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后勤
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贺 明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省军区系统实行党管武装、双重领导体制,处于军地结合部,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处于特殊地位,肩负特殊使命。军队后勤领域联通军地、辐射平战、攸关打赢,具有军事、经济的双重属性。加快省军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必须把后勤建设深深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互利共赢、良性互动中促进后勤保障能力提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防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一、进一步确立融合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军民融合,要先确保思想上的融合。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我省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努力打造军民融合“贵州样本”,围绕国防动员、科研技术、信息资源、参建参治、后勤保障、文化共建“六个融合”,从认识、思路、内容、机制、责任上进行创新和规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新路。赵克志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下步深化军民融合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赵克志书记指示要求,推动省军区后勤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放到军民融合的大思路、提速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统筹规划,主动从局部利益中跳出来,跳出狭隘利益的束缚,找准结合点,融入我省“两加一推”的主基调,顺势而为、应时而动,积极与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接轨,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和建设规划,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深化融合、促进自身建设发展,并充分发挥军队后勤在经济建设中的调节反馈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健全融合机制
制度机制的融合是深层次的融合,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稳定性。近年来,贵州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尤其是以承办成都军区国动委第七次全会为带动,军地相继联合出台十余个法规制度,为规范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在后勤保障领域,军地各级巩固发展“部队提需求、政府搞协调、企业抓落实”的运行机制,促进军地资源更深层次的互补增效,有效提升了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比如,省军区依托中石化贵州分公司成立成都军区首支民兵油料保障大队,在全省建立了100余个油料保障点,并依托贵州益佰制药公司成立西南地区国家级的药品生产动员中心,促进了后勤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在支援地方抗灾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这些企业也同步提高了经济和管理效益,提升了企业形象。下步在巩固和深化融合机制方面,还需要更加发挥省军区系统在军地协调中的优势,更加促进军地物资供应、基础设施、保障人员和保障任务的有机结合,更广范围内探索完善军地一体联保对接协同机制,为建设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实践依据。
三、进一步突出融合重点
在军民融合中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就要从事关战斗力、保障力生成最需要、最管用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入手,深度融合,加快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服务军地发展的综合保障效益。主动结合贵州省情特点加强后勤力量队伍建设,建强卫勤、军需、油料、运输等民兵(预备役)后勤专业分队,着力研究解决编组、训练、装备器材保障等有关问题,提升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应急保障能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加强经济动员建设,搞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做到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搞好军民通用技术的开发,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国防交通设施建设,在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军事需求,兼顾平战两用功能。建立贵州省国防动员医学应急救援大队和国防动员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卫勤保障应急动员体系和军地联储、联供、联运的物资储备体系,健全经济领域和社会管理部门平战转换机制,确保战时社会力量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供得好。
四、进一步拓展融合范围
在军民融合中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就要实现后勤人才融合、保障技术融合、生产能力融合和基础设施融合。依托社会服务行业进行军队生活服务保障,实行物业管理、水电气暖保障、营房维修、营区绿化等保障项目社会化保障,积极探索军队住房保障社会化路子,依托社会商业流通部门组织军民通用物资供应,依托社会经济建设共建军民通用后勤设施,依托社会修理力量实施军民通用装备技术保障,依托社会教育力量培养部队后勤人才,依托社会仓储设备储备军民通用物资,依托社会生产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依托社会保障保险机构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残军人。抓好社会科技力量在后勤领域的广泛运用,充分运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节能降耗,通过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同时充分发挥部队保障资源优势,在抗灾救灾、参建参治、扶贫帮困、改善民生等工作上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在融合过程中检验锤炼后勤综合保障能力,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军区后勤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