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力挺建筑业提速发展
民营中小建筑企业将迎来新机遇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在全国楼市一片黯淡并引发建筑业集体唱衰的背景下,偏居西南的贵州却高调力挺建筑业和建材产业做大做强,誓言将其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
据当地官媒报道,6月16日上午,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到贵州建工集团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全省建筑业和建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要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省建筑业和建材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支持骨干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快速成长。”赵克志如是强调。
业界解析认为,这是努力“后发赶超”的贵州深化改革开放、实行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又一重大举措,将为民营中小建筑企业及建材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两提“重要支柱”
目前贵州的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9%,意味着该省已迈入建筑业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力加快建筑业发展。
事实上,根据公开报道,这已经是今年以来贵州官方二度提及发展建筑业。
4月30日,贵州召开加快建筑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建筑业在全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把建筑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逐渐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审批条件、缩短审批时限,为中小型企业新办资质和资质升级创造条件”。
“十二五”以来,贵州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建筑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2013年,贵州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5%、增加值年均增长25.6%,分别占该省生产总值的6.2%、6.4%、6.7%、6.9%,建筑业已成为贵州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这显然并不够。“国内外建筑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筑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增长1.7个百分点。”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在此次会上表示,目前贵州的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9%,意味着该省已迈入建筑业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必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力加快建筑业发展。
据统计,2013年贵州建筑业总产值为1365亿元、增加值为560亿元,在二产中对全省地税收入贡献最大,占比达23%。不过,由于该省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占有份额少,而发达地区建筑企业因本地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借贵州大建设大发展之机进入贵州市场,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这被官方视为贵州企业应积极进取,深挖潜力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为地方经济发展涵养税源、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的“倒逼”之举。
此外,“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超过50%,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0—70%,已基本接近稳定期。而贵州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50%,远期达到60—70%的水平,有若干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还有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旺盛的建设需求。”慕德贵据此认为,贵州建筑业的黄金发展期,至少还有超过20年的时间。
赵克志在前述调研中亦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全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贵州建筑业和建材产业将会迎来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其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省建筑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翻番,增加值占GDP比例上升到8%以上”。
楼市转型压力
在人口规模仅为400多万的省城贵阳,千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盘就有6个,百万平方米的大盘也有16个——这一度引来全国媒体对贵州楼市“畸形发展”的强烈质疑。
尽管在官方语义中,“充分认识加快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是源于对其地位、作用、规律及前景等的把握。但业内人士表示,贵州此间高调规划发展建筑业和建材产业,与该省楼市当前面临的转型压力不无相关。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重新定位,房产企业及相关联如钢筋、水泥等建材等行业的资金链紧绷,加之消费者持观望态度,贵州楼市自去年以来持续面临重重压力。贵州省统计局4月1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全省房屋待售面积达868.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0.0%,待售面积接近翻番,库存压力明显加大。
2013年,贵州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从全年情况看,该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高出全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12.6和9.8个百分点。全省去年末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00家,比上年增加167家。在人口规模仅为400多万的省城贵阳,千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盘就有6个,百万平方米的大盘也有16个——这一度引来全国媒体对贵州楼市“畸形发展”的强烈质疑。
面对压力,转型似已必然。贵阳楼市的“风向标”有所变动,始于2013年7月来自京城的陈刚出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对发展新兴产业颇有心得且情有独钟的陈刚履新不久,即着手对贵阳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去年9月,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贵阳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双方签约106个科研类、科技服务类、孵化器建设类、产业类项目,投资总额达465亿元。
期间,嗅到房地产发展商机的开发商未曾料到,陈刚以强硬的姿态表示:不许房地产项目参加。“科技创新不能搞花架子,要沉下去为其聚集金融、核心技术、技术交易等各种要素。”他明确表态:“这次科技园签约,要求所有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宁可资金少点,也不借机圈地发展房地产,搞个几百亿来凑数。”
去年12月27日,中共贵阳市九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贵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贵阳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必须转变城市开发模式,改革市、区土地出让金分配体制;实施房地产项目核准制度。
业内人士评价称,可以预见上述政策一旦严格实施,必然限制贵阳出现更多的大盘。而在全省层面强调发展建筑业,则可转移舆论对贵阳楼市的负面关注。
坚持“大小共荣”
“省委主要领导表示要在县乡一级培育一批中小建筑企业,这既是贵州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贵州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大盘缩水,一些中小建筑企业将获得更多在市场上“出头“的机会。
按照4月30日的会议要求,贵州要通过积极鼓励建筑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强综合实力,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建筑业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到2017年,使全省建筑业总承包二级企业达500家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三级企业和建筑劳务企业达1000家以上,实现县县都有二级总承包企业、镇镇都有三级总承包和建筑劳务企业。
赵克志则指出,建筑业的关联性、带动性都很强,对促进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要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在我省注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支持各市县和乡镇培育一批中小建筑企业,鼓励各类人才积极领办、创办新的建筑企业,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省委主要领导表示要在县乡一级培育一批中小建筑企业,这既是贵州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贵州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贵阳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开商认为,此举将助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建筑业和建材产业。目前,其正在将投资重心转向县乡建筑市场,发展移民改造及乡村旅游地产。
据介绍,广义的建筑产业涵盖建筑产品生产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咨询和中介服务等,其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明显,可直接影响并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2011年—2013年,贵州建筑业带动钢铁、建材、化纤等相关产业完成总产值5685亿元,转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80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贵州逐渐对建筑企业简政放权,取消安全生产许可初审环节,由发证机关直接受理、直接审批。通过简化省外企业入黔备案手续、取消省内异地备案等方式,贵州对省外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少,成为全国建筑市场最开放的省份之一。仅2013年,就有省外入黔建筑企业2710家,接近该省建筑企业总数的两倍。
同时,贵州将推进审批权限下放,以遵义市为试点,将省级权限审批的资质下放;以仁怀市、威宁县为试点,将市州级权限审批的资质下放。此外,将对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建筑业示范镇(村)加快组建劳务企业;加大对示范镇农村劳动力的建筑技能培训,率先实现农村劳动力建筑技能培训率达50%以上;推动农民从事建筑业带来的纯收入占其年均纯收入的30%以上。
“这些举措,都将对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利好。”前述开发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