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509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1-14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省的文物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比起其他文物大省来都毫不逊色,它们正是贵州地域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见证。遗憾的是,这些贵州古代文明的辉煌成果正在渐渐被人遗忘——在近代经济发展滞后的窘境下,贵州的许多文物一度遭受了速度的惊人流失,留存的不少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此,不少专家呼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留存“文化贵州”的根脉。

文物保护 留存“文化贵州”的根脉

□本报记者 王卫华

  辉煌的“文化千岛”

  在中国大西南的版图上,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育的省份。由于山隔水阻,这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长期在天然的屏障里自由驰骋。也缘于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贵州的汉、苗、侗等49个民族都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千岛”奇观。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人类活动较早、历史悠久的省份。”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贵州各民族创造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留下了数量颇丰的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以旧石器洞穴遗址为核心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以古驿道、古水道、古道为载体的文化线路,以民族村寨、传统古村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以农业科技、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以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线建设”时期为重点的工业遗产,以及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重点的20世纪遗产和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以传统酿造、造纸、制陶、饮食等为重点的传统作坊等新型文化遗产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的进一步重视。

  “我省的每一个县份,几乎都会发现古代文物的踪影”。记者在省文物局了解到,我省拥有不可移动的文物40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2300多处,而未被官方发现或流落在民间的可流动文物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有六十多处,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为珍贵,其中,观音洞旧石器遗址和“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等的人类化石,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古脊椎动物化石“贵州龙”、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如“野百合”的发现,也使贵州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古生物研究地方;另外,众多的古夜郎文物更是堪称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文化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比能源、矿产、原材料更为重要的资源。”采访中,我省著名文化学者史继忠教授不无自豪说,贵州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富矿,一些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消失了的文化现象,在贵州还依然可见,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像贵州这种历史文化的生境越来越稀少。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要寻找失落的文明,就必然会前往贵州这座天然的文化博物馆,到时候,贵州特有的世界级文化瑰宝必将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受伤”的文化遗存

  前段时间,有安顺的读者向本报反映,称有人在西秀山白塔乱涂乱画,由于该塔已有近700年历史,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一年代久远的文物加大保护力度。

  接到情况反映后,记者来到安顺西秀山采访。刚到白塔山顶,记者便被一幅巨大的“图画”所震惊——在白塔底座的一侧,有人用红、黑、黄三种颜料写了一些像英文字母的巨大图案,使得整个白色石塔显得不伦不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秀山白塔始建于1326年,距今已是整整683年,是元代安顺三大建筑之一,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西秀山白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知情人透露,西秀山白塔是在前不久的圣诞节被人涂鸦的,当时几个年轻人为了狂欢,便在此留下了“墨宝”。

  “好多文物都被现代生活包围了”,贵阳市的成先生说,前些年,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贵阳华家大院,也曾一度被一家私房菜馆“占领”。据介绍,华家大院原称大觉精舍,1924年由当时贵州最大的企业家华之鸿出资建成,精舍内常住僧侣约30余人,多时达60人左右。

  “当时弄成菜馆,二楼的部分包房里还放了麻将机,一些地面也换成了新地板”。成先生说,看到一栋精致的老阁楼被糟蹋成了如此模样,许多市民都加入到了抵制的行列里,通过不同途径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

  “文物受损的情况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省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由于种种原因,那些身处城市里的一些文物,时常都会受到现代生活元素的“入侵”并弄得伤痕累累,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省大量的珍贵文物正在加速流失,它们所蕴籍的文化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采访中,省文物局的专家痛心地说,文物保护乏力、考古发掘力度不够、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大型项目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以及文物机构和文物体制的不健全等等“内忧外患”,正使得贵州的文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流失。

  “我省文物考古发掘力度不够,群众文物意识不强,造成了大量文物的破坏。”记者在省文物保护中心了解到,造成我省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我省文物数量多,范围广,以目前贵州考古所的力量难以对所有文物地区进行考古发掘保护;高价的文物收购,让贵州文物迅速外流;贵州文物收购资金太少,博物馆拒收文物,严重打击群众捐献文物的积极性;贵州大型项目建设的实施,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非常严重;文物机构和文物体制的不健全使得文物分子有空子可钻。

