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3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3-05

  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的鲁屯镇,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明朝初年形成集镇,清康熙时期达到了极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古文化。史料记载,这里曾经为明朝的军屯之地,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鲁屯的明代军屯遗韵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小镇文物甚多

  鲁屯位于兴义市东北部,距市区32公里,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古镇。据考古出土文物和《兴义府志》、《兴义县志》以及当地《李氏家谱》记载,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明朝初年形成集镇,清康熙时期达到了极盛。

  今年的早春时节,我踏访了这个美丽的集镇。在踏进镇子的时候,尽管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现代社会的文明景象,但三座至今保存有完好的石牌坊却一下子就能让人穿越时空,去探询还未远去的古代文化气息。

  “这是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那是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还有一座是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鲁屯镇的几位老人说,从留存下来的文字记载来看,三座石牌坊于清代中后期建成,是鲁屯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细看,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门五楼氏。铆榫结合构造,坊座坚固,坊体楼高各7米,坊底为束腰须弥座。石柱下边有顽狮护鼓,鼓面分别浮雕着各种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钟鸣逐鹿”、“麒麟戏鹤”等等。石牌坊一楼中间有长2.5米的石匾,书有“贞寿之门”、“节比松操”、“升平人瑞”、“国瑞家祥”等大字,每块牌坊的门柱上都有对联,这几块匾是几件书法精品。融书法篆刻为一炉。书法笔力遒劲、潇洒处如行云流水,有一泻千里之势;凝重之处如力顶千斤,力穿石背,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感。三楼用碗口粗的石柱镶成三格,中间镶有“圣旨”二字,方匾两边雕有“二龙抢宝”的石柱护卫着,二楼雕有“金蟾吐丝”,每座牌坊的边角均镶有“鱼翘尾“。三牌坊顶端雕有大篆、小篆的“寿”,很像寿星老人抚须自笑,具有很高的艺术感。

  “鲁屯是明清屯堡文化的重镇,屯堡文物多不胜数。”记者在采访了解到,鲁屯镇保存下来的文物除了石牌坊外,还有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明朝千户指挥官墓群——“李氏祖茔”。据了解,这片明朝古墓群占地50余亩,墓地里除了葬有世袭锦衣卫掌印千户指挥官李文明的墓之外,还有第二代、第六代、第九代千户所掌印指挥官的墓。此外,茔区内还有一些书法精湛,刻工俊美的清朝古墓,它们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1997年,省考古队就在这里发现了殷代出土的玦片(玉石的一种),认定是春秋时期的陪葬品。”鲁屯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以前属夜郎国。

  军屯遗韵浓郁

  “明洪武二十二年(1439年)各族人民起义,普安扬屯(今楼下镇)之千户所遂移至此,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于此,筑城于扬拉山(今东北境的七孔塘),并命名为‘鲁屯’,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随行的省文物所专家说,鲁屯在明清时期,曾一度是兴义和安龙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盘江水系来到兴义,在其日记里叙及黄草坝时说:“只有几个卖黄蜡和卖汤锅肉的商贩,而鲁屯已经设有驿站、商贾云集、街市繁华的小城了。”到目前为止,鲁屯仍然是一周赶集两次。据史料记载,鲁屯比兴义市还早开发233年,比捧乍、下午屯早开发近400年,1382年普安卫千户所建所于鲁屯,至今已有610年历史。

  “明朝初年,明军在普安境内打败了当地土司,基本平定了元朝残余势力和少数民族土司的骚乱。并撤土府建卫制,成立了新的政权机构——普安卫。”随行的省文物所专家告诉记者,天启年间,驻扎在鲁屯的明军为自己的安全构筑了诸多的防御设施,如:凭险修建营盘、卡栅。鲁屯千户所指挥中心设在鲁屯北门的后山上,并筑有营盘,今称老营。千户指挥官驻地,以家族实行群居在屯里头。出于军事的需要和便于管理,屯堡按乾、坎、垦、震、巽、离、坤、兑的八卦方位布置,八阵图巷道由此而形成。各个巷道之间路相通、户相连,纵横交错,错中便捷,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迷失方向。

