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教学平台 确保一流教学效果
——贵阳市打造远程教育服务基层和群众升级版记事
□本报记者 刘启靖
贵阳市积极整合资源,依托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打造远程教育服务基层和群众的升级版,不断拓展远教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功能,帮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物质成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造一流教学平台
十年前,贵阳市向省委和中央主动争取,成为全国农村远程教育先期试点城市。以“打造一流教学平台”为目标,充分整合资源,搭建起集有线电视、互联网、广电教学平台和地面卫星接收站为一体的“多元传输”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实现了远程教育在全市所有村和社区的全覆盖。从2012年开始,着力打造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把11个省、市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建设成远程教育示范点、党建示范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助推贵阳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整合资金资源。统筹市、县两级建设资金,市委组织部从党建经费中核拨建设启动资金120万元,各区(市、县)匹配相应建设资金,共投入建设资金2046.51万元。基地建成后,又纳入市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统一管理,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每年补贴培训费22万元。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充分整合涉农部门资源,为培训基地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纳入市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后,切实提高区(市、县)党校、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见习点、农民创业园等培训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三是整合师资资源。将省、市、县相关的专家、学者纳入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师资库,建立乡镇、社区、村本土专家师资库。各级党校教师作为主要兼职教师,参与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的教学组织管理,研究本地党建特色、产业发展规律,为学员进行形势教育。四是整合见习点资源。组织部门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统筹安排,注重在全市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见习点开展教学活动。各地党校将见习点的培训纳入教学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和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作为省、市两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的王岗村是乌当区较为偏远的行政村之一,距贵阳城区50余公里,按照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现代化培训的要求,将培训基地建设列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限时完成。建成面积1070平方米,拥有100余人的师资队伍,建立学员管理、教学评估、公共财务管理等10余项制度,可承接200名学员食宿的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自编《红色党建绿色产业》系列教材5000册,涵盖了“阿栗杨梅”,“下坝樱桃”,“百宜黄金梨”和“黑羽鸡”等特色产业供学员参阅。村党支部书记花全介绍说:“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基地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培训基地和远教站点资源可以相互补充,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目前,村民们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开起了农家乐和乡村酒吧,如今的王岗村,每到周末便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幅熙熙攘攘,热闹异常的景象,成了城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地方。
构建一流服务机制
贵阳市始终把构建一流的服务机制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统一招考等方式,为每个村级站点配备了一名专职操作管理人员。将操作管理员补贴和站点基本运行、设备维修维护、课件开发制作等经费一并纳入财政预算。率先在全省制定考评标准,采取测试、座谈和暗访调查等方式开展量化考评。全面实行定期上门走访和站点定期辅导服务制度,保证了远程教育系统长期正常运行。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基地的建成,增加了服务手段,增强了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观山湖区碧海社区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创新服务方式,开展贴心服务,将远程教育服务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实现服务居民零距离,社区建成“一站办结”大厅,提供169项服务内容。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咨询近6万人次,接件4.4万件,办结率99.9%,群众满意度98%以上。通过建立“四点钟加油站”,解决了辖区双职工后顾之忧。组织远教义工亲情般陪伴放学回家无人照看的孩子,辅导作业,“四点钟加油站”成立以来托管孩子2000余人次。目前,观山湖区以碧海社区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为核心,先后建立了世纪城社区爱心银行、金华园社区自助图书馆、翁井村农夫乐园、龙泉村蓝天驾校等十余个党员远教见习点,使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由点及面,形成一个完备的服务体系。
确保一流教学效果
11个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坚持把组织开展好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提能强训”工程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管理上,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市委组织部对全市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工作的指导。二是明确市委党校负责指导区(市、县)党校把基地作为骨干师资的培育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市县两级党校教师驻点授课、课题研究,帮助基地制定发展规划、教材开发和课件制作,实现党校资源与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明确各级组织部门负责对本地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将基地工作考评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紧密结合学员工作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学习培训中掌握真本领、领悟实技能。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基地经费使用、督查制度,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效果评估等管理制度。明确省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不少于40期(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20期),市级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不少于30期(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10期)。利用远程教育免费推介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农产品,培育农产品网上营销市场,引导党员群众运用各级远程教育网、“万村千乡”网页、农经网,及时发布农产品信息, 推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
截至目前,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已先后组织培训了600余场次,接待中央、省内外参观154次6641人,已充分凸显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孵化器”作用。全市共创建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12000人、“学用标兵”4000余人,其中基地所在村培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均不少于50%。培育学用转化项目1135个、示范项目110个、示范村8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6个,培育市级示范社16个,为17个党员创业带富项目融资支持3277万元,在贵阳市率先实现小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