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替民作主”为“让民作主”
——贵阳市实施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纪实
□本报记者 刘启靖
6月2日,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贵阳市云岩区宅吉社区白腊井小区业委会组织100多名街坊邻居们围聚在小区花园,一起看演出、吃粽子,院子里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台上几个老住户还编排了一个“共护百年白腊井”的公益环保小品。而半年前,这里曾是贵阳市云岩区“脏乱差”的典型老旧小区,违章建筑就有16处,因油烟、停车等问题群众经常吵架。宅吉社区书记何辉说:“那时,这个小区被很多市民称为‘四乱’小区,车乱停、人乱走、房乱建、摊乱摆,以至于来租房的人都很少。”
5月31日,星期六,贵阳市白云区铝兴社区新建的金家山小广场上,来自多支文艺爱好队伍的“领队”正在一起商量“6月份广场活动安排表”。而半年前,由于场地过小,这几位广场舞大妈经常发生“阵地战”、“音响战”,周围群众苦不堪言,社区干部焦头烂额。
这些设施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都得益于贵阳市“十件实事”之一,“新型社区·温馨家园”社区公益事业项目。据悉,贵阳市从2013年至2015年,每年投入两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着力解决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面对当今“社会人”的结构特点,如何凝聚他们?如何促进自治?贵阳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走以民生为重点的发展道路,在民生建设中推动社会建设,让“民生建设”与“社会建设”如影随形,不仅解决了群众的诉求问题,办了一批好事实事,而且形成了“群众参与,自主管理,促进和谐”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民生项目 群众说了算
“我们跳舞的地方太小,给我们场地搞大一点,要有灯光,不然晚上都看不见。”
“还有最好安装电源线,现在的电池供电的音响不方便。”
这是白云区大山洞社区召开项目征集居民议事会的一幕。在项目申报前期,社区通过进家入户、召开群众意见收集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小区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社区居民意见,让社区居民“说一说”所需所盼之事,梳理汇总后召开居民议事会,并根据“轻重缓急”情况提交社区党委决策,党委、政府不再“配餐”,改为群众自己“点菜”,变“替民作主”为“让民作主”。
项目建设 群众全程看
“对于我们小区的项目建设,我们作为小区的业主是非常关心的,水泥、砂石、青石板等等,我们都要进行全程的观察、检验。”
“前段时间,就是因为这个地砖不防滑,我就打了社区项目监督电话,随后,施工队就给我们换了防滑砖。”
项目干得好不好、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每个项目实行“1+1”监督工作机制,即每个项目成立1个纪检监察监督团和1个居民监督团。每个居民监督团均由项目所在地的居民推选出2到3名代表作为成员,负责对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牵头的贵阳市委群工委制定了“社区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对每个项目进行实地查看,组织开展群众评议,对群众满意率低于90%的,查明原因,及时整改,直到群众满意。
建设成果 群众自己管
“我们小区项目打造后,为了维护好环境,我们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业委会,居民也主动交物管费、卫生费、停车费,收集的这些费用除了用于工作运行外,拿出60%来做一些群众性活动,现在很多几十年不认识的邻居通过活动也认识了,下一步我们正在和一家物管公司商量,引进专业的物管,提高小区服务质量水平。”家住云岩区宅吉社区白腊井院落的业主委主任陈大爷高兴地说。
南明区城郊结合部的二戈寨社区柳井巷“170盏路灯项目”,由于一时不能接入市政电网,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得知这一实际困难后,18家辖区公共户单位和20家个体私营企业主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了138盏路灯的使用维护费,余下的全部费用由群众自筹解决。
修文县龙岗社区翰林花园小区塑胶篮球场上树立着《居民公约》,虽然场地没有封闭管理,但却没有一个群众穿着高跟鞋在上行走。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82个老旧小区因项目成立业主委会,13个小区引进了专业物管,成立小区管护志愿队300多支,注册登记社区群众组织221个,形成居民公约1100余条。群众因项目实施自拆各类违章建筑2000多平方米,企业单位筹资500多万元,群众自发性捐款近80万元参与项目建设。
居委会干部入户更受欢迎,邻里之间敲开彼此的心门,广场舞大妈声音小了,群众的牢骚少了建议多了……
“随着一条条道路的改造,一条条下水道的疏通,一盏盏路灯的接通,一个个公厕的修建,一个个小广场的建设,一个个小区的改变,社区公益事业项目不仅改变的是环境,也改变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