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明朝的“五贵人”
□文/图 张永文
位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黎平,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与贵州建省同时设府,随着明王朝统治和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这片侗苗民世居而落后的“蛮夷”之地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办学兴教,人才辈出,培育出举人255人、进士30人,分别占明清时期黔省之四分之一,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明朝有五位为黎平人骄傲和崇拜的英杰,史称“五贵人”,被朝廷追赠晋爵,赐封谥号,视为圣贤,立祠祭拜。至今黎平县城仍有以“五贵人”取名的地名“五贵冲”和街道“五贵路”,让后人永远铭记。
“三甲”龙启雷
龙起雷,字时声,黎平府城龙家坡人,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70岁。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乡试中第四名举人,次年殿试中已丑科进士,是黎平建府以来开科的第一位进士。他参加殿试时以“考策”为题所写的文章得到神宗皇帝朱翊钧的赏识,录取“三甲”。曾任江西清江县(今樟树市)知县、燕京(今北京)苑平县知县、南京大理寺评事、少卿,官至正四品。其父龙高泉,为文林郎太学生。长兄龙起春,万历元年举人,出任江西南昌教授、云南大理知县;二兄龙起渊,万历四年举人,文林郎。当时龙氏三兄弟人,章华黔乡,誉为贵州文科“三龙”。
龙起雷任江西清江县知县的第三年夏天,县境发生洪水灾害,整个县城变成一片汪洋,半个月大雨洪水交加,满城百姓闹起饥荒。龙起雷每天冒雨巡察灾情,体察民情,千方百计救济断炊断粮的灾民。当时县城南有座屯积一百万石军粮的粮仓,龙起雷想向守仓的军官借粮济民,守仓的军官死活不肯,他便开设公堂逼迫守仓的军官签字借粮,亲自发给灾民。他敢于冒杀头的风险逼借军粮救济灾民的义举,不仅得到了百姓的赞许,也得到了神宗皇帝朱翊钧“以粮为纲,心系灾民,好知县也!”的好评。他任清江知县四年,重视河流防汛和治理,加强农耕,发展生产,不惧豪强敢于镇压黑恶势力,使清江百姓得到安居乐业。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调任燕京苑平县知县,治县有方,政绩有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被破例提升为朝廷言官、实录修撰院。第三年调任南京大理寺评事,明神宗皇帝朱翊钧因爱惜人才,对科举在京为官的进士颇为关爱。朱翊钧想要龙起雷出任贵州巡抚主政,但龙起雷以黔为故土没有答应,皇帝只好说“朝中乃需尔等贤臣也”。 之后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大是大非面前不畏权贵,直言不讳,不仅起奏弹劾了腐败无为的时任内阁首辅赵志皋、兵部尚书石星,还因论事得罪了时任工部尚书李戴,事后被贬为高州知州。在高州两年,他深感官场黑暗,斗争复杂,于是淡出官场,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辞官回故里黎平。
龙起雷回黎平后,在黎平府学教了三年书。当时黎平城出了个聪明过人的“神童”叫朱万年,龙起雷想考考他的才华,有一天见朱万年路过他家门口,便拦住他说:“我出副对联给你对,你对得上来,我就放你走。”朱万年点了点头,于是龙起雷说出上联:“朱万年,年灾月厄。”朱万年不假思索地答出下联:“龙起雷,雷打火烧。” 果然名不虚传,龙起雷赞叹到:“此子功名在我上,惜不令终耳!”此故事在《黎平府志》和《三忠合编》中均有记载,至今黎平仍广为传颂着。
辞官归里的龙起雷,常与文友聚会,写诗作文。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清明节,他和文友到府郡龙里所采风,看到唐代被贬到此诗人王昌龄的衣冠冢,思绪万千,感慨不已,写了一首祭《王少伯墓》: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载羁云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 表达了他对王昌龄无比的哀思,称赞王昌龄的文化精神千古传播,同时也反映自己辞官回乡后的心境。
龙起雷是黎平府的首位进士,为官时体察民情,为百姓办实事,不畏权贵,弹劾奸臣,忠贞不渝,名垂青史,令人钦佩,被列为乡贤祭祀。
“天官”梅友月
梅友月,字望舒,黎平府城梅家垴人,生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殁于崇祯四年(1631年),享年71 岁。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乡试中举人,二十九年(1601年)会试中辛丑科进士,历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吏部稽勋司主事、员外郎、郎中、通政司副使。