  “这条街有600余年的历史了。”在鲁屯,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铁匠街,街道很窄,宽不过6米,现在依然有古街的风格。记者在镇文化站了解到,明军初到鲁屯,士兵们在街边搭了上百个工棚打铁,后来拆棚建房,这里就成了铁匠街。在上个世纪五、六是年代,这条街到处都是铁匠铺,一到赶集日,整街的风箱就拉得呼噜噜直响,一会儿整条街就布满了黑烟,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鲁屯经数代人的营造,千户所城街道纵横,形成了下排街、铁匠街、苞谷市、丝绸街、江西街、云南街等,这些街道都是按其所需而修建形成的。”据悉,鲁屯作为军屯的基地后,屯里的人过着半军半农的生活,平时耕田锄地织布打铁,战时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同时,军屯建立后,手工业也逐渐繁荣起来,随军的铁匠除锻炼造兵器外,还生产马镫、马掌、钉子和锄刀等农业用具。军屯的指挥所建在鲁屯后,鲁屯的知名度提高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强了。军屯为了保证军需物质的供应,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商人们更是络绎不绝,至今,镇上还有一块“应兴祥商号”的招牌,就是当时商业发达的有力见证。

  眼下的鲁屯,早已不闻马帮的铃声,古驿道也难觅踪影。史料记载,鲁屯经过嘉庆、同治几次较大的战乱,城郭缩小了,仅存部分城墙和古营盘遗址。

  “围鼓”独树一帜

  踏访鲁屯那天,恰逢镇上一商户办为儿子办喜事,从这家人户旁边经过,一阵唢呐声伴着浑雄的锣鼓声直穿耳鼓。细听之下,发觉这里的锣鼓声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好似戏班里的锣鼓音响。打听下来,才知道这里的锣鼓还真有川戏锣鼓的神韵。

  “鲁屯的围鼓是明军带来鲁屯的。”据悉,屯兵于鲁屯的明军,闲暇时就喜欢吹拉弹唱,同时则以敲锣打鼓取乐,后渐渐谱写了各种曲调,遂形成明初的围鼓。清朝的乾隆年间,鲁屯修建了戏楼,常请四川的戏班来鲁屯唱戏。以传统锣鼓取乐的鲁屯人,常与戏班打交道,由于交往情深,与戏班鼓师切磋锣鼓音响旋律,吸取了川戏锣鼓的精华,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鲁屯一带流传的“围鼓”。

  “锣鼓一响,群起而舞。”随着时间的流逝,鲁屯“围鼓”有了新的变化:从先前的单一敲打锣鼓,到参杂舞蹈。后来,更是发展到一切打击乐具、舞蹈动作都要围绕着大鼓的鼓点来行动——鼓师双手敲鼓边,其敲法有单手敲、双手敲、敲边鼓、敲鼓心、点放、急速放、连珠放、重放、轻放、点放、双点放等等。所有鼓点都是提示执乐器的人,各司打击乐具和该跳的动作,其步伐或退或进或旋或转或跳或蹲,并用碎步、弓步、方步来变换队形。由此,便衍生出了一种新的群舞形态——鲁屯围鼓舞。

  记者了解到,鲁屯围鼓舞属群体舞,表演时对场地、人员没有严格要求,少则4-6人可演奏,多则数十人,其表演气势宏大,动作粗犷,节奏响亮,情绪激昂,风格纯朴,表演形式分为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打击乐器时有“跳打”、“蹬打”、“翻身打”等等。鼓师只要敲鼓点提示,持乐器的人便知道鼓师要表演哪个拍子。持乐器者则随着鼓师拍子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抑扬顿挫的乐声,配以不同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

  “围鼓舞经久不衰、它已渗入到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红白喜事祝寿、庙会、祈福、庆功、纳财都经常去演出,每逢演出,百姓扶老携幼而来,将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鲁屯围鼓舞的队形变化是随乐声的变化而变化的,用不同的手法打击出的锣鼓声,使舞蹈更加富于个性化,在历代民间艺人的逐渐编排中,舞姿与乐声更加协调,从内容到形式上除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外,更给人听音看形的艺术美感。

  2010年,由兴义市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局选派的兴义鲁屯围鼓赴陕西韩城参赛,获得了首届全国锣鼓大赛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