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5期 本期160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7-11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国麟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理解,这既是信仰的问题,也是实力的问题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既要看生产力是否发达,物质财富是否丰富,也要看民族精神是否高昂向上,积极进取,全民是否讲求道德,自觉遵守共同的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加强,有形的物质因素在世界各国的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有钱什么物质形态的东西都能买到,因而一个国家以物质为载体的“硬”实力,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在逐渐淡化。与之相适应的,就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国民素质、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软”实力,才是真正具有一个国家特色的东西,才是真正代表和反映一个国家本质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标识,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

  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践行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塑造国民健全的人格。一个社会,必有一些让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过去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就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让“弟子”们从小就读而诵之,身体力行,化为血肉。我们现在有了24字的核心价值观,使公民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有了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具有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践行核心价值观,政府要作表率,制定政策,出台规划,企业开展工作,都要做到讲社会责任、讲守法经营、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政府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关键还是在“行”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都做到了,社会上的“假、大、空”就没有市场。

  (三)有利于形成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的法治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有利于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一个公正廉明的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有矩可守,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形成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让人民有渠道反映情况,社会矛盾就不会这样多,上访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就会形成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治的社会环境,形成去恶从善的社会风气。

  二、 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意见》要求“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践行:

  (一),从我做起。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养成读书习惯。修身养性。2013年第11期《新华文摘》发表了刘云山同志《谈谈端正学风》一文,其中强调:“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形成学习的热潮,学习是立业之基、兴国之基。学习者智,学习者胜,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对一个政党,对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好了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好学才能上进,选择了学习也就选择了进步。”

  今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用阅读点亮中国梦》写到: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叮嘱后人: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但还有一句话讲得更好:“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改善,如同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锻炼改善一样。

  (三),做到公私兼顾,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崇尚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私心杂念不要太重,尽量做到公私兼顾。其实利益他人的时候也是在利益自己,因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爱因斯坦就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就应倡导做平常事,做平凡人;尽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形成这样的社会风尚,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三、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这几个概念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从总书记的强调中可以看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精华很多,符合国情和民意,需要好好学习和总结,其特点大致有这四方面:

  (一),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统的格局。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也曾有过分裂,但统一一直是主流,人民反对分裂,渴望和向往统一。

  (二),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了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中华民族具有宽阔的胸怀,大胆地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也努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优秀品质的形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解放区军队,再到铁人王进喜“拼死也要拿下大庆油田”,表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建立祖国、创造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和笃实行动。

  (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易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君子要以自然界不断向前运动发展为榜样,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孟子也提出君子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多少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不断向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的作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公经费”大大下降,干部作风大大转变,党的领导更加有力,民营企业逐渐崛起,中产阶层壮大,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中国人比过去自由、自信得多。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逐步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生活靠近,终有一天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