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540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18

  贵州发展健康产业的优势在于有良好气候和环境,而这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条件,可为康复、疗养、养老等产业发展提供绝佳机会。贵州已有的药材种植与民族医药产业,也为健康产业全领域扩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健康产业:风动帆扬正当时

□本报记者 李 丽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40号文)一出台,就引发医疗卫生等健康服务相关领域的广泛讨论,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叫好。“这个文件对医疗机构等相关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一位贵州省医疗从业者说。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发改委社会处获悉,该省对国务院《意见》的落实意见草稿已完成,现正在征集各方意见,预计年内可以正式出台。

  一个极具发展后劲与潜力的产业为各方谋划。对正在奋力实现后发赶超的贵州而言,抓住健康产业发展这个重大机遇,做出好的产业规划并务实推动、扎实落实,或是不错的选择。

  差距与潜力同在

  贵州省组织调研后发现,其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大健康”概念尚未普及,人们治病意识强、防病意识弱、保健意识差;在预防方面,大多健康管理企业还处于体检、健康咨询、产品推广等初级业态,运营模式有待创新;在治疗方面,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发展面临资金、技术、政策落地支持等多方面制约;在保健方面,尚缺乏统一标准和认识,资金分散、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可归纳为六大问题: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过分依赖广告促销;产品开发力量薄弱,较少经严密科学论证,难以面对国内外企业竞争;产业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执行政策和配套支持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及规范统一的检测手段。

  据统计,目前贵州省有公立医院近400家、民营医院近200家,民营医疗门诊部近1600个、个体诊所3100多个,标准村卫生室近15000个。

  面对全省4000万人口的医疗需求,这些医疗服务机构似乎显得有点捉襟见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及市场转型升级,全省医疗市场已明显发生良性转变,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比重由2008年的40.4%降至2011年的34.9%;到“十二五”期末,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将不高于30%。医疗体制改革与完善及医药市场转型与创新,不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和生活质量,还带动医疗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为未来全省医疗市场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动力。

  在保健品产业方面,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4000余家,销售收入1200亿元;贵州省的保健品企业不到30家,销售收入较少。同期,美国实现750亿美元的市场销售收入,我国保健品年消费量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与消费能力虽不断跃升,但保健品消费比例却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保健品消费占总支出25%以上,我国仅为0.07%,是美国的1/7;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约31元,不足全球人均保健品消费20%。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消费观念不断加强,我国及贵州未来的保健品市场将有很大增长潜力。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相比较为滞后,贵州省更处于起步阶段。健康管理产业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约有12000家健康服务机构,受“运营不规范、政府支持不够、公众认知不高”等因素影响,一直未能形成良性发展和达到规模效应,比照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异。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健康意识增强,未来10年将是国内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黄金期”。

  数据显示,至2013年末,贵州省有药品生产企业175家(其中过亿元企业31家),实现市场销售收入约373亿元,不到全国市场份额2%;全省有医药流通商业企业300多家、零售药店8997家,医药流通市场总销售额约230亿元(不含医疗机构、日化用品等),不到全国市场份额2%。与全国医药市场相比,贵州医药产业无论是销售规模还是市场份额均呈现较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近几年来,贵州药业年均保持25%—30%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增幅,全球增幅为14%),已跻身“贵州五张名片”之一。同时,贵州属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加上政策引导和市场不断优化整合,将推动全省医药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势与机遇并存

  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面临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急需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该省地理资源优厚,中医药保健资源丰富,具备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已成为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健康养生产业作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民健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光奇表示,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可以打造“健康中国·养生贵州”的地域性品牌,推动全省旅游、特色农业、民族医药产业提升竞争力,提高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发展健康产业对谋求后发赶超的贵州有什么意义?张光奇认为,健康养生产业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特点,契合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包含一些服务性行业,有利于优化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陆洪光认为,贵州发展健康产业的优势在于有良好气候和环境,而这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条件,可为康复、疗养、养老等产业发展提供绝佳机会。贵州已有的药材种植与民族医药产业,也为健康产业全领域扩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有效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上述人士认为,首先要树立大健康产业理念并确立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战略地位,把大健康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作为全省重点行业进行扶持,向社会和投资主体传递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规范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避免低水平重复;其次要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前景广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营造有利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尽快出台《大健康产品及服务管理办法》,确保健康发展;四是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内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陆洪光建议,贵州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抢抓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机遇,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布局,大但突破、敢于争先,围绕“医疗、医药、金融资本”三大重点,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或国家一流水平的健康产业园区。

  在产业发展重点方面,他认为贵州可大力发展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争夺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跨医疗产业;发挥气候优势,重点发展疗养产业、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建设集养老、医疗、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养老疗养基地;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重点发展体育器材、高原健身项目、中医与民族医药保健;发展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生产健康家居、绿色建材、环保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