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593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6-24

  虽然贵州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起步晚、投入少、人才缺乏,以及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全省花卉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各地发展不平衡,企业和基地规模小、产量少、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本地特色产品开发滞后,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等。

贵州花卉产业:多彩绽放待“东风”

□本报记者 李 丽

  花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是目前最具活力、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产业之一。全球花卉产业方兴未艾,在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十大行业中位列第二。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丰富的气候特征、多样的土壤资源等,为贵州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贵州就首次提出“培育花卉产业”的口号。纵向对比,20多年来其虽有不小的探索、投入和进步,但这朵“花”在贵州尚未绽放出应有的风姿。

  “小荷”已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花卉之于贵州是不可缺少的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据贵州省林业厅相关人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该省花卉产业伴随市场经济悄然兴起;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贵州花卉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目前,以贵阳为中心的花卉产业及市场建设正逐步形成。通过政府引导,采取传统栽培技术与引进技术及自主研发技术相结合、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模式,全省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

  2007年的统计显示,全省花卉生产面积为12.7万亩,有花卉企业431家,其中中大型企业(种植面积在3公顷或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63家,设施栽培面积达258万平方米,年产值约4.6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花卉生产面积达三四十万亩,花卉销售额在几十亿元。“花卉之于贵州是不可缺少的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贵州省花卉协会相关人士表示。

  花卉是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三高产业”,近年来,贵州相关各方不断投入其中。在技术方面,在已有传统花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引进和自主研发;通过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凭借有限的科研资金支撑,克服各种困难并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如杜鹃的栽培繁殖技术、马蹄莲的设施栽培繁殖技术、野生兰花的引种驯化繁殖技术、贵州珍稀花卉引种繁殖技术等,这些技术为贵州花卉创新及特色产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建于1996年的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重点以素有“植物熊猫”之称的珍稀兰科植物——兜兰的产业化生产为主,收集驯化兜兰、石斛兰、国兰、杂交兰等100多种兰科植物,现有5个园艺基地、面积950余亩,是我国乃至亚洲目前兜兰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该公司同时承担15个科研项目,被中国科学院、贵州省科技厅等多家单位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兜兰属植物研发基地”、“贵州省珍稀花卉苗木培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此外,还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日本向山兰园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及大型花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和经贸合作关系。

  也有一些摸索正欲开出美好的“花朵”。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金满地园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化产业及苗木经营、销售、香料花卉的开发利用。其在建项目——蓬莱农业展示园金满地香料花卉馆,设有观赏种植区、美食养生区、押花工艺品DIY互动区等。

  “创新可以使道路宽一点。现在很多游客都期待我们的鲜花馆、互动DIY项目运营,这个月将正式开园迎客。”据该公司经理何晓丽介绍,金满地香料花卉养生园于今年4月开始兴建展示园,目前已建成一期以琉璃苣、马鞭草、美女樱、金鱼草、百里香、薰衣草等40余种香料花卉为主的种植基地24亩,并设有种苗区、食花及押花画制作体验区,邀请专家指导、培育。在花卉馆,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押花工艺花。

  何晓丽表示,香草以其健康、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而金满地香料花卉园顺应这一潮流,建设以规模香草种植及都市化农业开发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园,结合自然养生理念,致力于构筑香草文化、推广香草生活,打造本土香料花卉观光品牌。

  需借“东风”开得艳 黔中大地满园“春”

  兰科类植物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贷不了款、融不了资,不能进行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化就难以实现。

  适宜的气候、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种、较低的运营成本,这些让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克云认为“贵州花卉产业非常有竞争力。”但是现在,这个正待“起飞”的产业还需更多重视、关注、支持与投入。

  邓克云的花卉事业处于“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已有好的产品崭露头角。该公司培育的兜兰产品多次在国际“兰展会”上获奖,其中一株杏黄兜兰在去年3月上海举办的国际“兰展会”上斩获全场总冠金奖。目前,其产品主要投放于广州、上海、北京、山东市场及全国其他主要城市。“我们前期的投入比较大,现在还需要助推的力量,这个产业才会释放出更大的活力。”邓克云表示。

  但这个过程并不那么顺利。由于其主产业是花卉种植,企业资产主要是种苗、大棚设施、流转的土地等,这些物品在银行贷款进行资产抵押时无法实现等值抵押贷款。扩大种植规模,让已培育成熟的兰花品牌尽快实现产业化,是其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们迫切希望政府和金融部门能认真研究,对产业进行长远规划,找出一条适合种植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一种能通过土地抵押的融资方式。”邓克云说,比如兰科类植物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其培育出的兜兰产品已达世界水准,国兰产品在省内已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但贷不了款、融不了资,不能进行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化就难以实现。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贵州花卉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起步晚、投入少、人才缺乏,以及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全省花卉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各地发展不平衡,企业和基地规模小、产量少、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本地特色产品开发滞后,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等。

  首先,贵州花卉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没有具体的花卉管理部门。其次,尽管贵州花卉有了一些技术基础,但从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特色高档花卉、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看,其技术力量仍显薄弱,很多特有的品种驯化和栽培技术、新品种的引种培育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还相对滞后,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滞后于生产发展。此外,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市场培育尚未形成一个品种较齐全、服务功能较完善、与省外市场联系紧密的现代大型交易(拍卖)市场。这些产业问题急需重视并得到解决。

 

人们在观赏由贵州本土企业研发培育出的兰花新品。

由花卉种植延伸出的押花制作艺术吸引市民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