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8日,,“绝对贵州2013文化创意活动周”活动在贵阳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以“寨生再生”为主题,再次体现了“在贵州传播现代视觉理念,向世界传播绝对贵州符号”文化理念,有效地形成了对“贵州文化视觉再设计”进行系统而持续性的创新和传播,表达了“绝对贵州”的视觉价值观。
“寨生再生”:一场村落与都市的文化碰撞
——“绝对贵州2013文化创意活动周”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王卫华
“绝对贵州”的创意展示
11月13日,“绝对贵州2013文化创意活动周”活动之“绝对贵州”第二季——“寨生再生”设计邀请展、“绝对贵州——贵州青年设计师15人联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幕。当天,上万市民在展出现场 观瞻了贵州籍设计师创作的300多件以贵州本土文化符号为主题的现代视觉设计图。在展会大厅,人们惊喜地发现,本次图形邀请展突破了传统的视觉艺术介质,将“贵州文化”的素材最大量地扩展为“ 图形”,使人们在品味贵州原生态文化大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设计艺术的立体视角之美。
在展览现场,人们可以观看到现代设计图像里的各种“贵州元素”演绎体:运用水书制作的时钟、画着蓝花的面具、现代设计下的少数民族瓷娃娃、重新设计的蓝莲花丝巾……
同时,大家在现场还欣赏到了来自贞丰县造纸师傅的手工纸张制作,丹寨县的织布机织锦,少数民族的蜡画……
“一边是设计师运用贵州元素设计的现代作品,一边是乡村艺术家们展现的传统技艺,平日少有交集的两个群体此刻置身于同一空间里,彼此交流。”组办方介绍说,“寨生再生”设计邀请展延续 了2012年的“绝对贵州图形设计邀请展”的理念,思考贵州地域文化、符号、民族文化与当代国际主流流行文化之间的对质与交融,从“寨生再生”主题出发,和民族民间文化展开近距离的交流、对话 、互动,探索贵州多元民族文化产业化转型的可能性。活动从策划到创作历时6个月,在贵州籍设计师以及在贵州接受设计教育的外埠设计师中得到广泛响应,收到的作品类型涉及平面、空间、产品开发 、多媒体影像、艺术装置等,是一次贵州设计师的集体的创意释放。
“具有代表性的贵州青年设计师的作品,涵括平面、空间、品牌策划、概念设计等类型,是对贵州设计新生力量的一次综合检阅和展示。”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周子鸿说,这些作品体 现了贵州青年设计师的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
“参展的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贵州原生文化的理解和重塑。”周子鸿说:“对设计师来说,只要他认同贵州民族文化,那么他在面对贵州这么多的原生文化资源时,就会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要怎么利用所受到的现代专业教育来阐释、表现这种民族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的跨界合作
在本次活动期间,现场有10多位来自丹寨、贞丰等县的蜡染、刺绣、织锦、手工纸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们盛装观看了以自己的作品和故事制作成的很有美感的纪录片,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来 自村寨的手工艺者,怀揣梦想,在现场和站在设计和时尚前沿的设计师们一起互动、交流。
这成了一道风景,并由此衍成这次活动的一个关键词:“跨界”。
“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村寨和都市的碰撞,是过去衔接未来的方向。”贵阳市文产办主任袁飞认为,这一活动有助于让贵州人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更加关注贵州本土文化发展,关注本土文化的 创造者和传承者。他指出: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的生活形态、产品形态比较原生态,不符合现代人审美和消费观念,借助设计师的现代设计,帮助村寨手工业者提炼产品的文化价 值,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互补。这样的形式让设计和原生态形成很好的衔接,对于贵阳、贵州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品都有借鉴意义,都可以复制。”
“‘寨生’即寨子原生文化的生长性,‘再生’即文化面对都市在嬗变中的涅槃。”有文化学者这样评论本次活动:“寨生再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不管我们的作品外在形式是时尚还是前沿,但内核却是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参展的青年设计师们在这样的对话和交流中,不仅找到了对于贵州文化的认同感,也达成了很多共识。他们认为, 贵州多元民族文化正在现代商业发展的引领下,走向转型发展期,而如何实现转型值得探讨。在他们看来,表达和呈现贵州文化的现代形态,要抓住本土文化的魂,不能只是简单复制“形”和展演符号 。需要推动文化产业政策,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开掘文化深度故事,注重现代视角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支撑性发展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民间手工艺者收入,增强 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文化传承的内生性动力,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媒体、设计、产业园、传统手工艺者等与市场和交易的整体性推进模式,凝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多方的互动和结合, 多团队的合作,增强贵州文化产业的内生性活力。
