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又使这一产业呈现为多而散的状况,文化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其业务发展主要依赖文化的独特性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在融资上就不可避免的遇到巨大困难。农工党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民族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都呈现出典型的“轻资产”、“重特色文化”特征,融资模式也更多地表现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型融资模式特点,资金缺乏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省民族文化产业亟待走出融资困境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族文化产业助力地方发展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加快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发力度。” 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眼下,我省正在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以民族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业、会展广告与民族节庆业。
“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做强‘多彩贵州’品牌。”据了解,我省将构建形成苗文化、布依文化、侗文化、彝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夜郎文化、“三线”文化等“八大特色文化产业群”。 同时,我省还将建设包括长征文化博览园、酒文化产业园、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和多彩贵州城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和信贷担保机制,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凯里市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为了发挥文化产业的集束效应,凯里市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头作用,编制、规划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将民间服饰、工艺、生产交易、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有机业态融为一体的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最为引人注目——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园区规划定位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民族旅游商品展销交易中心;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园;贵州产业升级示范园区。据了解,项目设计建成后3年内年实现年游客量300万人次以上,实现交易规模60亿以上,为政府提供税源3亿以上,为社会提供30000个以上就业机会。
“建设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对挖掘、开发、整合聚焦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我省国民经济的又一支柱性产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政协委员卢云辉长期关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他认为,贵州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不仅构成了贵州特有的人文景观,还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是贵州发展文化生产力和塑造贵州崭新形象的重要基础。发展好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对弘扬贵州民族精神和传承悠久的贵州民族文化、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特色文化产业遭遇融资困境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贵州作为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要依托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国发2号文件的提出,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前不久,农工党省委对我省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显示: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又使这一产业呈现为多而散的状况,文化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其业务发展主要依赖文化的独特性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在融资上就不可避免的遇到巨大困难。同时民族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都呈现出典型的“轻资产”、“重特色文化”特征,融资模式也更多地表现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型融资模式特点,资金缺乏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大部分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农工党省委在调研中发现,按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或金融资产进行抵押,同时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信用贷款的比例有所减少,而抵押和担保贷款的比重相应增加。许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民族文化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非常有限,而民族文化产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这些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并且存在着风险偏大等特点,因此银行在选择向这类企业放款时会非常谨慎,这对民族文化企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银行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农工党省委指出,由于对文化企业,特别是民族文化企业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贷款申请企业风险状况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商业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一般将采取谨慎原则。同时,商业银行还存在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规划、与文化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信贷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尽管一些银行对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仍然缺乏权威的方法和体系,对文化企业借贷也是无奈之举。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农工党省委认为,文化产业属于高投资产业,理应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然而,就目前贵州省的情况看,民族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除了政府投资,其它投资主体的参与非常少,尤其是那些由文化事业单位转轨而来的企业,对政府财政资金的依赖比较严重,主动投资文化产业,特别是民族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合力破冰打造我省支柱产业
“民族文化企业由于历史短,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信用等级低等问题造成了这类企业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应根据民族文化产业的特点,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文化产权信用担保,政府应完善税收政策和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企业本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更好地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专家指出,我省民族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针对民族文化企业而言,当地的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也影响着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民族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及投融资中的作用。”通过调研,农工党省委指出,省政府要努力营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同时要努力引导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使得民族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产业化,从而更好地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将促成文化产业与资本有效对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发掘民族文化品牌等一些无形价值,形成较为完善的回报和退出机制,成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风向标,使文化行业重组及并购活动加速,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向这一平台集聚,从而提高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为了助力民族文化产业走出融资困境,农工党省委提出了以下建议:
——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应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民族文化领域,取消一些对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民族文化产业的限制;加大对社会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贷款获得、贴息享受、股票上市、债券发行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对社会民间资本实行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调整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和贷款政策待遇,使民间资本能够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收益。对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的捐赠,可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给予所得税缴纳上的优惠。
——加大引资力度,利用省外和国外资金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上市融资成为很多企业募集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文化企业资金问题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尽快做强做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文化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批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和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的大型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可转让债券或企业债券。
——重视中小型民族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
——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是民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快捷之路。
——创新银行信贷服务民族文化企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