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毕节山水间
──省政协机关驻村干部素描
□罗荣江
他们行政级别不同,有副厅级干部,有普通科员;他们年龄不同,年长的近6旬,年轻的才20出头;他们性别有异,6人中有两名女同志;他们民族不同,6人中3人是少数民族……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干部。
李安立:把党的温暖带进小山村
李安立是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省政协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他瘦削的脸颊上透着刚毅与果敢,走路抬头挺胸,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见当年的军人风采。2013年6月底,他来到七星关区千溪乡法朗村河沟组樊亮平的家里。樊亮平一家6口人,其中母亲、妻子及一个孩子均为残疾,生活十分困难,所住的木屋子四壁通风、倾斜严重、摇摇欲坠,是典型的“星点灯,风扫地,养个猪儿会唱戏”的极贫人家。樊亮平家的贫困状况令李安立唏嘘不已,他决定想办法在冬天来临前为樊亮平家新修住房。
7月中旬,利用省政协机关党组深入七星关区开展“讲访帮促”的机会,李安立陪同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常务副秘书长肖向阳等一行来到了樊亮平家。当看到樊亮平家的贫困状况后,李月成、肖向阳同意为樊亮平家新修住房,现场决定由办公厅协调资金3万元,其余不足的6万元由李安立负责协调落实。李安立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先后协调到一家公司出资3万元、一位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2万元,同时商请乡政府申请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凑齐了建房资金。为节约成本,李安立找来熟悉建筑行业的村支书赵传仁,由其组织村里的施工队承建。工程启动后,李安立多次来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协调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李月成提议,省政协机关厅处级干部为樊亮平家捐款1万余元,购买了新床、电视机、衣柜、橱柜、饭桌、凳子、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9月中旬,约100平米两进两出的新房落成,李月成、李安立等专门从贵阳来到法朗村,为樊亮平家举行了简单而热闹的乔迁仪式。村民们纷纷感叹地说,党的阳光温暖了法朗这个小山村。
龙登华:省里来的“实心”干部
龙登华,省政协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他,是省政协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唯一科班出身的摄影专家。驻到七星关区千溪乡沙垮村以来,为基层办的实事和好事一件连着一件,被村民尊称为省里来的“实心”干部。
种植烤烟是千溪乡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因坡陡土浅,抗旱能力差,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望天土”。龙登华多次到水利部门联系汇报,先后为沙垮村、法朗村争取到烟水项目资金30万元、山塘治理项目15万元、灌溉工程项目30万元。根据千溪乡距离毕节市区较近、而水产养殖却相对滞后的现状,发动法朗村群众利用冷水资源发展特种健康养殖业,并协调项目资金12万元,帮助修建养鱼池等基础设施。根据办公厅领导要求,积极协助省政协办公厅驻法朗村干部叶争帮助村民樊根铭发展“七彩山鸡”养殖,在办公厅为其捐赠两台孵化机的基础上,为其购买发电机1台,多次聘请贵阳新枫养殖场专家到法朗村现场指导孵化、脱温等工作,举办了“七彩山鸡”养殖培训班,为将法朗村发展成为“七彩山鸡”养殖村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联系北京耀莱金榜酒业有限公司向沙垮小学全校学生捐赠夏装200套、运动鞋200双、以及部分体育用品和图书,总价值6万余元。联系省体育局为沙垮小学配置价值5万余元的体育健身器材。协调贵州百灵集团世禧制药有限公司及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向千溪乡赠送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向千朗沟小学学生捐赠价值6万余元的冬装、书籍、文具及体育用品。联系省图书馆向法朗小学捐赠全新图书近500册。联系协调贵州政协报资助沙垮小学、法朗小学20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
张智:为“肉篮子”劳心劳力
张智,省政协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省智力支边联系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挂任七星关区委副书记,驻朱昌镇伍坪村。
去年,伍坪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4家企业入驻村里,其中两家为养猪企业、两家为养鸡企业,总投资达千万元以上。
