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争议的新《旅游法》,自10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已近满月。期间,作为旅游市场三大主体的旅行社、购物店及导游从业者,遭遇了一番大浪淘沙式的“阵痛”。而此轮旅游市场重新“洗牌”的背后,实为旅游行业赢得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
新政施行引“阵痛” 旅游业力谋转型
□本报记者 张 洁 见习记者 王秋旭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恰逢新《旅游法》实施,很多旅行社特别是出境游组团社客流锐减,诸多旅游业内人士均表示遭遇“史上最悠闲的黄金周”。
新《旅游法》正式生效至今即将满月,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新政的实施给贵州旅游行业带来了一次不小的“阵痛”,不少小型旅行社已经频临倒闭。
旅行社“何去何从”创新产品以质求胜
新《旅游法》实施后,作为旅游市场主体的旅行社率先受到冲击。近日,记者在贵阳一条旅行社比较密集的路段调查发现,正常营业的旅行社已经不多。受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旅行社大多生意惨淡,有的干脆关门、有的留一两个人值班,也基本没什么业务。贵州省某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省内旅行社已呈现倒闭潮,“据我所知,短短二十多天,已经倒闭了几十家,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
据了解,线路价格上涨成为旅行社生意惨淡的主因。该负责人介绍说,新《旅游法》禁止“零负团费”、强迫购物等行为,使得旅行社的获利方式成为单纯的团费,这也让国内外线路价格涨幅明显。“国内线路普遍上涨20%到30%,国际路线团费上涨了一倍。”
对于涨价的原因,资深导游王女士向记者透露,之前不少旅行社为能争取揽客,纷纷以低价作为“杀手锏”,不过在旅游途中,导游可以带领游客到指定网点购物,网点则会返点给旅行社,所以旅行社并不吃亏。她表示,不少旅行社出境团存在“人头钱”,即当地导游以每位游客一定的价格从旅行社手中取得这个团,然后通过旅客购物中商家的返点,以及客人购物等自费项目把这部分钱赚回来。“但新《旅游法》出台后禁止购物,购物环节被取消,成本报价就大幅上升,由原来的负几百上千元每人直接上升到正团费几千元,反差几千元之多,过去以低价团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就会逐渐被淘汰。”王女士坦言。
由此看来,新《旅游法》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购物环节,对于以操作“零负团费”为主的旅行社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记者采访发现,新法正式生效以来,以“零负团费”为主的旅行社出团量已经大幅下跌;同时,市场上的“零负团费”无人敢接,导致大部分旅行社处于歇业状态。
此外,官方大力倡导反腐,严厉整治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组团量大幅下降。这也成为“阻碍”旅行社发展的原因之一。
多重重压之下,旅行社如何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突破困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唯一的出路是创新突破、主动求变。首先要谋全局,专心致志。所谓“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必须明确大环境下的市场趋势与走向,选定市场、瞄准产品,全情投入;其次要明路径,运筹帷幄。选好路径,才能找对方法;此外要寻伙伴,资源整合。通过借助优势平台的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贵州省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新《旅游法》实施给旅游市场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其中旅行社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一些自由行、半自由行、精品特色游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以个性化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竞争市场份额,价格不再是揽客的“法宝”。以往主营“零负团费”的旅行社纷纷转型做“纯玩团”,“纯玩团”在此轮白热化竞争中重现。
购物店生意惨淡主动转型多元发展
众所周知,贵州的酒、茶和银饰是享誉全国的三大特产,也是省内各旅行社向外地游客主推的首选旅游商品。贵州茅台酒、赖茅酒、苗族银饰等,几乎是外地游客来黔必买的东西。以往,贵阳不少商店都和旅行社合作,游客生意几乎是店内收入的“主力”。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贵阳不少景区门口的此类特产店冷清了许多,只有一些散客偶尔光顾。而一直以来都做游客生意的购物店收入也大大减少,有些店铺甚至开始考虑转型。倒是那些不曾与旅行社合作的店铺,多了不少散客买主。
“早就料到新《旅游法》会对我们有冲击,但没想到冲击这么大。”贵阳黔灵公园门口一家烟酒店老板苦笑着说,导游不再带游客进店消费之后,他的收入至少比之前减少了一半。
某苗族银饰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之前与旅行社合作,他将银饰店的规模从一间门面扩展至四间门面,但今年国庆之后,店里的客流少了七八成。“这半个多月都是靠散客支撑,简直入不敷出,我已经考虑转行了。”
不仅客流少了,贵阳一家茶叶专卖店的负责人陈先生透露,以前导游带游客进店消费,各类茶叶的售价都会比外面高一点。因为游客买的量大,而且不讲价,就算扣除导游抽成,也很容易赚钱;但如今没了团队游客,只靠少数散客支撑,其销量大跌。
据了解,此前在贵阳专卖贵州特长的一些店铺,如今已转型做起了杂货生意。老板们直言,如果只做散客生意,等着游客上门买特产,一个月也不见得能卖出多少,“既然没有团队游客了,还不如尽早转型,不然会亏得更多”。
导游成“烫手山芋”优胜劣汰回归本位
记者在采访中,与贵阳多位导游一聊到新《旅游法》,他们都会垂头丧气地总结出这样的话:“差不多从10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始另谋出路,挥别导游岗了。”
当旅行社、购物店频临倒闭或选择转型时,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导游也纷纷离职或跳槽。这个在以往“玩着就能把钱赚”的职业,如今却成了“烫手的山芋”。
从事导游工作的老王告诉记者:“现在带团出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基本只能介绍景点,其他的提都不敢提。说真心话,积极性肯定没有以前高,和从前比懈怠了不少。”
据了解,目前挂名在贵阳导游服务公司的兼职导游有数千人,全省的兼职导游约有几万名。贵阳一家挂四星、以做海外游为主的旅行社老总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导游服务人员的转岗或改行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一些兼职导游。
“以前一些兼职导游没有工资,收入来源主要靠购物、景点回扣;现在旅行社的操作模式基本为‘一价全包’,使导游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月收入降到两三千元,的确有一部分人开始考虑换工作了。”贵阳某旅行社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其公司已经和数十位导游签订劳动合同,除了支付每月的基本工资外,还会根据导游的不同星级和资质级别,给出不同的带团补贴,借此留住导游。
另外一家中型旅行社的负责人则透露,以前该旅行社挂靠有30多个导游,旅行社只支付极小部分的补贴,但不提供工资,导游收入靠日常带团进店购物提成弥补;新《旅游法》实施后,提成部分归“零”,不少导游都自谋出路去了,现在仍坚守岗位的不足一半。
“从目前的状况看来,导游行业人才的流失已经开始发生,高端的导游因为没有购物团而收入锐减,这种优秀的销售人才可能转岗去做高端销售等;而一些人缘、能力处于低端的导游,就存在被淘汰和被迫转型的情况。”该负责人如是说。
贵州省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新《旅游法》落地施行肯定会有一个市场的适应期,这是旅游市场转型发展的必要过程。行业重新“洗牌”后,大家都专心做产品,没有了消费担子,导游也可以更加纯粹地做讲解、更好地服务游客,这本身就是其回归本位的一种体现。
新《旅游法》的施行,被业界认为是向此前的旅游行业乱象“点穴”。(本刊资料图)