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三大产业 抓好三项建设 做到三个确保
——对贵定县新巴镇同步实现小康梦调研的思考
□方昌国
新巴镇是贵定县的北大门,也是全县最北端的唯一重镇。红军曾两次路过新巴,踏遍了新巴山水和村寨,留下的红色文化和红军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新巴人民艰苦勤劳耕耘,安居乐业致富,为创建生态、富裕、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奋斗不息……虽然近年来新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新巴镇的自然、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新巴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影响了新巴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全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存在“七缺七差七难”现状,即缺水源、缺平坝、缺矿品、缺企业、缺品牌、缺劳力、缺动力;区位较差、地形较差、基础较差、交通较差、环境较差、投入较差、生活较差;吃水难、增收难、行走难、看病难、读书难、引资难、跨越难。
按照黔南自治州要求贵定县在2016年实现小康目标。新巴镇在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98元的基础上,从今年起每年人均新增收入525.5元。为此,要树立审视镇情、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加大投入、提升产业,解放思想、敢闯会干,激活动力、科学发展的理念;要以做出产业、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品牌、做出文化、做出市场、做出效益、做出示范为抓手;要聚力发展三大产业,挖掘三种文化,打造三样品牌,抓好三项建设,做到三个确保,激活内外动力。
聚力发展三大产业
聚力发展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是地气助推群众安居乐业的产业,必须实现从传统常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着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要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生产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的要求,首先抓好产业布局规划和调整种植用水结构,适度缓解生产与生活用水的矛盾,实施“水改旱”计划,即水作物改为旱作物。切实抓好“三品两标”:即优良品种、特色品质、地域品牌和产品标准、地标,凸显“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产品优势,聚力打造三样品牌:即新巴紫皮大蒜、高山有机牛羊、野生中草药材。要突出“三位一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好扶贫开发项目和石漠化治理及水利工程,开发荒山荒坡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建好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建好十个科技高效示范基地:一是抓好生态茶园种植示范基地;二是抓好林下养鸡鹅示范基地;三是抓好中草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四是抓好养猪养牛养羊示范基地;五是抓好种竹创业增收示范基地;六是抓好有机、高效玉米、高粱、瓜豆类种植示范基地;七是抓好新巴紫皮大蒜种植研发示范基地;八是抓好独木河动植物生态科普示范基地;九是抓好独木河网箱养鱼虾示范基地;十是抓好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基地。着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农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山区种养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无害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
聚力发展石材产业。石材产业是石气助推群众跨越发展的产业,必须实现从石山资源向新兴石材产业的转变。新巴开门见山,石山面积占全镇总面积60%左右,石山矿产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据初探蕴藏有煤、硫铁矿、重晶石、二氧化硅、石灰石、鸡血石、层层石(青石)、砂石、石粉等等,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才是新巴镇的新兴潜力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要普查好、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石材石矿资源,因地制宜地拟建好三大采石场和三大石料制品厂,如石灰厂、制砖厂、石材厂。要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石山矿品的关系。
聚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人气助推群众同步小康的产业,必须实现从旅游要素向开发旅游产业的转变。聚力挖掘三种文化:即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着力打好民族、红色、有机、特产等四张牌,整合投入,创造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使山水风光独树一帜,实现自然原生态与民族原生态、观赏性与科普性的有机结合。拓展新巴与洛北河漂流、阳宝山、燕子洞、大花水电站等周边景点的有机联接,打造独木河生态休闲一日游品牌,建设好发挥好独木河动植物生态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开发好独木河旅游商品和民族、红色、生态等文化产品,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做好“六农”文章:即办好农家基地、农家乐园、农家旅舍、农家会所、农家书屋、农家超市,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接待能力。要营造“独木河畔猴啼鸟舞,山水相连自然和谐;玩水钓鱼寻红军路,观景耕作吃特色饭”的生态、休闲、康体式的旅游环境。
聚力抓好三项建设
聚力抓好绿色小镇建设。绿色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就业、收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要使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本、劳力等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产业、人口等合理配置,着力抓好综合体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此,要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经营好、管理好绿色小镇。应本着功能要配套、特色要鲜明、产镇要互动、风格要独特、资源要共享的原则。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好城镇基础设施,建好农特产品市场,建好创业就业园区,建好二级乙等医院,建好汽车站加油站,建好“红岩”生态新村,建好传统教育基地,建好民族文体阵地。整合资源,加大对民族中、小学校的投入,把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学校,打造办学的特质品牌。严格控制全镇人口的增长,对绿色小城镇要扩容增人,有人气就有财气,有财气就有产业,有产业就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切实抓好新巴专业市场和边贸经济。要加强小城镇的水、路、电、气、通讯和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功能,推进小城镇的绿化、硬化、亮化、文化、净化、美化建设。要改造棚户区,建设商品房、廉租房等,让进入小城镇的群众和企业员工住有所居,并强化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释放城镇能量。要营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医、宜游的环境,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着力打造生态红色文化之镇、布依特色和谐之镇、创新创业创收之镇。
聚力抓好交通电讯建设。要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切实抓好交通网络建设,就“新贵”、“新龙”、“新马”等主干线要拓宽路面、改建成水泥路或油路,提高路面硬化率和保畅率,确保道路寨寨通、户户相联,打造一条“红军”步道。加强电、讯网络建设,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聚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抓住生态建设、土地整治、大兴水利、“一事一议”、扶贫开发等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防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提高土地的肥力、利用率、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请专家深入找水源、专业队伍打水井,因地制宜修好山塘水库水窖;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马滩、独木河、花甲提水引水工程和家家“兴窖泉”工程,着力解决人畜饮水之难;把调整种养结构与用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节约用水的新机制。总之,要举全县之力,尽快解决新巴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聚力做到三个确保
聚力确保整合投入有增加。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凝聚正能量 推进新巴镇科学跨越发展 同步实现小康梦的意见》或《关于凝聚正能量 推进“三新两河”转型升级科学跨越 同步小康的意见》。一要加大往上跑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二要加大扶贫开发和“一事一议”、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和整合社会资金助推发展的力度;四要加大激活内外活力创新创业创收的力度。
聚力确保基层组织有活力。加强镇村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学习型、发展型、创新型、奉献型、勤廉型、和谐型党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扬创新的团队精神,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机活力,为提速转型、跨越赶超,奔向小康,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社会、凝聚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好党政班子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增强创先争优、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创新发展、抢抓机遇的意识,特别是要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发挥好专业人才及乡土人才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民族示范镇活动。加强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建设,实施好培训、教育、提升工程。要走好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聚力确保机制模式有创新。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合作社+基地+市场的模式,种养+加工+运输+市场的模式,土地入股分红+劳务+绩效的模式,土地流转创收的模式等。着力创造生态、立体、循环、有机、环保、特色的发展模式。着力凝聚正能量走一条发展“三大产业”+特产加工+务工收入=奔小康之路。要建立创业就业增收的激励机制,扶贫开发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新机制,推广林权、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融资机制,创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示范基地、微小企业和“六农”发展的机制,创新实现小康目标年度考核机制和镇村干部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