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家庭教育如何随之升级?本期刊发一组稿件,让我们来听听几种不同的声音,帮助家长认识养育两个孩子的方法。
“单独二孩”后
家庭教育如何升级
□张 晗 杜 斌
“二孩”不是家庭教育的负担生二孩可以治疗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国内研究表明: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承认家庭教育的失败,认为独生子女存在着蛮横任性、自我中心、自理能力差、孤僻冷漠等问题。“二孩”的到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
家里有了两个孩子,孩子不必整天被包裹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了真正的、更充实的“儿童世界”,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避免儿童早熟和过早的成人化。
“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家庭教育更加回归理性。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家长会对孩子产生聚焦性关注,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供给”,产生溺爱。马卡连柯认为,溺爱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可怕的“毒药”。“二孩”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的环境,分散了家长的关注和关爱,使家庭教育更加理性。
两个孩子的互动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双子女家庭为“头胎”提供了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使其更具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服从和关怀。两个孩子还可以相互分享、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形成良性竞争,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二孩”的出现,可以避免家长给予孩子过高期望,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给孩子“难以承受之重”,扭曲了儿童的天性,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在双子女家庭中,家长更能以平和的心态教育子女,给予孩子合理期望,更好地享受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幸福,使孩子身心自然、和谐发展。
公平民主地对待子女让爱不失衡
“二孩”的出现也伴随着些许问题,处理不好“二孩”就会成为家庭教育之累。
在双子女家庭,“二孩”出生前,“头胎”处于“独生子女”的环境中,是被捧在手心的“小公主”、“小皇帝”,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随着家中“二孩”的出生,家长会在一定时间内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二孩”身上,“头胎”孩子常会感到自己被冷落和抛弃,产生被边缘化的不安全感。这时,“头胎”孩子会把这种失衡怪罪于自己的弟弟、妹妹,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怨恨。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家长,由于“头胎”是女孩才生育“二孩”的,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解决好“头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调查发现,不想生育“二孩”的父母近八成是因为“经济不允许”,其次是由于“没精力照顾”。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不断攀高,“精养”孩子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二孩”的出生势必会增加家长经济和身心负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家庭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有些家长的心态失衡,家长会觉得自己那么辛苦地给孩子赚钱,对孩子严厉点、要求高点也是应该的。
此外,“二孩”的出现需要父母更加努力工作,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甚至出现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现象,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发展。还可能会导致部分父母偏爱以及孩子发生攀比的现象。
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不会产生孩子间的比较和攀比现象,父母也不会对孩子偏爱。而在双子女家庭中,父母由于孩子发展水平、性别、长相、性格特征以及个人喜好等,极易产生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被偏爱者容易骄横任性,被冷落者容易冷漠孤僻,更有甚者会仇恨社会。同时,双子女家庭孩子们之间容易被比较和攀比,这种攀比处理不好会导致不良竞争,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父母的素质决定了两个孩子的幸福
家长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生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境,家长是家庭的主导者,家长素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水平。无论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双子女家庭的教育,对于父母都是“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依恋和模仿的对象,对于孩子个性、社会性发展甚至性别认知和婚恋观都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因此,父母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做好孩子的榜样,做到科学施教。
父母要做好“头胎”孩子的教育。在“二胎”来临之前,给“头胎”做好心理准备,使他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就有了玩伴,就多了一个爱他的人,使其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期待。为他提供机会体验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快乐,体会到作为哥哥或姐姐的自豪感,使他知道有了弟弟、妹妹父母仍会爱他。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表扬“头胎”关爱弟弟、妹妹的行为。因此,“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就经常给他讲什么样的话,你不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不要给他讲什么样的话,即使是批评也不可以。”
父母要为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做充分的思想、经济准备。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父母之间要做好协商,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要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手足无措,更不能因生第二个孩子对自己工作的影响而迁怒于孩子。同时,父母要明白经济不是关键问题,幸福、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最为关键。因为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养护他们的心灵。
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动价值,这是双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双子女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有两个孩子,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儿童成长具有比成人教育更大的价值。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要不断创造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通过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分享、相互竞争等,培养孩子间深厚的亲情,最大限度降低因父母精力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防止偏爱和盲目攀比。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比黄金更为珍贵,但比玻璃还脆弱。”父母应像园丁一样细心呵护儿童稚嫩的心灵,尊重孩子的天性,科学施教,做好培植“根”的教育。“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身后欣赏孩子的进步,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理想的寄托者和事业的继承人,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由于遗传、成长环境、性别、个性等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可以是不一样的优秀。因此,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进行横向对比,更不能偏爱、溺爱,否则会害了孩子。
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之间的差异,学会公平、民主对待孩子,做到科学育儿,让双子女家庭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
别对第二个孩子进行弥补式教育
在2013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党中央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而来的是相关讨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单独二孩”后的相关教育情况,特别是对于“单独二孩”的家庭教育有担忧、有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家长们心存遗憾。
“单独二孩”政策出现后,很多家庭就会将对头胎的教育缺憾,弥补在第二个孩子教育成长中。在这里我概括为缺憾弥补式教育。
这种教育心理是准备要二胎的父母和已经有第二个孩子的父母普遍存在的心理。每一个家庭都是希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所以要正确看待这样的心理。
存在缺憾弥补教育观念的家庭,能够反思之前教育行为,发现不足,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在这里就要注意教育理念和行为的科学性,秉承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用正面、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幼儿。
避免对孩子进行对比。家长要尽量不说“你要这样做,千万不要像你的姐姐”、“一定要听话,看哥哥不听话,所以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这种比较性的话语,这种语言会让两个孩子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应该实施榜样式引导教育,如:“你看哥哥多棒呀,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姐姐今天有进步了,我们一起庆祝。”用这种积极、乐观的教育引导,会让家庭教育轻松双赢。
“单独二孩”后,家庭教育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教育时间和实施者是谁。由于社会飞速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孩子的时间非常少,教育孩子的是家庭中的老人,这样就出现了孩子自私、独立性弱、依赖性强、宽容度小等等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以“单独二孩”为契机,也许可以让家庭教育的责任重新回到父母的手中。
回想一下我们的父辈们,家庭中都是两个以上孩子,孩子们会自然地相互谦让、相互照顾、相互影响。
父母就是家庭中的引导者,引导孩子发现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在我所教的孩子中,有很多双胞胎,这些家长会告诉我:其实教育两个孩子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累,两个孩子会自己做游戏,而不是缠着父母、要求父母陪着他(她)玩;孩子们会相互帮助穿衣服、拿东西等等。我想,只要是家长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孩子,“单独二孩”后,孩子的自私、独立性、依赖性、宽容度等问题都会有所变化。
“单独二孩”后面临的问题很多,有喜有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家庭教育入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