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6期 本期160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7-08

懂“绿”,从倒逼到内生

□田锦凡

  “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坚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它鸟鸣的声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52年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用寓言式的笔触揭露了因大量使用杀虫剂,给美国社会造成的生态灾难。

  这是一本催生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专著。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的字眼——它并不是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研讨中的概念。《寂静的春天》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摆到各国政府面前。十年后,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

  毋庸置疑,这是严峻现实“倒逼”的人类伟大行动。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于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中得以形成共识,并成为护佑地球生灵的全民行动。

  当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国人人均生存空间因生态破坏被压缩至原来的五分之一时,主旨为保护环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于1994年颁布。1996年,“可持续发展”正式成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表明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当上世纪80年代,偏居西南一隅的乌蒙山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时,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应运而生。这一超前探索和实践,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二十多年之后,在石漠化地区建起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已成为贵州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之地。

  当在城市规模、经济总量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因过度使用高硫燃煤而成为全国知名酸雨城市时,贵阳自上世纪90年代力推清洁能源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引领和提升内涵、极具特色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路。而今,“爽爽的贵阳”成为国内唯一专注于生态文明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举办地,已是一个初具国际范的“样本”。

  净气、护水、增绿……源自伤感记忆的生态觉醒和绿色行动,激发着人们打造“绿色家园”的集体智慧。2007年以来,贵阳先后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法庭、检察局、公安分局,举起法律武器保护“绿水青山”,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保护司法体系;2012年底,开全国先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整合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近几年,还相继颁布实施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贵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行)》等。其中,《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贵阳在生态文明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及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使“生态文明之花”开遍城乡角落;而贵州在生态文明理论发源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先行先试,则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共治注入长久生命与活力。

  直面生态困境、整合生态智慧、推动生态文明,是人类种种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的“绿理念”、“绿精神”、“绿创新”的衍生及传播过程,也是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的必由之路。当懂“绿”、护“绿”、用好“绿”成为人们骨子里的内生元素,地球便不仅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且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