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境内的奢香古驿道和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作为贵州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当时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贸和行政交通体系,沿线的古道、驿站、关隘、桥梁、商号等各类文化遗存,蕴含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反映了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奢香古驿道作为朝廷与西南各民族之间的重要联系通道,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进贵州省委提出《关于保护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建议》提案。
民进省委建议——
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奢香古驿道
□本报记者 顾 娜 杜 薇
历史瑰宝引关注
人们对于奢香古驿道的关注始于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28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该剧好评如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浓墨重彩刊发知名学者评论,赞誉有加,叫好声一片。“北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安定,南有奢香守疆促进民族团结。”奢香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迹电视连续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奢香率部在贵州大力开置古驿道的业绩却鲜为人知。
根据《明史》、《明事本末》等记载,明初水西彝族首领、贵州宣慰使奢香,识大体、顾大局,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时任贵州都督马晔裸鞭奢香,企图挑起战争,以灭诸罗“代以流官”。奢香识破马晔阴谋,忍辱千里告御状。朱元璋诛马晔获得奢香的忠心归附,答应朱元璋在贵州开路设驿以供往来。奢香亲率各部“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开赤水之道,通龙场九驿。”为明朝开发贵州立下了千载之功。
奢香古驿道纵横贵州,新开辟或整修了以贵阳为中心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一条向东,经贵阳、平越、黄平而达偏桥(今施秉县境);一条向西,从水西出,经毕节过乌撒 (今威宁)而达乌蒙(今云南昭通、宣威);一条向东北,经水东过草塘(今瓮安县境) 而到容山(今湄潭县境);一条向西北,过毕节而达赤水;而另外一条即在水西水东本部置“龙场九驿”。故朱元璋视奢香修建贵州驿道为奇功,称赞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奢香逝世后,朱元璋加谥为“大明顺德夫人。”
奢香开置驿道对明朝开发贵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只是密切了贵州与湖广、四川、云南的联系,更是密切了朝廷与贵州地方的联系。“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直接带给贵州这片土地先进的经济与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开发、大移民,最终促成明王朝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13个行省。奢香置驿是贵州历史开发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600多年历史过去,奢香古驿道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已被贵毕、贵渝、贵新、黔滇高速公路所替代。千秋古驿遗山野,高速路旁边的古道已废弃,有的路段和周边遗物已被破坏贻尽。但人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更不能背叛了自己的历史。奢香率部修建的古驿道,正在冗长的岁月中慢慢消隐,有的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有的悬挂在风险的岩峰山腰,有的耸立在海抜最高的山顶上,有的埋在了水库底下,有的变成了田土,有的变成了住家户。更为甚者,听说前些年,从云南方面传来消息,云南茶马古道的一些马蹄印石头,是从贵州的一些地方买去的。
奢香古驿道见证了贵州开发和发展的历史,其不仅具有人文科考和历史保护价值,还具有观赏、游憩的生态旅游等价值,是一条有待开发利用的“文化线路”,贵州不应舍弃了这一历史瑰宝。
提案呼吁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
民进省委建议:
由省文物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6市3州,组织有专家参与的普查队伍,对全省奢香古驿道的残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普查。普查包括古驿道残存路段、驿站、桥梁、古亭、古建筑、渡口、关隘、码头、馆舍、古村落遗址等等,并一一记录在案,存入文档。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和市、州、县,拟出需要恢复的路段、桥梁、古亭、古建筑等,经论证审批后,加以分别分批实施落实。政府出大头,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民间力量,或招商引资,多渠道、多形式汇集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奢香古驿道的保护和修复中。争取在未来的5年左右,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恢复一些路段、驿站、桥梁、古亭、古建筑等。
要参照世界遗产保护的“文化线路”来保护和打造奢香古驿道。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恢复修复“龙场九驿”,做出示范,然后再延伸到其他驿道,真正形成一条“文化线路”,要让沉睡在贵州重山峻岭中的古驿道,象一条巨龙式的活起来。利用好奢香古驿道之路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记者了解到,该提案经省政协研究确定为主席会议督办提案之一,由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领衔督办,经省政府办公厅转交省文物局、省旅游局和相关市、州政府负责办理。
