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贵州)中医药国际研讨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全国工商联均有相关领导出席。贵州方面希望获得这两家单位的一些支持,如支持推动苗药进入国家民族药行列,将苗医纳入国家民族医师资格考试,成立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在黔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
科技创新助黔药起飞 贵州寻产业更大支持
□本报记者 李 丽
11月6日,首届中国(贵州)中医药国际研讨会落下帷幕。为期两天的会议,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及药企代表汇聚贵阳共论中医药发展,并为贵州医药产业出谋划策。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蔡宝昌认为,贵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黔药也恰逢最好发展期,在提出一些建议后,他表示可在物流、电子商务、大规模生产设备及一流技术等方面助黔药一臂之力。中国国际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保洁认为,可依托贵州现有7个药业园区建设一个医药综合体,并表示可发挥自身优势为贵州企业提供融资、咨询等服务。北京某大型医疗机构负责人初次到访贵阳,便表示欲与贵州企业在饮片供货上开展合作。
前进中的贵州,希望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和资金,促进作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这与外来商家及资本“不谋而合”。
会议期间,记者偶遇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专家,漫步中她不时摘下路边植物结的各种果实,并放进嘴里尝一尝。“贵州的这种果子有一股奇香。你别小看这花花草草,配搭好了是真能治病的。”她说。“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在诸多有心人的开拓、耕耘中,“黔草”正释放出越来越大的魅力。
创新驱动优势显
“贵州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也是科技部第一家挂牌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目前,我省中药民族药的总产值已进入全国前五位,尤其是民族医药具备较强的产业发展潜力。”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总监何凤慈告诉记者,民族药、苗药依然是益佰的龙头产品,他同时感慨道:“药业不那么容易做,投入大、周期长。”
今年7月,益佰制药公司以领先科技创新开发的苗药新产品——“理气活血滴丸”(原名“米槁心乐滴丸”)正式上市,迅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何凤慈介绍,该产品源于贵州苗族民间药方,1995年益佰制药公司成立“理气活血滴丸”研究课题组,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九五”重点课题;历时18年,终于2012年12月31日获得新药证书和批准文号,期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均给予了企业极大的帮扶。何凤慈表示,该产品作为益佰独家研发苗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围绕市场需求,紧跟制药研发前沿研制新药品种;依托现代科技,挖掘开发省内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民族药成方制剂。近年来,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新产品不断诞生,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比如,成功开发“理气活血滴丸”、乙肝一类新药“Y101”等一批新药;成功引进转化抗肿瘤一类新药“洛铂”,并实施产业化,至2012年实现产值近2亿元。支持“仙灵骨葆”、“妇科再造丸”等40余个民族药大品种进行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贵州同济堂制药“仙灵骨葆”通过技术创新,产值从1个亿增长到近7个亿;贵州百灵制药“银丹心脑通”通过技术创新,产值从2000多万元增长到4个亿。全省现有中药民族药品种65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品种153个,批准文号2278个。以民族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杜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当属苗药产业发展。在近20年的短暂历史中,苗药产业以年均20%的增幅快速增长,到2012年产值近百亿元,遥遥领先于其它民族药产业而被业内称为“苗药现象”。
药材种植促民富
制药产业发展催生对药材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中药民族药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农民脱贫致富。
曾经,赫章是一个锌资源遭过度开采、“又黑又脏”的贫困县,如今依靠种植“赫章半夏”,成功实现“黑转绿”。其半夏产品在国内各大药市的价格,比其他省份生产的半夏价格高出10—16%,长期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且享有出口免检资格。“赫章半夏”种植,现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据了解,贵州省拥有中药材资源品种达4802种,排全国第二位。近年来,该省坚持开发资源与创造资源并重,突破太子参、石斛、钩藤、何首乌、续断等一批道地品种的育苗及种植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目前,全省太子参种植面积达28万亩、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达4万亩,均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建立天麻、杜仲、半夏、太子参、金钗石斛等41个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赤水金钗石斛、大方天麻、剑河钩藤等12个品种,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通过实施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工程,贵州省建成中药材种植重点县37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县8个、现代高效农业(中药材)产业园区3个。2012年,全省药材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436万亩,中药材产量116万吨、产值100亿元。产业覆盖带动数十万农户脱贫致富,在施秉、赫章等中药材种植重点县,涌现出一大批年收入上百万元、数十万元的种植户。中药材产业成为贵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在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淫羊藿、金钗石斛、茯苓、天麻、观音草等中药材采取“林药结合”的种植模式,不占用耕地,对水土保持、环境绿化与生态重建均产生了较好作用,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贵州黔西、黔中等石漠化严重地区,通过山银花、花椒、刺梨、杠板归等中药材种植,不仅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和重建,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飞得更高需助力
据了解,贵州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将实施中药民族药发展“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选择20家以上医药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使其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到2015年,力争民族医药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5家,其中10—30亿元的5家、30亿元以上的3家。
实施大品种培育工程,争取2015年全省中药民族药单品种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40个,其中5—10亿元的有10—15个、10亿元以上的有3—5个。实施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工程,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到“十二五”末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实施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工程,到2015年,重点县主栽品种面积达250万亩左右,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万亩,使中药材种植面积名列全国前茅。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黔药,还需什么添翼助力?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此次首届中国(贵州)中医药国际研讨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全国工商联均有相关领导出席,其中自有深意。
记者了解到,贵州是希望获得上述两家单位的一些支持,比如:支持推动苗药进入国家民族药行列,将苗医纳入国家民族医师资格考试,为苗药做大做强和整体品牌建设奠定基础;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成立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贵州中医药产业发展;依托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全国工商联两个平台,引导国内外企业到贵州投资中药民族药产业,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初加工基地,并与贵州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开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等创新研发及产业化;此外,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图为首届中国(贵州)中医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与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签订《加快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