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9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2-11

  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长江集团奠基于香港,业务包括物业发展及投资、房地产代理及管理、港口及相关服务等。李嘉诚这个名字,70年代以来一直震撼着世界;1986年,首次登上香港首席财阀的宝座;1988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之后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华人首富的席位。

  这位伟大的企业家,尽管获得无数殊荣,他依然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常人和一个商人,并尽一切所能来报答社会,几十年来,他向各界捐款逾38亿港元。用他的话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置人类高尚情操于不顾的话,那么,一切进步及财富创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李嘉诚——做一个有价值的国民

□徐列 张欢

  未等记者开口,李嘉诚先生就直奔主题,谈起了“撤资”事件。显然,他对近期争议不断的“撤资”风波甚感奇怪和纠结,以至访谈过程中,他不时地将话题绕回“撤资”一事并着重说明,这也许就是促成此次采访的重要缘由。

  “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人物周刊:最近媒体报道了两则关于您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一是出售上海、广州超过百亿元的商业物业;二是出售香港资产,从香港撤资,将半数资产移师欧洲,对这两则新闻您有何回应?

  李嘉诚:我感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不合时宜, 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

  今年,长和系投资于香港的新基建项目(货柜码头)金额40亿港元,而投资于海外(新西兰及荷兰)基建项目总额则为130亿港元,实际动用资金80亿港元,仅占长和系全年总毛收入4300亿港元的不足2%,可说微不足道,因此外间认为我们撤资,是以讹传讹,绝非事实。“撤资”是天方夜谭的笑话。

  至于地产以外,过去一二十年,在我们出售的业务中,有获利逾千亿港元,也有接近千亿元的,而超过百亿元的亦不少,有时在某国家出售业务后,如有新机会又再重新加大投资,当地亦视为平常事,绝无引起任何传言。企业按照法律经营,赚得盈利后再投资其它任何地区,或因经营不善亏损、业务回报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属纯商业决定。高卖低买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就全世界而言,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们撤资,惟独香港传言不断,令人遗憾。

  人物周刊:如果您的决定是基于商业判断,那么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内地的市场,在长江的投资计划中,内地市场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您的投资重点是哪些领域?您是否信奉“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的信条?

  李嘉诚:我爱国家,不过,作为综合国际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股东利益,也需要以回报为考虑要素,寻找具发展潜力的投资机会。

  中国的经济体,潜藏很多投资机会;新的自由贸易区更开放、更少限制的政策,将创造更多有利于投资的条件,给愿意参与者带来极多的机会,监管政策如有任何拆墙松绑,经济就会百花齐放,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以及对国家前途充满希望。

  我们在世界52个国家都有投资和营运,除了香港与内地和亚洲区外,还遍及澳洲、中东、欧洲、北美和中南美洲。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基建、零售、能源、电讯、地产、酒店及货柜码头等。不同地区的经济与不同行业的表现各有其循环起伏,有助集团平衡营运风险。

  人物周刊:您对国内目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楼市走向持何种看法?怎么看待房价上涨和地价问题?

  李嘉诚:内地房地产过去两三年持续上涨,往往以高于市值的价格也无法投得土地。按国家GDP现时每年约7.5%的增长计,一个普通家庭收入增加后,购买房子是顺理成章的事,加上开始放宽一孩政策,这对物业市场会造成很大的需求,因此,我对内地地产市场仍然乐观。

  中国政府致力改善民生,支持教育政策,将令各行各业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有能力应对骤变环境,国家将更富强。

  诚信是管理者的首要元素

  人物周刊:透过维港投资,高科技投资已经成为您的标签,外界很难想象一位八十多岁的香港企业家会一直保持如此高的命中率,您怎么挑选高科技企业?哪些因素会打动您?

  李嘉诚:85岁,就不能爱科技吗?我对新科技深感兴趣,令我的心境年轻化。

  我非常喜欢看书,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识。(谈到除了Apple和三星Android,将来会出现第三个新系统)我非常留意与自己从事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发展转变,无论做什么生意,你一定要喜欢它和爱它,这样才有进步。开会的时候,我讲求效率,集团所有业务的数据、现况、前景、问题等都清楚知道。

  我喜欢新科技,私人参与投资的科技公司有60家公司,也越来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成功并非因为我聪明,而是我花了更多时间去思考问题。”今天,只要你想到如何解决难题,你就是天才!

  人物周刊:李泽钜先生常年负责海外工作,分家完成后长和系的决定,多大程度上是您的判断,多大程度上是李泽钜先生的决定?你们是如何下这个判断的?