2013年9月23日,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召开提案督办会,就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提案《关于保护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建议》进行督办。督办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安琪、省旅游局副局长李三旗分别介绍了提案办理情况,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打算作了说明,省文史馆专家就我省驿道的分布情况及奢香对贵州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了介绍,对保护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提出了意见建议。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指出,保护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关系到贵州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可以做出大文章,对于贵州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方案。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要认真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贵州的文化和内容。
此后,贵州有关部门正按照这一要求,制定相关保护开发方案,并在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中纳入奢香古驿道开发内容。
据介绍,2007年至2011年,我省在开展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已将贵州境内的奢香古驿道和茶马古道文化线路列入普查范围,并作为普查重点开展了详细的文物史迹调查,现普查工作已全面结束,相关单位已将普查数据录入电子信息档案。通过普查,基本掌握了贵州古驿道的信息资料,普查成果正在陆续出版。
目前,贵州境内的奢香古驿道和茶马古道文化线路,比较完整保存的有黔滇北线、黔滇中线、黔滇南线三条主线和黔西至金沙、毕节至四川两条支线。现存古驿道主要分布在贵阳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涉及17个县(市、区)。黔滇北线文物点包括七星关古道、七星关摩崖、鹦哥嘴古道、四堡古道、营洪古道、六洞桥长堤、可渡桥、长坡岭古道、蜈蚣坡古道(含蜈蚣桥)、甘棠古道、谷里古道、阁雅古道、毕节陕西会馆等。黔滇中线文物点包括黑泥哨古道、黑泥哨牌坊、鸡公背古道、关索岭古道(含灞陵桥遗址)、北口古道、水关头古道、御书楼关台、花江摩崖石刻群、盘江桥石刻群、关晴北盘江古道、半坡塘古道、安谷牌坊、打铁关至罐子窑古道、松岿寺、软桥哨古道(含迎宾桥)、哨上古道、蛾啷铺古道、李子树古道、火铺古道、小街子古道、平关至胜境关古道、查厅古道、石关古道等。黔滇南线文物点包括青岩古道、马岭古道(含“木桥”)等。黔西至金沙支线文物点包括川黔古道清池段、“义盛隆”商号、清池江西会馆、清池节孝坊、渔塘河古道、渔塘河义渡石刻等。毕节至四川叙永支线文物点包括六广驿遗址、龙场驿遗址、川黔驿道楚米段、楚米铺旧址、孙公桥、沈官桥等。
关于对奢香古驿道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问题,省文物局表示,由于贵州境内奢香古驿道的三条主线和两条支线与茶马古道贵州段基本重叠,因此我省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经贵州历史文物专家反复论证,确定将贵州古驿道文化线路与云南、四川等省以“茶马古道”的形式捆绑申报。2013年4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名列其中。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筛选,其中“茶马古道·贵州段”的文物点为4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成功,为贵州古驿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修复以及开发等提供了新的契机。
为有效保护贵州古驿道,省文物局已将奢香古驿道、茶马古道作为2013年的重点文保项目,正紧张编制保护规划、保护修缮方案等;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对奢香古驿道、茶马古道文化遗存进行了现场勘察,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对贵州古驿道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对没有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省文物局将与有关地方政府密切协作,进行认真调查,搜集资料、编制申报报告,争取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快完成“茶马古道·贵州段”历史文化资源整合。
省旅游局在回复关于利用奢香古驿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时表示,我省在“5个100工程”重点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中,已将与奢香古驿道和茶马古道文物点相关联的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织金洞旅游景区、九洞天旅游景区、阿西里西旅游景区、支嘎阿鲁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大方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景区等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将作为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予以重点打造。
下一步,为充分挖掘奢香古驿道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省旅游局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纳入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给予重点支持,尽快恢复部分遗址,修建旅游设施,形成旅游接待能力,通过3—5年的精心打造,力争把古驿道建成文化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效益明显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沿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