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1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1-30

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晴隆“二十四道拐”

□周 静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是抗战期间“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标识。“二十四道拐”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雄、奇、险、峻,堪称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位于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被誉为“雄图锁钥关”。“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的“陪都”重庆。它是一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是赫赫有名的“亚洲战争图腾”。闻一多先生曾经为这里的魁星楼画速写,冼星海在这里举办过抗战歌曲演唱会,有日本飞机18次轰炸盘江桥的历史故事。

  有一张珍贵而著名的历史照片,陈列于美国军事博物馆和西点军校。70年前,美国随军记者拍摄了这张照片,轰动世界,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闻名遐迩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本攻占缅甸,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美国陆军将军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国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直接参与指挥盟军援华对日作战。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证运输畅通。

  省委宣传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贵州黔北记忆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投资5000万元的《二十四道拐》于2013年10月在我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开机,该片将作为2015年国际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献礼大片。

  近日,《二十四道拐》总制片人、总编剧,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邀请滇缅抗战史专家、自由撰稿人戈叔亚出任该片顾问,戈叔亚欣然答应。

  “二十四道拐”: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地标

  “二十四道拐,是中国抗战史的一个地标,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戈叔亚说,“自从我2002年在晴隆县见到它的真面目,并把这一事实公之于众后,我与《国家地理杂志》、央视科教频道等许多媒体记者无数次来到这里。这次应《凤凰卫视》邀请再次来到这里,讲述我所考证的一段历史。今日的二十四道拐,已经成为黔西南晴隆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县委、县政府修砌安南古城,拍电视连续剧……它的价值正日益加码。”

  戈叔亚早年当过兵,做过工人,念过大学,后下海经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自学,研究二战中的滇缅战史。对于传说中的二十四道拐,戈叔亚有着太多的情结。

  “我的朋友在出版一本书时,曾邀请我去美国寻找滇缅公路的资料,我没去,他们就从美国档案馆扫描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带回来让我翻译。我看到了许多二十四道拐以及周边的照片。”对于这张珍贵的照片,戈叔亚记得很清楚,他记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那张二十四道拐的照片背面有注释:1945年3月26日,美国车队到达著名的“二十一道拐”(当时“二十四道拐”叫“二十一道拐”),位于沾宜(云南一地名)与贵阳之间。当时专门负责拍摄照片的是美国照相部队,摄影师为约翰·阿尔贝特。

  据戈叔亚介绍,二十四道拐在解放前就有很大知名度。当时去云南抗战的贵州兵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出过远门的人大都知道。一次,戈叔亚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关于寻找二十四道拐的节目时,一位曾在西南联大当教授的观众对着电视大喊:去贵州!去贵州!她说,抗战时随西南联大避祸迁徙,途中就曾经过二十四道拐。

  在戈叔亚看来,贵州许多人都知道二十四道拐在贵州境内。当时一些史学专家和他谈到这个问题。不过权威媒体都说是在云南,大家都没办法了。而且贵州没有专家去现场拍摄二十四道拐,对于那些关于二十四道拐的黑白记忆,他们认为是空中拍的。

  “二十四道拐”解谜

  二十四道拐一直被认为在滇缅公路的某个路段,具体地点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定论。大多数人都认定这条路在云南。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还为此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省交通厅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尽管他们在滇缅公路线跑了几个来回,把省内类似的地形与道路走了个遍,却始终没有发现和老照片相似的地方。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伊始,戈叔亚就开始潜心研究滇缅抗战史,那张网络上流传广泛、有名的二十四道拐照片一直成为他的心结,因为一直没有亲眼见到这一地点,他一直陷于苦思冥想中。1995年,戈叔亚作为电视纪录片《风雨滇缅路》摄制组的执笔人,一直在云南、缅甸的大峡谷、崇山峻岭中苦苦寻觅,走访历史编辑部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终于在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获悉有一本介绍当年滇缅作战的写真集,该书编辑森山康平说二十四道拐可能是在贵州。

  这期间,有位在日本工作过的南京人朱宏告诉戈叔亚,日本有位编辑收藏有许多美国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的照片。照片背面有英文说明,翻译如下:1945年3月26日,美国车队到达有名的安南“二十一道拐”,位于云南沾宜到贵州贵阳之间。署名:约翰·阿尔贝特。