梅友月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后,由于才思敏捷,处事井然,光明磊落,勤于政务,被大学士叶向高和吏部尚书周嘉谟看中,不久就被推荐提拔进京出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提任京官后,梅友月更加秉公勤政,依法办事,严律法纪,深得朝中重臣乃至万历皇帝的赏识。据《黎平府志》记载称之:“性谦和,与人接物如光风霁月。”之后逐渐被朝廷委以重任。在任期间,他关心家乡民众疾苦,看到当时徭役浩繁,五开、铜鼓、靖州等地应征的军粮,概由当地民夫肩挑背驮送至千里迢迢的湖北荆州、郧阳,路途遥远,苦不堪言。加之因严寒酷暑,运送军粮的民夫死于途中不知其数。于是梅友月冒然向朝廷挥泪恳求,获得了豁免民夫远道送粮之苦。对朝廷推行的这种害民之举,朝中多数大臣为保全自己的乌纱帽,避嫌缩舌,视而不见,不敢言之。惟有梅友月能为民挺身而出,直言上谏,解救民生。因此,他被人们称为“天官”。
梅友月之父梅孟春,见黎平府城西门外福禄江上木桥屡被洪水冲毁,民众往来不便,便首倡募捐,拟修建石拱桥,因工程量大,银两不足,半途而停建。梅友月告老还乡后,继承父志,慷慨解囊捐资,继续组织修建其父倡修的石拱桥,终于大功告成,还在桥面盖上桥廊,因子成父德,故该桥被取名为“成德桥”。至今还可通行,曾经用作黎平通往省州的公路桥,被列为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府志》赞颂梅友月修建成桥后:“息民肩于道路兮,跨飞虹于涧滨……”。
由于梅友月忠于朝廷,秉公勤政,为民请愿,他告老还乡逝世后,为表彰他对朝廷的忠诚与贡献,天启皇帝敕封他为“亚中大夫吏部尚书”,按一品大员的规格举行葬礼,安葬于故乡黎平城西门坡,墓地用石垛镶砌而成,墓前立有一对华表、三块墓碑,供后人谒拜。
“节愍”董三谟
董三谟,字羽皇,黎平府龙里所西门街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殁于崇祯十六年(1643),享年61岁。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为甲子科贵州第十名,授任陕西省山阳县任知县。
他在任期间精勤敏锐,颇多惠政,向为士民所爱戴。《陕西通志》载:“三谟多惠政,百姓素感其恩,及全家殉难,贼退,百姓群聚而哭之。”明朝末年,因政治腐败,又逢陕西旱灾,农村经济凋敝,贫苦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仍备受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于是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崇祯十六年(1643年),陕北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打山阳县城,时任知县的董三谟正率兵丁于乡间催收皇粮,消息传来,他的部属认为县城城池不坚易破,早晚将被攻下,劝说其切勿返城,以避凶险。董三谟执意回城说:“除一死无以报国!”部属再三相劝,董三谟大怒,厉声训斥:“我身为县令,保卫山阳是我义不容辞之责,怎能丢下满城百姓而逃亡呢?”于是星夜兼程,火速奔回县城。回城后立即整编军民,严密守卫,奋起抵御,军民团结,士气高涨。但因县城太小,城池被久困后粮断济绝,兵卒壮丁体力不支,虽拼死战斗,最终寡不敌众,县城被攻破,董三谟被活捉,破口大骂攻城起义军,惨遭杀害,其父董嗣成、妻子李氏、弟弟董三元及三个未成年子女同时被抄斩。起义军离开后,山阳城余留的老百姓看到董三谟全家老少全被杀害,无不痛哭。他全家为明朝尽忠死难的消息禀报到朝廷之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也为之悲痛涕零,为表彰董三谟尽职尽责,阖门尽忠之德行,追赠其为“光禄寺丞”,加升一级官品,下诏令于山阳城为其立祠堂并祭祀其父和弟,妻与子女另建坊供祀。一年后,董三谟阖家遗骨运回老家黎平府龙里所莲花山上安葬,在龙里所内建董公祠以供祭拜。
在黎平府城内也建有纪念董三谟的“忠靖坊”,坊上镌刻有皇帝御赐的“节烈可风”谥封,后来朝廷又追谥其为“节愍”称号,昭示后人为国尽忠。
“烈愍”朱万年