“那些承载着本土元素的物品能勾起我们一种亲切感,这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感情纽带,也是‘地道’感觉给予人的心理慰藉。”有专家指出, 依赖于农耕文明建立起来的本土贵州文化样式越来越 “落伍”,有可能被取代甚至消亡。这些传统的文化样式只有“重生”为兼具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商品,才能进入现代消费社会,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才能传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生态。否则这些文化样式终将进入博物馆的陈列架,成为后代参观的文化样本。
在这次设计邀请展上,设计师罗富泉直言,把这些寨子里的东西延展出产品,能够让它产生一个商业价值,让大家去消费,而不是在博物馆里欣赏,由此希望像这次展览由“寨生”到“再生”。在他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合作,让创意人群深入地走进乡村、走进民间民俗文化,让设计师更多去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发,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同时让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民族民间文 化的一些传承的内容,创造出新的一种文化形式的产品,让设计师真正能够帮助到民族民间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人,找到一些新的市场机会,创造出更新的结合于市场环境的产品。
“传统价值”的未来期盼
11月13日,在本次活动的开幕式上,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许下了这样美好的愿望:寨生,再生,为我们的民族手工业搭起一座桥,让那些美好的能留在我们的世界中,并且能够再生在我 们的世界中……
在当天的“绝对贵州”第二季“寨生再生”设计邀请展上,组办方还对参与展览的作品、乡村艺术家等进行了颁奖,表彰他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这个展览,目的就是‘在贵州传播现代视觉理念,向世界传播绝对贵州符号’。”谈到这次展览,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周子鸿说,只有有效形成对“贵州文化视觉再设计”进行系统的 、持续性的研究、创新、传播,创作出源源不断的具有贵州独特地域文化差异,同时又吻合全球传媒时代审美特点的“绝对贵州”的视觉符号,并将这些符号置于现代传播媒介之上,让世界认识贵州、 认同贵州,才能发出设计师群体的声音,才能体现创意的价值,才能表达“绝对贵州”的视觉价值观,才能为贵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原动力。
“文化的内在延续必然基于某一种相同或相通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哲学观点,在今天全球化的现代消费文明大潮中,贵州传统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沦为天然的势弱文化,其生存和发展的所有根 基均荡然无存,纵然我们可以欣赏它、赞美它、感叹它,甚至大声疾呼挽救它,但思维方式和生存语境的渐行渐远注定这种依附于农耕文明下而产生的文化样式将最终消亡,其结果有二:要么原封不动 进入博物馆成为研究者手中的文化切片,要么适应庞大的主流现代社会价值规则,化身为多元文化消费时代中的一员。”在本次活动中,众多学者指出,贵州传统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必须面 对着农耕价值观的改造,文化载体功能与审美的转换,以此促动建立完善吻合市场经济条件的贵州民族文化产业链,而这一切需要以创意文化作为主体助推剂。
11月16日,“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消费时代研讨会”在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会上,学界、设计界、企业界对贵州民族文化如何转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与会代表认为,贵州具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各种民族节日1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多项。然而这种农耕时代留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正在被工业时代的社会化的大生产所消解,村寨逐渐变成城镇。贵州大学 教授金颖若认为,寨子面临着“寨囧”,依附在寨子里的文化也因为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年轻人的离开而面临着断裂甚至消亡。
“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无法保护,也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民族文化在走向衰亡。”有学者指出,目前,手工文化传承的危机 进一步恶化:锡绣、挑花等技艺后继无人,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贵州刺绣除三都的马尾绣、台江的平绣稍微稳定,其余的地区和各种绣法之从业者在逐年递减;无论是安顺还是丹寨、榕江及其他地方的 蜡染亦呈现萎缩趋势;稍显稳定的是黔东南银饰工艺,但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正在替代手工制作、文化个性被大大削弱,文化价值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