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同心领路,统战牵头,部门协调,各界参与”的机制,纳雍县委统战部“统智统物”帮扶文教卫等领域,扎牢了纳雍经济社会发展的“篱笆”。
同心之“花”在纳雍绽放
□卢凤森 李佳莹 李尘
载体“载动”统战
如何找准载体抓统战工作?纳雍县委统战部的做法:一是当好“调研员”,深入调研了解民情,帮助谋划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门路。二是当好“设计员”,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编制全县总体规划,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径”。三是当好“联络员”,成立毕节试验区纳雍县工作联络联系办公室,负责纳雍与外界的联络联系、综合协调“同心工程”项目落地。四是当好“监督员”,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将“同心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挂钩,确保将“同心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
四个“员”的职能一脉相承,从调研、设计、联络到监督,统战部门一条线“牵”到底,在由民革实施的“同心工程”上探索出一套“同心领路、统战牵头、部门协调、各界参与”的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促使同心思想之“花”在纳雍开得更加娇艳。
主体“助力”统战
在对口帮扶毕节市的各个民主党派中央名录中,对应纳雍的帮扶主体是民革。
1991年底,按照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民革中央结对扶贫纳雍,纳雍的“地线”接通了北京的“天线”。1992年4月,在中央统战部的号召下,民革中央首次组织国家农、林、牧、化工、地矿、医药等方面的11位专家前往纳雍实施扶贫考察,民革中央在纳雍支边扶贫的序幕由此开启。1992年,民革中央领导奔走呼吁,民革“借水养鱼”,交通部拨款1900余万元,纳雍首条柏油路贯通,无柏油路的历史打入了史册。
之后,“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的话语,成了民革中央向纳雍人民许下的诺言,掷地有声。县委统战部则成了民革中央“连线”纳雍的纽带,“调研员”、“设计员”、“联络员”、“监督员”的作用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力巩固。
统战联络民革,民革呼唤外力,外力推动纳雍。民革这一帮扶主体的一次伟大的“同心实践”在纳雍开出了同心之“花”,使纳雍统战工作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明晰的崭新道路。
客体“表达”统战
民革在纳雍的帮扶,涵盖教育、卫生、社会扶贫等多个领域,而每一个领域都是受益的“客体”。“客体”多年来今非昔比的大变化,以铁的事实表达了对民革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统战部门的感恩。
培育未来之“花”
在统战部门的联络联系下,民革中央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纳雍教育发展作了“财物总动员”——争取总投资1200万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为纳雍“两基”攻坚通过“省评”奠定了基础;动员社会和海外力量捐资500多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5所希望小学,使5000多名贫困山村孩子告别简陋破旧的危房,3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动员民革中央机关捐款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使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在民革的号召下,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2007年以来在纳雍实施教育扶贫计划,培训教师7383人次,民革上海市委、民革广东省委、民革江西省委、民革山东省委分别在纳雍设立沪纳、粤纳、赣纳、鲁纳助学金,帮助贫困优秀学生完成学业;民革中央协调企业家捐资15万元建立纳雍边远山区优秀教师志城奖励基金,从2012年起连续3年实施,每年提供5万元奖励50名山区优秀教师,协调组织各地民革组织和党员为纳雍中小学校捐赠电脑、书籍、桌椅、校服,援建远程教育中心。
浇灌生命之“花”
在县委统战部的联络下,民革中央多年来共向各部门以及各级民革组织争取资金近400万元,极大改善了纳雍卫生条件——其中,促成卫生部1992年拨款5万元、省地配套10万元在纳雍36万人中实施伤寒疫苗接种,大大减少伤寒病的发病率;支持县医院建立制剂中心,帮助成立纳雍县血浆站,牵线台湾扶贫基金会向纳雍100个村卫生室捐赠价值61万元的医疗器械及药品,协调资金新建新房乡以角卫生室、化作乡以麦卫生室、阳长镇保意卫生院及乐治镇碓叉坝村卫生室等,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牵线北京发景绿色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约60亿元建设纳雍县人民医院,帮助争取到中国红十字会拨款10万元、省改水办拨款300多万元建立改水点126个,受益人口11.31万人;向纳雍县捐赠价值200万元的彩超机3台;协调民革北京市委、民革天津市委捐资100万元分别在王家寨镇和勺窝乡建设村级卫生室2所,协调民革河北省委向纳雍捐赠2辆救护车,协调民革张家港市委向阳长镇乐丰保意卫生室捐赠16万元医疗器械,协调中国医学基金会向阳长镇乐丰保意卫生院捐赠价值3万元的医疗床和卫生图书室1个。
栽种经济之“花”
县委统战部在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履行其“联络员”作用,把纳雍的“地线”紧紧接上北京的“天线”,纳雍许多事情由此顺理成章——民革中央促成总装机8×30万千瓦的两个火电厂落户纳雍,使纳雍成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能源基地,带动了纳雍煤电产业的发展;帮助争取总投资近3500万元的国家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试点项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科技部扶贫强县示范项目,为促进纳雍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栽种经济之“花”,必须让硬件“硬”起来。县委统战部及时汇报民革中央,请求民革中央帮助争取700多万元,相继建成纳雍化作—大方县猫场、纳雍维新—水城县南开、纳雍河—六枝牛场三条出口公路,随后请示民革中央协调织纳铁路项目,解决了纳雍“地无寸铁”的铁路交通瓶颈问题;民革中央动员各级民革组织援建同心文化产业园,涉及资金5亿元。
同心之“花”开放
县委统战部利用自身“统战”功能助力纳雍,通过民革这一参政党联系广泛的平台,使得同心之“花”娇艳开放。
民革中央具有很强的智力优势。在统战部门的联络下,民革中央组织茶叶、土壤、蔬菜、果树、畜牧等专家近400人次深入阳长镇核桃寨村、乐治镇青杠村科技生态示范林基地,广泛实施实用技术培训,推动了纳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部将纳雍列为《绿色工程证书》试点县,每年由贵州拨款2万元为纳雍培训农技人员,现已有近万名农民拿到《绿色工程证书》;多次创业培训讲座培训出300多名能人,组织干部群众5万多人外出拓展视野改变观念,培训农技人员2070人次,联系清大等高校为纳雍建立远程教育网络,使边远山区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开辟出农村人才培养的“空中通道”。
多年来,民革中央机关各级领导及专家组共深入纳雍贫困乡村走访130余次,走访全县25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为老百姓解决近1000余个实际问题。2001年,民革中央将扶贫工作重心下移,选择阳长镇核桃寨村作为重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种养,探索出“村校一体化”路子,核桃寨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2011年,民革中央、中华慈善总会资助100万元援建董地乡青山村“同心博爱”综合发展项目,集中改造52户农村危房;2012年,民革中央促成无机粉体环保纸项目在纳雍落地,总投资20亿元,年产环保纸1.5亿平方米,同时协调企业家与纳雍签订涉及资金35.3亿元的4个意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