  2002年,凭着这一线索的指引,戈叔亚带着侄子从昆明坐火车到贵州安顺去寻找他的梦想。安顺公路管理局的一位中年女同志告诉他:“好像是在兴义地区的晴隆县、普安县或者是六盘水市到盘县之间的公路上见过。”而这些地区都不归安顺管辖。有了多次寻访经验,这次戈选择了更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到长途客车站询问老司机。司机们看了老照片后,当即把地点说得非常清楚准确:“从晴隆县往昆明方向出去一公里。到了那里说二十四道拐,谁都知道。”

  3月1日中午,戈叔亚到达晴隆县打听。果然街上的每一个脚踏三轮车出租车的小伙姑娘都知道二十四道拐。他们告诉他这条公路是“美国人在二战时期修的。”戈叔亚与侄子租了一辆三轮车,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条公路。为了在同样的角度拍摄和老照片完全一样的照片,他趟过一条小河,爬到对面的山巅上,经历了艰难和危险——在使用50毫米镜头的情况下,必须站在距离万丈深渊的峭壁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终于在中午两三点钟时取到最佳拍摄效果。戈叔亚回昆明后,第一时间将二十四道拐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图片、文稿发给广州《羊城晚报》,第二天《羊城晚报》用封面版半版篇幅,设计了一句话的通栏标题:《世界闻名的“24道拐”原来在贵州》,压题文字写道:“研究二战史的专家戈叔亚对一张老照片的破译,改正了一个57年的谬误。”“刊登这条新闻的当日,编辑部电话不断,简直要打爆了。”戈叔亚说。“《羊城晚报》有关负责人立即命令深入做下去,采访报道发现二十四拐的来龙去脉。结果,这组新闻影响面非常广泛,效果很好。云南有关专家此时发话:不可能在贵州!《春城晚报》派记者采访戈叔亚,写了条反面文章《滇缅公路功绩不可抹杀》。这一下,掀起悍然大波。央视《周末讲述》、《小崔说事》都跟进做节目,并以事实为依据,力挺戈叔亚。

  “二十四道拐”的价值延伸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黔西南一举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道拐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记忆》出版团队访问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大量二十四道拐的照片,这组照片大多是1944年至1945年期间拍摄的,每张照片背面都有准确的文字说明拍摄地点、时间、拍摄人等要素。

  戈叔亚收集了一些扫描照片,并把这组照片交给黔西南政府保管。如今,他正在参与《国家记忆》续集出版工作。戈叔亚说,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的“陪都”重庆。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二十四道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通过这条路运送的物资数量很多,这条公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二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充满了很多传奇的故事,而这其中不乏看到二十四道拐的身影,二十四道拐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惧艰险的象征。然而,在采访中,戈叔亚说,严格意义上,二十四道拐不在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上。他认为,滇缅公路是昆明至畹町段,史迪威公路是缅甸芒友至印度雷多段。

  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并有著作《史迪威公路》的牟之先认为:他通过赴美国拜访史迪威将军后裔、亲临晴隆实地查看并查阅大量中外史料后:证明二十四道拐就是史迪威公路历史照片上的盘山路段。一些专家认为:美国人更多的是从运输的法律概念来理解“史迪威公路”,因为无论如何辗转运输,也不管中国人如何命名这些公路,物资必须送到“陪都”重庆中国政府手里才算完成任务。既然在重庆的蒋介石宣布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那当然包括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中国云南、贵州到重庆的所有公路。所以,美国人将二十四道拐理解为史迪威公路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广义上来看,虽然二十四道拐不在前线,但对抗战的贡献甚至超过滇缅公路。抗战中,美国的驼峰飞机运输的大量物资,都是通过二十四道拐。这些物资量远远超过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的运输量。

  戈叔亚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二十四道拐已经成了滇缅抗战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我曾经受邀去美国参加一个关于抗战的纪念活动,当时大家想找一张照片代表滇缅公路,选来选去,选中了二十四道拐照片。”

  贵州人对“二十四道拐”的保护,在戈叔亚看来,是做得非常不错的。他说:“贵州人对这段路非常有感情,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二十四道拐从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下子申报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可以说是一个壮举!我接触的不少参加抗战的老兵都知道这条路,他们路过后都很难忘记。”

  戈叔亚将二十四道拐的探索心得延伸开来,讲述了滇缅抗战中贵州老兵与云南的情结。贵州部队陆军第103师为松山战役主攻部队。滇缅公路被松山切断了,如果不解决松山,整个滇西战事有可能崩溃。松山战役决胜之举为滇缅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至今,在云南腾冲等地仍有许多贵州老兵。“前些年,贵州就发起关爱老兵行动,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长期关注、跟踪在云南生活的贵州老兵。我认为,这种行动非常有意义。”戈叔亚说。

 

“二十四道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