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国企发展的最大红利
——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近三年改革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张 洁 黄福九
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在我省国企改革历程中,特别是近三年来,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始终勇立潮头,一路向前、成就瞩目。
始终服务主基调主战略
作为我省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始终围绕主基调去奋进,始终围绕主战略去布局,特别是在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更是主动担当。近年来,28户监管企业紧紧围绕“四个一体化”、“五个100工程”、“五个一批”、贵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发展平台,主动投入、主动作为,积极为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先锋、打头阵。
近三年,重点推进投资总额达1637亿元的24个重大项目,仅2013年就完成项目投资266亿元,一批战略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支撑性项目呼之欲出:茅台集团投资63亿元,技改扩能、环境整治;机场集团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开磷集团绿色矿山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进……
做好资源配置大文章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部署,省国资委积极整合出资企业资本、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书写了新篇章。
同时,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踏步走出去:茅台集团成功收购法国波尔多海马葡萄酒庄;瓮福集团沙特磷选矿项目树立了行业标杆,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成为我省创汇中坚;七冶公司工程业务拓展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国际国内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短短3年间,一个个新的企业应势而生,重组发展风生水起,资源集聚效应、资本撬动效应、管理辐射效应叠加释放,以酿酒、煤电、化工、冶金、商贸流通、旅游酒店、新材料等产业为支柱的布局结构日渐明晰,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势头强劲。
全面释放发展活力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省国资委先后引进宝钢、中国电子、中国华电等10多户中央和省外优强企业,对振华集团、水钢集团、贵钢公司等企业实施改革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据悉,截至2013年,省国资委引进投资者42个,引入资本93亿元正陆续到位,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了股权结构,做大了资本增量,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了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竞争力不断增强。
此外,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已全面改制为公司制企业,19户企业的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实现股份制改制,其中11户企业在集团层面形成多元股份制公司,共有上市公司6户。
打造贵州国企升级版
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监管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升级,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在打造贵州国企升级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意见、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开展“百千万人才计划”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务实管用的推动措施配套出台,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出资人代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总量达73362人,其中科技人才34180人。2013年,引进千人创新创业标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共1985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46人,其中院士4人、博士10人。
科学监管:既“管好”更“放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省国资委作为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直属特设机构,坚持“依法履职、科学监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工作理念,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既“管好”,更“放活”,与监管企业一起在改革发展道路上圆融一体、披荆斩棘。
不仅如此,省国资委开展规范的董事会改革,在独资控股企业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5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4户企业开展了监事会主席(监事)“外派内设”,全面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曾一度走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前列;整合国有资本投入机场建设、转让股权促使天福化工重获新生等一系列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带领着企业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