  李嘉诚:Victor在集团工作差不多30年,一直参与所有业务的运作,了解比我还要多,也建立了很多对集团有利的事业,例如基建这一项,他是最重要的领导,成绩斐然。

  我们对集团发展大方向的想法是一致的,不会超越“守中有攻,攻中有守”的原则。

  同时,集团的执行董事忠心耿耿,各展所能,与全球超过26万名员工尽心尽力工作,为公司现在和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我原本打算早一点退休,现在不少经济环境是无法预料的。但假如要在几小时后把公司完全交给Victor,相信他与所有同事可以好好地继续经营,所以我不担心,而且每间公司均设有董事会,管理架构、会计制度,此外我们也十分重视监察与制衡(check and balance),错也不会错得太多。

  政治和经济是手和脚的关系

  人物周刊:对于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您对公告有何评价?

  李嘉诚:改革方向肯定令人鼓舞,新的自由贸易区将创造更多有利投资的条件,中国潜藏很多机会,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常言道,“落实在细节”,一切要看执行,但作为中国人,我无论过去、现在及将来,都是对民族的未来心存永恒的期盼。

  我极度关注国家发展,也十分高兴看到国家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将更广阔灵活;此外,提高国企盈利上缴百分比至30%以改善民生,是一项很好的政策;组织架构的精简,将令政府能灵活地作出决策,应付任何骤变的重大事情。

  以市场经济为根基,其中提出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和赋予农民更大财产权利,缩减城乡差距,这对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实有深远意义。

  人物周刊:您怎么看待这次会议将会给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经济带来的影响?

  李嘉诚:方向非常好,其中有很多令人鼓舞的改革。

  人物周刊:对于实现“中国梦”,您如何看?

  李嘉诚:在2001年,有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好梦,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辽阔的沙漠有良好的道路,干旱的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资源得到很大的发挥,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适的生活环境,风和日丽,商机繁荣,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乐地共处。

  我的好梦,就是我们的民族,每一个国民,世世代代能在尊严、自由和快乐中,活出生命精彩。

  人物周刊:您处理政商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李嘉诚:我并没有参与政治,但我关心政治,政治跟经济根本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难以处理的。我当然希望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让人民富国家强。我曾经说过,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我的基金会是不停地做公益事业。

  人物周刊:这几年内地有些商人因顾虑,在商言商,不谈国事,你怎样看商人要不要关心政治、谈论国事?

  李嘉诚:我不是聪明的人(笑)。你提到的是明哲保身,不过如果政治问题真的冲着自己而来,担忧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

  人物周刊:近几年内地的一些官方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等接连爆发丑闻,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慈善捐赠的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对捐赠透明度、捐赠流向及使用等的质疑。作为创立至今已经超过30年的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靠什么来保持信誉?您认为慈善机构的运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嘉诚:基金会并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资金的大部分是基金会现有已投资项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来自我个人从香港和外国缴税后的收入。

  我们守信重诺,承诺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当然与我们合作的伙伴也要重言诺,很幸运多年以来,我们的捐款最后绝大多数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基金会设有具规模的董事会、独立的财政及监管制度,各项目都有不同专业人士参与,保持基金会的信誉。我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绝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

  人物周刊:您在慈善事业上投入无数,与很多人只是捐钱不同,很多时候,您都是亲力亲为,您为何要这样做?

  李嘉诚:我视教育、医疗和公益慈善为终生不渝的事业,除了捐钱,也亲力亲为,投入不少时间心血,使得来不易的金钱用得其所,令项目受助人最大受惠,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乐。

  身为中国人,回想起我生长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被侵略,面对贫病、失学,于是发心要终我一生,让基金会拥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继续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这就是我最大的回报。

  我喜欢简单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个人力量,协助社会进步。有能力从事公益事业,是一种福分,从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有能力的人,要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任务。

  人物周刊:李嘉诚基金会被您称作“第三个儿子”,您是如何参与其中的?具体来说,除了出资,您会分配多少时间,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如果基金会需要您去站台,哪些场合您会出席?您会为“第三个儿子”求人么?

  李嘉诚:基金会承受我三分之一的财产,长期推动奉献文化,希望可以作为示范模式,鼓励社会上更多有能力的人这样做,亦冀能带来更多政府配套资源及政策。

  我对基金会事务亲力亲为,有时甚至废寝忘餐。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基金会的项目有需要,我也尽可能出席交流和分享活动。

  为基金会项目而求助于人的情况时常会有,出发点无非是希望尽量提高项目的效益,有效果地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如果是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辞,但若是为个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绝对不会这样做。

  人物周刊:您在事业或公益上引起别人非议时,会影响您的情绪吗?

  李嘉诚:如果认识儒、释、道的精粹,便会明白人生很短,不应浪费时间去理会这些事情,应从正途去做对的事,例如基金会的工作每天都在进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芜之地,种下大树,让后人有收获,这是蛮高兴的事。

  (据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