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其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
“智慧旅游”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
□本报记者 李 丽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旅游行业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经营和管理已迫在眉睫。国家“十二五”旅游规划发展纲要提出,“面对不断扩张的产业规模,逐渐变化的市场客源结构,以及多样化增长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的全面变革,从产业供给链和过程形态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日前,国家旅游局发布2014年的旅游主题为“智慧旅游年”。旅游资源丰富迷人的贵州,也正式迈开了“智慧旅游”的步伐。
轻松“玩转”旅游
凭借手机上的二维码,轻松一扫即可进入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游玩,电子门票、覆盖全景区的免费wifi,景区内200个实时救助、监控、呼叫点等——这些方便快捷的服务,将是黄果树景区带给游客的“智慧旅游”体验。
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债人周云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客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从而逐渐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是旅游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特征、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引领旅游进入‘智慧时代’。”
具体而言,周云虹认为,依托智能化和信息化形成的“智慧旅游”,会在三个层面影响着旅游业态:对消费者而言,“智慧旅游”可以让游客不出家门,全面了解目的地旅游信息,预订产品并支付,旅游行程中也可以动态地了解所需信息并发出救援及接受帮助信息,旅程结束后还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对旅游企业而言,“智慧旅游”系统是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和提供产品的平台,而且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通过目标定位、数据统计、安全和反馈等系统,可以全面了解游客需求、旅游目的地动态、投诉建议等,帮助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
所谓“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
近年来,贵州各景区、酒店、旅行商、旅游交通等部门和企业,充分认识并重视行业信息化建设,省市各相关部门也积极推进并给予项目支持。经过景区数字化、酒店管理、客票门禁、电子商务等业务系统的建设,旅游智能化信息化已初见成效。
据贵州省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其实贵州旅游的智慧化早已启幕。从2010年起,全省旅游业逐渐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相继开通了“12301”旅游公众服务热线、开启“淘宝多彩贵州旅游馆”、智能旅游电子地图系统、腾讯SOSO街景地图、“醉美贵州”手机APP、《趣贵州》旅游景区3D虚拟游戏、景区3D全景导游通等“智慧旅游”项目。由省旅游局设立的贵州省旅游局政务网、贵州旅游资讯网及“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三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成为全省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与广大游客互通的信息通道及窗口,实现了跨平台传播贵州旅游。
2013年4月,大型贵州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营销项目——“淘宝多彩贵州旅游馆”正式上线运营,馆内设立景区门票、酒店、线路和旅游商品四大类商品,其销售量和人气一直颇为可观。
需要“系统”推进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业内人士发现,贵州旅游业各业务系统虽已建设并投入使用,但也形成了信息平台多、小、杂,且各自为阵的信息化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实现互通互融,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平台没有充分应用。随着旅游的升级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区域旅游智能化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不断整合资源,让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业务合作,使平台发挥更强的功能。
目前,全省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愿望和呼声很高,怎样全面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
从事旅游业多年的周云虹认为,应整合资源推进全省“智慧旅游”工作,提升旅游行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智慧旅游”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企业动作流程的巨大变革、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转型及政府的体制改革,需要复杂的统筹管理和推进,具有超乎寻常的艰巨性、系统性、全局性。“要把旅游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应该重视‘智慧旅游’建设,建议整合全省旅游行业部门、景区、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参与,成立专门的组织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此健全‘智慧旅游’建设管理机制。”周云虹表示。
优化“智慧旅游”建设的政策环境,在信息化战略规划阶段需要有强劲的资金支持,才能使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持续、稳步推进,仅靠企业自筹资金难以支撑项目资金链持续推进。周云虹建议一方面要创新机制,制定引导性政策,拓宽旅游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要整合国家、省、市信息化项目资金给予扶持。
现阶段,贵州省信息化专业人力资源仍显不足,“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一支既懂旅游又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周云虹认为,可以依托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智慧旅游”专业人才、营销人才、外语人才、导游和网站编辑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符合国家实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另外,周云虹建议加强“智慧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加大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性投入,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信息资源,培育特有的信息文化,实现旅游景点部件全感知,建成涵盖文物资源、艺术品资源、旅游资源在内的文化数据库;广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以音/视频、电子读物、3D效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加大旅游资源的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主动与著名搜索引擎、旅游网站建立内容链接,广泛推广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世界影响力;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保障信息管理权的前提下,实现政府有关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信息共享,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游客在贵州旅游馆“智慧旅游”体验区感受“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