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544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25

回归理性发展 白酒业健康成长需助力

□本报记者 李 丽

  2013年,我省食品工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向好的因素增多,同时也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依旧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自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倡导厉行节俭,限制“三公消费”以来,餐饮、旅游和礼品市场萎缩,高档礼“遇冷”,豪华宴“失宠”,吃喝送礼大大减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销声匿迹、原材料价格上涨……以烟酒为主体的我省食品工业经受炼狱般浴火洗礼,逐步回归理性发展。

  从2008年至今我省食品工业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为573.94亿元,到2013年完成食品工业总产值1219.2745亿元,三年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翻番。其中,白酒产业的贡献非同小可。但一些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需重视并采取有效举措。

  产业处于调整期

  产业效益是从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与实现的增加值之比得出结论。2013年,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总产值与完成增加值之比为85.84%,其中酒的制造为94.00%,与2012年基本持平;烟草制品业实现总产值与完成增加值之比为79.71%,与2012年基本持平。

  生产效益是从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实现的利润之比得出结论。2013年我省酒的制造实现利润总额233.56亿元,利润现价增速12.53%,行业利润率为46.63% ;在产业贡献方面,2013年我省酒的制造实现税金总额103.30亿元,税金现价增速8.65%,行业税赋率为20.63% 。

  作为我省食品工业主体产业之一,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白酒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就业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行业整体不振的大环境下,贵州白酒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具体问题。

  2013年,我省白酒的产销率同比虽有微幅提升,产值、产量也同步上升,但高端白酒销售大幅下滑,库存加大,导致流动资金回笼慢,外来资本投资热情减弱,加上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企业资金不足现象逐渐显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士分析称,从目前情况看,白酒行业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和资金链的断裂将行业置于调整初期,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即将来临。据悉,仁怀市已对十二五期间做出的白酒产业规划也进行了下调来应对。

  从另一层面看,面临新一轮行业调整期,行业整合力度将持续加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我省白酒企业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实现规模扩张。同时,营销模式创新和电商平台建设将成为行业激烈竞争的新领域。培养新的消费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将成为我省高端白酒企业的重要关注点。

  另外,全国范围的“用工荒”直接刺激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白酒行业用工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目前更为突出,旺季需要大量的员工,淡季人员闲置,员工流动频繁,招不进、留不住、干不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日益增强的发展要求,劳动力成本还将大幅提高。鉴于我省白酒超常规发展与白酒市场出现的问题,致使我省白酒产业在发展思路、资源配置、原料供应、资金短缺、白酒生产环节的新技术及技术人员缺失、标准配套、环保、物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成为制约我省白酒发展的瓶颈。

  苦练内功正当时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是我省白酒生产的强项。但是它也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占地面积多的客观情况,受到环境承载力、资源瓶颈、技术人才、投资规模、市场营销等条件的制约。

  面对当前白酒行业严峻局面, 如何实现我省白酒产业的稳中求进?省食品工业协会人士认为:“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述协会人士认为,针对我省白酒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以茅台酱香型白酒、董香型白酒和独具贵州特色的习酒、贵州醇、鸭溪窖酒等为代表的黔派浓香型白酒,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强、生产工艺特殊、生产周期长,只有严格遵循这样的自然法则生产的贵州白酒,才具有优质的品质。而在白酒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白酒生产企业急功近利的做法,无形中自损了贵州白酒的良好品质声誉,这样的内伤对贵州白酒是致命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加强贵州白酒相关品质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加强对白酒生产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监管,确保贵州白酒的在国内白酒的品质地位,确保贵州白酒的食品安全。

  其次,针对我省白酒生产的实际情况,为确保产品品质,防止“谷贱伤农,酒贱伤企”的情况发生,对白酒行业的准入应制定一定的准入门栏,强化生产资源的整合,同时根据我省土地资源稀缺以及优质原材料的产量有限,决定了贵州白酒的不可复制的稀缺性等特点,以及产业可承载力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产业目标,使我省白酒的生产步入科学、稳定、集约的发展之路。强化白酒品牌文化营销。以民生为导向,强化领袖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引导行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加快破解我省白酒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瓶颈。贵州白酒独特的生产加工工艺是贵州白酒优良品质的保障基础,但我省在白酒生产的创新尤其是技术设备的创新上,与国内白酒生产相比,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稳定酿造中微生物群落,提高发酵质量和效率,推行完善红外光谱技术、三级质量控制和计算机味觉辅助系统,提升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标准化水平,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高质、稳定;推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制曲,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酿酒技术人才的培育方面,尤其是熟知白酒生产全过程和研发的高端技术人才、酒体设计人才,以及一线的熟练操作技工都有较大的缺口。通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白酒企业的合作,加强加快我省白酒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的培育工作,则是化解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瓶颈的当务之急。

  贵州白酒除具有不同工艺品质的酱香白酒外,贵州浓香型白酒自然酿造具有的优雅醇厚、浓中带酱的特质也有别于国内其他浓香型白酒,但由于没有自己完善的标准体系,使之不能在白酒行业独树一帜,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特色酿酒工艺生产的优质产品优价体现不出来。基于这一事实,建立健全不同工艺酱香白酒和黔派浓香白酒的专用技术标准,进行贵州酱香白酒和黔派浓香白酒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的标志注册,是确保贵州白酒优势和发展的基础。

  黔山秀水出好酒,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但我省白酒品牌被外界认可的屈指可数。针对目前黔酒品牌过多、市场仿品纷扰、性价比过乱的情况,省食品工业协会人士认为,应强化贵州白酒品牌文化营销,充分发挥酒文化优势,不断促进酒类消费文化行为的延伸,体现白酒行业独特的文化价值。重点提升黔酒品牌团队形象,以品牌文化营销,将贵州黔山秀水的原生态文化与悠久的黔酒文化结合起来,化解个性品牌单打独斗的市场被动局面,让文化赋予了贵州白酒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高度认同感。同时将有限的扶持白酒企业发展资金,适度投向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开拓上,真正让优质的贵州白酒走出大山、走向国内外市场、走向更多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