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46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27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召开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旋即启动。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将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民革省委提出了《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生态贵州,美丽贵州》的提案。

民革省委建议——

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 建设生态贵州、美丽贵州

□郭静秋 本报记者 杜 薇 顾 娜

  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以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对生态建设作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顶层设计,以划定生态红线作为生态安全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这种“底线意识”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进程中,贵州应在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绿色产业构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为全国或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机遇与挑战并存

  众所周知,贵州位于长江、珠江水系上游,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搞好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情,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现实矛盾相对于贵州来说尤为突出。

  近年来,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立足省情,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努力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2013年全年淘汰落后产能988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2%;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举全省之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人为本保障生态系统安全。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全省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整体战略来推进,形成了多个试验区同时试验、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如,开展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将生态环境列为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和市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核心指标;启动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2014年还将启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州”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这些扎实有益的探索,为我省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贵州总体生态环境尚未根本好转。通过调研,民革省委发现,目前, 生态环境面临重大压力,生态基础脆弱, 山多地少水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石漠化、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态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仍然突出;产业体系亟待优化升级,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给节能减排带来很大压力,单位能耗水平还比较高。特别是生态功能价值核算、生态补偿等制度建设滞后。可以说,贵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举“生态”之力 推动贵州发展新跨越

  保护生态既要有明确的方向,更要有务实的行动。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都决定了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为此,民革省委建议: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中心任务。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必须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广泛实施生态科技项目,以绿色生态科技来提升我省“四个一体化”的生态水平,以绿色生态科技来夯实“五张名片” 的生态基础,以绿色生态科技来作为“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基本元素。要以生态的理念推进三大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低碳化、服务化、集群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尽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建议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纳入法制领域,形成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建立司法、执法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法治格局。重视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积极实施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补偿力度。加快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生态环保工程项目。

  加大对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支撑。应加快构建完整、长期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生态综合监测的稳定运行机制及生态安全预警系统,认真做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监测与生态系统变化情况的监测评估工作,为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要不断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积极发展、引进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先进制造、清洁生产等技术,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引进、集聚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我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保障水平。

  采取鼓励措施扶持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我省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各类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等,有348处,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重。建议在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度的绿色产业开发活动,消减废弃物排放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与水平,实现发展中的保护。通过综合运用财政补贴、低息和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生态标识等多种优惠手段,重点扶持生态旅游、民族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于限制开发区域的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应本着集约式开发利用的原则,稳步有序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将生态保护和补偿效果纳入市州县政府工作考核范畴。生态保护与移民搬迁是我省生态保护的重大措施,国家投入巨资实施重大保护工程,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移民搬迁致富双赢效果,必须加强对政府作为的绩效考核。在开展自然资源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生态补偿与地方生态保护的政府责任结合,最终实行领导政绩考核的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奖罚结合,形成动态激励机制,实现生态补偿的保护效果与权益责任有机统一。

  摸清生态“家底”,为国家建立和实施全国性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政策做好准备。在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摸清我省生态“家底”。在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中,我省没有优化开发区域,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也就是说,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生态屏障保护区,是国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的受益区。受益大小,跟我们是否做好认真细致的前期工作紧密相关,需要精心测算,形成项目库和有利于我们的指标体系,为国家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政策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