  “文保”的经济视角

  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记录的是不同时代的历史轨迹。对它们如何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成为了近些年来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

  2008年3月,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一行来黔考察。走进黔中大地上那些无法复制的文化遗存,单霁翔局长一行如同在时空隧道里穿梭。途中,单局长指出,黔中大地的每一处文物都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使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传承至今,因此,它们不仅仅是贵州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贵州正拥有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

  “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正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之优势所在”。省文物局的 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省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进行了多处文物建筑的维修;夜郎考古调查发现了一批古墓葬和古遗址;息烽和平坝县发现两处恐龙化石遗址;建立了贵州梭嘎、镇山、堂安、隆里等生态博物馆群。在文物保护的带动下,全省旅游业也相应得到发展,一些生态博物馆迅速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村民积极致富……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调查研究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典型的民族村寨,并以民族文化村、民族文物村、露天博物馆、村寨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形式对外开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省文物局的专家说,近些年来,如何让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在优势显现出来,并使各处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的价值得到有效利用,我省各地都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利用好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载体,贵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将具有很大的潜力”。我省著名历史学家史继忠认为,当前,贵州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开发的一个新亮点。如果在贵州建设以贵阳相关文物景点为中心的“贵州文化旅游圈”,对于广大热爱文化旅游的专家学者而言必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全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200余处开放为旅游参观点,170余处革命文物列为红色旅游资源景点,3处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处列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9处列为各市州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观众达500余万人次”。省文物局的负责人说,在这些干巴巴的数据后面,蕴含着的,是我省旅游发展的新途径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文化贵州”的根脉

  “违反《文物法》现象还比较突出;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古建筑类文物因缺乏合理利用而遭受毁损;文物保护机构亟待加强”。早在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姚钟伍代表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作了专题发言,直陈了我省文物保护的四大问题。

  “擅自将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旅游开发中任意复建历史建筑和寺庙建筑;擅自修缮和改建文物等”。姚钟伍列举了安龙招堤寒虚阁未按有关规定批准,擅自交给无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维修的情况后,又沉重地说:“《文物法》规定,各级政府必须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我省的实际情况是,约50%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多数市(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维修资金;文物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姚钟伍指出,一些地方的古建筑类文物被闲置,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一些地方擅自改变建筑文物的用途,导致部分建筑结构被改造,甚至构件被锯、被开榫、被拆除。

  在省文物局,记者还收集到了以下信息:国保单位黄平旧州古建筑群,多处建筑破烂不堪、摇摇欲坠,有的甚至只剩断垣残壁;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大方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开阳宝王庙、织金文昌宫、贵阳毛光翔公馆等文物的木质材料严重腐朽……

  “造成我省重要文物损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经费严重不足、年久失修、自然损毁外,还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在分析我省文物损毁情况及原因时,姚钟伍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文物来说是一场浩劫,有些文物的损毁甚至是难以弥补的;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文物因为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新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而被拆除或拆迁;由于缺乏规划,一些人随意在文物保护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房屋,文物建筑群的整体风貌被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省被盗掘破坏的古墓不计其数,造成大量文物被盗,文物及其遗址被毁坏。

  在前不久召开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周年暨修订10周年座谈会上。文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工作“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我省文物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纷纷表示,《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年来,推动了贵州历史文物发掘和征集工作,填补了贵州在历史文化上的空白。同时专家们建议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载体,加强对《文物保护法》的普及工作,并尽快出台地方性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使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蓬勃发展。

  专家马骏骐在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我省对于《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较薄弱,政府应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与普及;基层文管单位应加强贯彻执行法规,着力保护各地的地上、地下文物。

  专家熊宗仁认为,《文物保护法》在贵州的贯彻和落实提升了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贵州的文化底蕴很深,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贵州的历史,依法保护文物应该成为全体社会公众的共识。

  学者罗新民指出,30年来《文物保护法》为我省文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了我省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当前我省在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时文化保护面临着文物损失、失窃等各种挑战,建议在经济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以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和保护意识为指导,认真考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文物保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