生态移民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治理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有效结合起来。
注重实效把素质提高落到实处。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实施“营养午餐”、“寄宿制”、“9+3免费教育”等工程,扩大贫困地区免费教育范围。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到贫困地区工作,鼓励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三是统筹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关系,办好农村职业学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帮助贫困户培训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四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培训考核,注重培训效果,丰富培训内容。
要把考核落到实处。一是对精准扶贫工作,要建立工作进度季报和年报制度,实行动态监测。二是将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县区、乡镇和市县乡各级帮扶单位、精准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三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将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扶贫效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