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D产业集群助推贵州跨越式发展
□海阔 罗钥屾
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在全球引起轰动,由此将2010年定为“世界的3D元年”,宣告3D时代已经来临。随着裸眼3D技术的成熟与推广,3D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必将对电影、电视、动漫、互联网、游戏、新型材料、激光、装备制造、精工、教育、医疗、旅游、生物、软件、服装、展览等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覆盖从材料、设备、通讯到内容生产等领域,带来数以万亿计的产业产值。
3D产业集群作为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新模式,为高新技术应用于产业开辟了需求空间。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3D产业集群更具有活力和竞争优势,更能发挥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更能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
一、3D产业集群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个别后发国家或地区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贵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贵州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时间上不允许按部就班地发展,必须选择跨越式发展。虽然贵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贵州资源较为丰富,又具有较大潜力,而且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贵州自身发展的动力也前所未有。
未来是一个3D的时代,贵州完全可以利用千载难逢的全球3D发展大机遇,从战略高度重视3D产业,采用“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首先从发达国家或先发区域引进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从而产生追赶优势;然后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领域的快速跟进,发挥3D产业集群效应,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整体跃迁,成为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柱。
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缺口可由产业集群优势来弥补。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地理上接近,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而且产业集群的联合需求形成了规模性的生产和服务,使企业能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与网络式的创新,以及整个区域内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使产业集群内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使产业集群形成很强的吸纳能力和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区域集中。由产业集群特性决定的产业集群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可以提供直接的经济发展动力,对增加贵州经济实力、提升贵州发展速度,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实现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见,3D产业集群是贵州运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2013年,首个3D打印项目落户贵阳国家高新区以及贵州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功建成,标志着贵州3D产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劣势,来自西部地区周边省市的竞争等影响因素,决定了在构建3D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时,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一)充分利用区位环境优势,利用扩大对外开放来培育和增强区域后发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一些区位环境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相对较好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以构建局部竞争优势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选准与国际资本和产业对接的产业环节;二是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主动争取和承接国内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相关产业以及资源配置需求,集中力量使其成为本区域的产业集群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充分利用贵州的腹地资源优势,主动接受大城市圈、城市群、城市带的经济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培育和发展能融入“经济协作圈”的3D产业集群。
(二)合理发展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一要坚决克服重大轻小、抓大放小的不正确导向;二是政府要选择一批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三要着力强化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加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努力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三)努力培育和打造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区产业集聚的直接原因只不过是开发区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没有大量产业间互动联系的企业盲目堆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于产业覆盖面过宽,产业集聚度普遍不高,技术层次低,结构趋同,引进的项目、产品、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未能形成能够带动本地产业结构水平提升的优势产业和辐射效应。针对这一情况,贵州必须对3D产业链进行合理布局,努力培育和打造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结构水平的产业集群。
(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增强其辐射功能。针对发展创新资源稀缺、产业结构低度化和人力资本匮乏的缺陷,应坚持以“逆向研发”为主的思路,加快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水平,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体系,努力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其辐射功能。
三、“以政府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3D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产业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目前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有以下三个:美国硅谷模式、英国剑桥工业园模式和印度班加罗尔地区模式。前两种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一般没有政府的组织和指导,这种自发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模仿的。但第三种成功案例(其核心在于由政府主导以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新竹科技园、新加坡科技园、苏州科技园区等是该案例的代表。
(一) 规划和建立3D工业园区,推动3D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
从战略的高度认识3D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议将3D产业列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2020年),并在《贵州省“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进行具体部署和贯彻落实。继而,依据辖区内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城区服务人口规模、密度、地域环境和功能定位等因素,按照合理、经济、方便的原则,合理布局产业园区。
在3D产业发展初期,通过区位优势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和投资,随着园区能力的提升和跨国公司的集聚,逐步形成地区集聚优势,使其成为3D生产或研发基地,从而能够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和集聚区内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客商日益频繁地相互作用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
在产业集群转型或升级的重要阶段中,政府有必要提供政策、资本与智力上的支持与引导,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起到战略性指引的作用。在大规模外资引发“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下,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借鉴和模仿,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发展后期,就会出现类似于自发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如其区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加强、联系紧密,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政府有必要维护产业集群中各要素的稳定性以达到按照一定的方向与预期来培育产业集群的目的,同时让集群中的主体达到协同共赢的局面。
(二) 分阶段推进工业园区的发展。
注重自然资源、区位因素以及产业的关联性,同时还应该增强企业间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增强以信任机制为基础的社会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扩散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工业园区的自增强机制,使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条。
3D产业的竞争是包括3D内容制作、传输、存储、播放及显示设备等的整条产业链的竞争,贵州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变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低的现状,通过集聚效应吸引高级生产要素,提升低级生产要素的质量,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从而有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与服务职能。
行业协会是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能发挥政府难以替代的作用。3D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要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健全,更要发挥其应有职能:利用媒体进行产业品牌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避免集群内企业同质竞争;培育公共市场,引导消费,拉动当地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同解决技术“瓶颈”,加快技术扩散,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举办各种活动,为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针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破坏游戏规则、不正当得利的行为,行业协会作为众多企业利益的代表,通过制定行业自律活动约束企业行为,促进产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制定商业惯例、技术标准,推进产业的生产分工和模块化生产方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五)企业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3D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必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必须加强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壮大自身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从资金、硬件方面不断提升,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来推进集群化发展。
增强集群的异质性既能保证企业间优势互补,又能保证关联双方存在适度的竞争。既要促进新企业进入集群,又要促进既有企业创新,加强群内企业与集群外部环境的联系,提高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和多样化程度。强化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优良企业“基因”的扩散共享,使它们成为有机协作的网络组织。强化集群信任机制,集群企业基于长期交易容易形成一种持久性信任,信任机制的存在可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强化合作行为。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动力,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积极鼓励和诱导企业抓住品牌和核心技术,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但要坚决克服重大轻小、抓大放小的不正确导向。将产业的价值链细分成很多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处于核心环节的大企业配套,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有效整合资源。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小而专、小而精的优势,将生产切入到某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融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通过与协作,增强对龙头企业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促使信息、资源等要素的相互传递与流动。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区域品牌认证等措施,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对市场选择的干扰,使集群企业真正顺利实行优胜劣汰。
总之,贵州3D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坚持自主创新,建立起能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国际产业链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