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7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1-05

智力支持做法新 产业推动力量足

——凯里市智力支边办创新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什么是智力支边?一般而言,以科技传播和智力投入为重点,以边远地区的联系点建设为载体,整合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办实事,称为智力支边。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往的智力支边经验和做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为此,凯里市智力支边办有胆识地建立“凯里智力创新产业园”等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做法,在新时期中阐释了“智力支边”的新概念。

  打造智力航母,对智力资源实施柔性引进

  身处城市,许多人都认为,只有支持边远的广大农村才叫“支边”,而通过智力引进对边远乡村进行支持,给村民带去致富的点子和发家的路子就叫“智力支边”。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频率也在不断加速,显然,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对此,凯里市智力支边办开创性地成立“凯里市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和有胆识地建立“凯里智力创新产业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转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智力支边办有关负责人说,近30年来,市智力支边办始终按照“突出智力、拾遗补缺、服务经济、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广泛联系,四处搭桥,积极协调各级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协委员、科技人员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海外基金会等广泛参与,积极开展智力支边和扶贫帮困工作。

  据介绍,“引智”是市智力支边办的主要职责,通过引进高端智力对“少、边、穷”地区的强力支持,实现快速发展,方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步入小康。这既是凯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智力支边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发展产业、推动产业、促进农民工就业,成了新时期智力支边人的工作重点和关注焦点。鉴于前期“重”招商企业的“量”,“轻”引进产业的“质”,所引进的企业或产业“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严重。在此情况下,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怎样达到又“转”又“赶”?又如何做到既要吃饭又要发展?怎样保证如期实现小康?这些难题,在当下给智力支边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市智力支边办带来了难得机遇:通过智力支持服务本地经济,推动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利用智力资源,实现新形势下“智力支边”

  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从凯里市当前的发展方式和产业水平来看,智力支边就是聚集各种智力资源和产业要素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小康梦想,不仅为当前的智力支边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开展智力支边工作内容提出了新挑战。于是,以成立并积极建设的“凯里市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为代表的智力支边创新工作,对于凯里当前这种“基数小、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自然条件差、缺乏平原支撑”的产业发展现实下,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初起,市智力支边办就根据当前自身产业发展需要,以充分运用国内外专家智力资源为手段,以建设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工作内容、形式等创新,不断提升智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全面实现提高凯里市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紧紧围绕“智力支边”这一主题,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成立“凯里市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并通过这一载体充分利用省内外的专家智力资源,要打破地域界限的制约,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智力支边的组织结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制进行大跨度的调配,实现了新形势下的“智力支边”。

  为实现凯里市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市智力支边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为专家选聘工作主动出击,采取主动找、上门寻、网上联等方式与省内外专家取得联系,并得到许多专家首肯。目前,市智力支边办储备专家123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16名,省管专家20名,正高级职称70名,副高级职称40余名,取得博士学位的62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专家委员会今年7月16日在行政中心正式成立,并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名誉主任分别由副省长、民盟省委主委、省科学院院长、博导何力教授和省政协原副主席李嘉琥教授担任;主任由州委常委、市委书记黄远良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州长助理、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淼担任,市委副书记周文锋、常务副市长杨承进、市政府分管智力支边副市长刘仁翔、市政协分管副主席邓友军为副主任,同时刘仁翔兼任秘书长,市智力支边办公室主任石传彪为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通过专家委员会这一智力航母,依托凯里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需要,市智力支边办将“陆、海、空”(注:陆是指中国大陆,海是指海外,空是指没有正式组织的民营企业家、发明家和专利持有人)有智力资源、智力成果和智力人才实施柔性“立体”引进!

  一年多来,通过有关专家亲自赴凯指导、远程诊断、上门汇报、课题合作、共研共享等方式,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效果凸显。据不完全统计,以外籍专家来凯实地进行产业指导185人次;送出学习126人次;产业专家专题讲座8期;农业科技培训128场,培训农民12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2000余份,资助经费共计185020元。此外,市智力支边办还积极开展“三下乡”、“三关爱”活动等20余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

  营造产业平台,让专家智力成果落地转化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以建设凯里市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载体,以建立智力支持产业服务体系为目标,致力打造“凯里智力创新产业园”为主要内容的智力支边工作新平台,努力构建网络化的产业服务体系、高效和谐的智力支持体系、广泛参与的专家咨询体系、保障有力的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全覆盖的产业服务工作体系,助推凯里市产业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实现跨越,探索更加高效和谐的智力支边工作体制、机制,力争用2—3年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凯里特色的以智力支撑和产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智力支边工作新格局,并完成了全省智力支边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形成完善、规范的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运行工作机制。

  接下来,市智力支边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凯里智力创新产业园已于今年9月3日在凯里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

  “我们以凯里市作为全省智力支边创新试点县(市)为契机,积极有序推进我市智力支边创新产业园建设,通过吸引省内外高新科技企业、专家学者及各领域财富集团落户我市智力支边创新产业园区创业投资,发挥园区科研机构人员智力优势,加快产品研发步伐,努力增强凯里市企业运营效益,突出创新产业园智力、经济总部特色,带动我市产业做大做强,从而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抢占智力支边工作新高点。”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的确,如同这位负责人所说,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市智力支边办以“三敢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撰写《关于建立民族药材科技示范园的建议》、《关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议》、《中国·凯里民族原生态国际养生产业园项目建议书》、《中国·凯里民族原生态国际养生产业园股权投资模式发展规划建议书》和《凯里智力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议书》等文案呈报市委市政府参考实施,为凯里市产业园区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除此,为帮助园区内的产业实体和企业的发展,该办还组织相关人员到贵大、省农科院、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拜请专家,促进合作,推动转化,牵线搭桥,充当政府、企业、院校的“智力红娘”和“产业月老”。通过不懈努力,该办目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8项,招才引智项目36项,签订合作协议28份,意向投资800亿,高科技企业或项目落地3个等,产业平台成果转化作用明显。

  新形势下,坚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谋划智力支边工作,在发挥优势注重实效中开展智力支边工作,在开拓创新中推动智力支边工作,市智力支边办集合一切力量,为助推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