朱万年,字鹤南,黎平府城左所坡人,生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享年42岁。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乡试中第三十二名举人,历任山东定陶县令、京城(今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莱州知府。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明朝叛将孔有德率部围攻莱州城,知府朱万年率城中军民固守。平日朱万年执政清廉,爱民如子,城中军民与之同心协力,坚守御战。由于久困粮草怠尽,城中能吃的东西都吃光,军民甚至挖井底湿泥充饥,仍不屈服,愿与城共存亡。叛军使尽炮轰、火烧、掘坑道、搭云梯等浑身解数,围困两个多月仍攻不下,叛将孔有德便施计诈降,诱俘了知府朱万年和前来督战的登莱巡抚谢琏。朱万年将计就计对叛军说:“你们抓我等无益,不如以精骑随我前往,我喊守城将士出来招降。”叛军信以为真,派出五百精骑随朱万年来至城下,朱万年大声喊到:“我已中计被擒,誓必死,叛军精骑在此,请快发炮打,不要顾虑我!” 城上守将杨御蕃不忍心下令,朱万年又厉声疾呼并顿足痛骂叛军,叛军怒不可止将朱万年当场杀死。守城将士见朱万年被害,才发炮猛击,叛军精骑死伤了大半,顿挫锋芒。之后朝廷援兵到来,莱州城终于才得解围。崇祯皇帝朱由检闻讯朱万年壮烈捐躯,追赠其为“太常寺卿”,并赐立坊建祠。后来莱州军民在城南门外朱万年殉难处,立牌坊一座,牌坊上大书“朱太守骂贼死难处”。同时还建祀祠一座,祠内四壁描绘有朱万年当年率军民守城御敌的四十幅画,情节悲壮。莱州民间为纪念英勇的太守朱万年,把每年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提前一天过,为避开七月初七是朱万年的殉难日,这天家家户户都炸“面鱼”,进行祭供。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追彰朱万年忠烈之壮举,清朝赐其谥号为“烈愍”,并赐建祀祠于他的家乡黎平城左所坡脚,称“朱烈愍公祠”,门楣阳塑“忠表莱州”,两边小门各塑“成仁”、“取义”,永祭其英灵。
“忠诚”何腾蛟
何腾蛟,字从云、祥升,黎平府城龙家坡人,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享年57岁。天启元年(1621年)辛丑科乡试中第十名举人,先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山西介休、汾阳县及河南南阳县、京都(今北京)大兴县知县,兵部职方主事、员外郎,山西口北、湖北郧阳兵备道,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清军入关,明亡继而建南明政权后,他任兵部右侍郎、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何腾蛟年幼时,在黎平城郊南泉山的天香书院潜心攻读,他“蘸墨吃粽”、“洒墨点蛟”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他在任时以廉明、勤政、爱民而著称。清顺治三年(1646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后,身为南明永历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何腾蛟,以民族大义为重,联合李自成旧部李锦、高一功、刘体仁、郝摇旗等农民义军共同抗清,将各路将领改编为十三大镇,转战湖广抗击清兵。次年,清军三路进攻湖南,各镇闻风四溃,长沙落陷,何腾蛟率部退保衡阳,再走全州,辗转于武岗、柳州等地督战。是年十月,清军由湖南攻克黎平,何腾蛟家族40余人被押送至汉阳,胁迫何腾蛟投降。他回书写道:“为天下者不顾其家,为名节者不顾其身……欲挟吾顺而不能也!”第三年,何腾蛟乘两湖空虚之机,由全州发兵大举反攻,一度收复了湖南大部,在南北抗清力量的相互呼应下,永历皇帝的政权不断巩固和扩大。清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何腾蛟率部攻下衡州后,为劝李锦、高一功部驻守,他亲率士卒30人赴湘潭,不料李、高二人早已率部东去,湘潭城空无人守,他忧心如焚,孤军把守,而何腾蛟的行踪,被叛将孔有德探悉,麾军直扑湘潭。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将何腾蛟俘获安置在城外的慧德庵中。清军对他劝降,他斩钉截铁地说:“汝何劳神,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从被俘之日起,他正襟危坐,水米不进,坚贞不屈,对明朝的忠诚日月可鉴,惊天地,泣鬼神。于当月二十六日,在湘潭流水大埠桥畔从容就义。他被扣押的家族也因不屈自尽或被斩绝。临死之前他留下绝命诗一首: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何腾蛟就义后,两湖各郡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至今仍有祭祀活动。永历帝亲自祭奠,令三军缟素,追赠他为“湘中王”,谥号“文烈”。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为旌表他忠君气节,追谥“忠诚”,命为其建祠。次年,他的骸骨准由湘潭移归故里黎平,葬于黎平城西南西佛崖,墓地在清代多次得到官府乡绅修葺,雄伟壮观,同时还在城中神鱼井旁他的故居修建有“何公祠”,门头题写“黔南正气”四个大字,春夏秋冬瞻祭之人络绎不绝。黎平还有很多关于他的典故和文物古迹,充分反映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