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的赤子心
□杨汉忠
杨至成将军是贵州唯一开国上将。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一个侗族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队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杨至成将军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杨至成将军挽母亲联
1937年6月,杨至成被任命为黄河两延卫戍司令,担负起建设陕甘宁边区和保卫党中央的重任。不久调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抗日民族战线初步形成,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之间实现了通邮。于是杨至成从延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写信,问候母亲和兄嫂等亲人,两个月后收到了兄长的复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打开家信如饥如渴地读了起来。信的开头讲的是十多年来的家庭情况,有的是他意料之中的,有的却是出乎意料之外,最后一段话把他怔住了:“辛苦一生的母亲经过几天疾病的折磨,已于民国十五年冬天辞世,幸得寨邻亲友帮忙料理后事,将母亲安葬于瓦寨岑敦坡。望弟勿挂念。”母亲去世是他没有料到的,算来母亲也才刚过花甲之年,怎么就匆忙辞世了呢?
看过家信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在自己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位朴实善良勤劳的老人,一年到头在做不完的农活中劳作,待人宽厚仁慈,终日辛劳倦怠。父亲去世早,处世中母亲处处逆来顺受,但对儿女们却是严厉的。遗憾的是做儿子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民族振兴,十多年来奔波在外,未能膝前尽孝侍奉母亲,反而让母亲惦记牵挂。想到此,他一气呵成,写下了挽母亲联:
八千里长征报国即为报母
四十年矢志教子亦是教人
这副挽联,1938年杨至成的哥哥把它镌刻在瓦寨岑敦坡母亲墓碑上,至今保存完好。今天重读起来,仍能让人深受启发和教育。概而言之,就是“思亲、报国、育人”。
对母亲的哀思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禁不住思绪万千,悲从中来。家庭的不幸、少年的坎坷经历、母亲的教诲,历历在目。杨至成出生两个月前,父亲杨宗越在从湘西贩卖斗笠归家途中惨遭土匪杀害,是孤苦的母亲把他们兄姐三人拉扯养大成人。七岁时进入当地初小读书,但自己生性顽皮,性格倔强不服输,遇事总爱与别的小孩一争高下,有时还逃课玩耍,总是惹母亲生气,为此没有少挨母亲打骂。后来在母亲的教导下逐渐明白事理,一心发奋读书。1914年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县城高小学堂,四年后又考上了贵阳甲种农业学校蚕科学习,这些扎实的文化功底为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22年离家算起到收到兄长的回信,杨至成已经十五年没有回到过家乡,先后参加了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无数艰辛磨难,从而成为了一名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者,他用自己报效国家的革命行动报答了母亲的谆谆教诲,也是对母亲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以国为家的爱国情怀
杨至成将军的挽母亲联,不仅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崇高品质。杨至成原名序清,后取“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之意而改名“至成”。1914年进入县城高等小学读书后,熟读史书,深受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爱国英雄事迹所影响。1918年抱着“开发富源、实业救国”的理想考上了贵阳甲种农业学校蚕科学习,在校学习期间,正值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和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由于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1919年6月,他参加了贵州国民大会组织的贵阳市中等学校师生“声援北京、废出二十一条、严惩卖国贼”的游行示威活动。1921年毕业回到家乡后,开办桑园,不久养蚕失败。虽然他实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掠夺,更加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为了寻求救国之路,他毅然离开家乡,投笔从戎。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在周逸群、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的帮助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被分配到贺龙领导的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又参加了湘南起义,之后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参加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剑河县城,当晚,周恩来副主席找到杨至成说道:“至成同志,从地图上看,这里离你家只有几十里路了。我们在这里可能停留两天,你可以带一支分队回家去看看。”周恩来的话使他非常感动。是啊,一晃过去了十二年,算起来母亲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是应该去看望她老人家了。但是杨至成很清楚,现在红军处境十分困难,三穗还驻有不少国民党军的堵截部队,弄不好还会给部队带来损失。想到这些,他回答到:“周副主席,我想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这样做,部队是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还是随部队行进的好”。为了革命的需要他毅然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把对母亲的思念埋在了心底。
古人说:“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纵观将军革命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他把“报母”与“报国”完美的结合起来,把思念母亲的小爱融入了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的大爱中,彰显了一个革命者舍小我取大义的崇高品质。
教化后人的期盼
古人的诗词歌赋作品,往往不但“写景咏史”,还具有“诗言志”的特点,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抱负和追求,杨至成挽母亲联也是如此。它既是一副挽母联,也是一副言志联。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哀思和自己以国为家的情怀,而且包含了他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他着眼未来、教化后人的思考。
“四十年教子亦是教人”,这里的“人”,寓意深刻,不仅泛指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不懈奋斗的革命者,而且还包含了革命的后来者。作者在追思和感恩母亲四十年来谆谆教诲的同时,也在思考着革命的未来,期待革命者的精神能够薪火相传,能教育千千万万后来的革命接班人。正如他后来在《六十生日感怀》一诗中写道的那样:“一生革命不苟喘,期待儿女更日新”,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的期望。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