张智驻到伍坪村不久,正逢上述4家企业征地拆迁。加上毕节市正在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工程,要求各县(市、区)定期完成“两个硬化”(通户路硬化、院坝硬化)任务。张智与镇村干部积极配合,短短两个月左右时间,几乎走遍了伍坪村的所有人家,既丈量通户路长度及院坝面积,又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工作,张智用纯正的东北话说:“有一天哪,我们早上天刚亮就出门,晚上天黑了才回来。一天之中,就丈量了250多户人家的通户路和院坝面积。中午两点半才捞到午饭吃。晚上回到住处,腿像断了似的,那真叫一个累哪!”由于镇村干部以及驻村干部的密切配合,使“两个硬化”任务如期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也非常顺利,4家企业迅速落地。如今,4家企业的厂房建设已初具规模,其中一家养鸡企业已购进种鸡30万只。将朱昌镇建设成为毕节“肉篮子”的目标指日可待。
李储:红毛猪养殖的青睐者
李储,省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此女心直口快,做事果敢,多才多艺,尤其新疆舞蹈堪称专业水平。
今年年初刚驻到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不久,李储在走访中发现了一户特殊的贫困家庭:村民赵华双腿残疾,拄着两支拐杖,行动不便。家有5口人,其中3个孩子在外读书。夫妻两人靠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烧水烧火做豆腐,用三轮车送到19公里外的毕节市区批发给零售商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而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或贱卖给别人,或白白扔掉,十分可惜。做事风风火火的李储协调到一名企业家出资3万元,购买毕节市优良猪种红毛猪一公五母6头送到了赵华家,让其用豆渣喂养,延长产业链,增加豆腐产值。
红毛猪又名糯谷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可乐猪中的一个类型,以其毛棕红色、肉嫩糯香而闻名,目前市场价格仅毛重就达20多元一斤,是普通猪种“夏洛克”长白猪价值的两倍多。豆渣营养丰富,是天然的养猪饲料,如今,李储送去的6头猪已变成了十多头,方圆数十里的村民经常闻讯前往赵华家要求购买其红毛猪作种猪。长期做豆腐生意、对市场反应敏锐的赵华意识到,红毛猪的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于是与其侄子合作,拟扩大豆腐加工产量,扩大养殖规模,用豆渣养殖红毛猪,实现一条龙生产,做大做强豆腐业及养殖业。李储又协调资金10万元帮助其修建起了700平米的养殖场。如今,赵华家光做豆腐一项,每天纯收入就达400元。残疾人赵华,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致富能人。
韦韡:600亩果树林因她而留
韦韡,80后布依族姑娘,省智力支边联系小组办公室科员。
韦韡刚到七星关区朱昌镇王家冲村驻村不久,有村民找她反映,说镇里4年前动员农户种植了250亩艳红桃、500亩金秋梨,如今树已陆续挂果,但果实外观欠佳、口感不好,村民怀疑品种有问题,已将挂果的桃树林砍伐掉150余亩,准备想将剩下的100亩桃树及500亩梨树也全部砍掉。韦韡跟随村民到山上查看,发现果树已初步成林。她劝住了激动的村民,承诺尽快协调果树专家前来查看和诊治。5月25日,贵阳市乌当区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教授王晓理应邀到王家冲村问诊把脉。他查看了果林后告诉村民,500亩梨树及剩下的100亩桃树不仅品种没有问题,而且品种非常好。之所以出现果实外观欠佳、口感较差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跟不上,既不修枝,也不施肥,更不疏果套袋、防治病虫害,导致果树生长出现问题。韦韡和村干部一起,将村民组织起来,请王晓理教授在果林现场举办了培训班,对果树的修枝、疏果、嫁接、套袋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领进行了讲解及示范。村民们高兴地说:“幸亏听了韦‘领导’的话,不然这亏就吃大了。”
叶争:“鼓动”红缨子高粱种植
七星关区千溪乡是全省100个、毕节市20个、七星关区3个一类贫困乡之一。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户仍以传统模式种植玉米、土豆为主,每亩土地经济效益在700元左右。在法朗村驻村的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叶争,这个在毕节出生、在遵义长大的小伙子联想到金沙、习水等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发展种植项目的经验,提出了在千溪乡种植红缨子高粱的发展思路。
据了解,红缨子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每亩种植成本仅140元,亩产500斤至800斤,产值可达1500元至2400元,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好项目。叶争的这一思路得到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的高度肯定,要求先找几家农户试种,年底核算亩产收益,如果效益远远高于玉米和土豆,就可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为确保试验效果,叶争将100亩高粱分由6户农户按不同海拔进行种植。其中海拔1400米的1户农户试种50亩,其余分布于海拔1450米、1500米、1550米、1600米、1630米的5户农户各试种10亩。10月上中旬,试种的100亩红缨子高粱获得了大丰收,一些酿酒企业闻讯后,主动找上门去收购。经酿酒企业化验,高粱品质十分优良。法朗村的群众看到了高粱的收益比玉米、土豆高出许多,纷纷表示明年将大面积种植。叶争,这个脸上还稍显稚嫩的80后小伙,与当地群众一起共同期盼着红缨子高粱在法朗这片土地上结出沉甸甸的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